□ 记者 张璐
凌晨四点的西安,街道边的路灯还亮着,西安慈善红枣志愿者服务队队长蔡淑蓉已经站在灶台前,她抓起面团在案板上揉得“咚咚”响,白雾混着牛肉酱的香辣味,从蒸锅缝隙里钻了出来。“今天的馍要烙得瓷实些,西马的娃们跑累了,要扛饿哩。”蔡淑蓉说。
从社区小院到田间地头:红马甲的志愿服务日常
2024年深秋,西安慈善红枣志愿者服务队第三次来到马斜村。前两次来,老孙家堆在屋檐下的柿子已经开始发软,一家三口中有两个二级残疾、一个一级残疾,连挑拣的人都没有。蔡淑蓉带着志愿者蹲在院子里选果、装箱,有人负责联系买家,有人扛着箱子往车上搬,红马甲在黄土坡上格外扎眼。老孙跟在后面数箱子:“这都第三车了,你们真是把俺家的‘心病’给治了。”
这样的温暖场景,在服务队的日常志愿工作中,早已是随处可见的常态。
近日,在西安市莲湖区枣园街道,老人们排着队等候理发。78岁的王大爷听力不好,志愿者便凑到他耳边喊:“大爷,剪短点利索!”王大爷咧嘴笑着点头。蔡淑蓉给每位老人递上一碗刚熬好的小米粥:“慢点喝,小心烫。”旁边的义诊桌前,医生正给老人量血压,一旁的志愿者蹲下仔细帮一位奶奶把裤脚捋好。
“做慈善不是喊口号。”蔡淑蓉常跟队员说,“得让人家真真切切感受到温暖。”后来,她的砂锅店成了服务队的“后勤部”,给慰问对象准备的米、面、油总是堆在角落里。一次去看重度残疾的小王时,蔡淑蓉特意往慰问品里塞了袋红糖:“她爱喝甜的,上次去看她,杯子里总泡着糖块。”小王坐在轮椅上,接过红糖笑得眼睛眯成缝:“蔡姐,你比俺记性好。”
母亲传下的善意:从窝头到盐袋的坚守
蔡淑蓉总说,她的“慈善公益课”是母亲教的。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关中农村,土路坑坑洼洼,风一吹就起黄沙。蔡淑蓉的家就在村口,门框上的红漆早就掉光了。那时常有讨饭的人敲门板,多是衣衫褴褛的汉子,冻得嘴唇发紫,背着破麻袋。
“我妈听见敲门声,不管手里有没有活,准会往灶房跑。”蔡淑蓉记得,有年冬天特别冷,讨饭的是个十几岁的娃,冻得直打哆嗦。母亲从灶膛里掏出刚蒸好的窝头,塞到娃手里。娃狼吞虎咽,母亲就站在旁边看着,手里攥着蔡淑蓉的棉袄——本来是要给她穿的,转身就披在了娃身上。
“粮食金贵啊,我妈自己总饿着。”蔡淑蓉的声音低下来,“她常说,‘人这一辈子,谁还没个难的时候’。”
母亲的话,像颗种子在她心里发了芽。2003年非典,街上开始疯抢食盐。有天早上,她打开店门,看见邻居张婶蹲在门口哭:“蓉蓉,家里盐没了,全都抢空了……”蔡淑蓉转身从里屋拿出两袋盐:“张婶,这两袋拿去,不要钱。”
当天下午,有个贩子敲响了蔡淑蓉的店门:“老板,你这盐我全要了,给你三倍的价。”蔡淑蓉指着门口排队买盐的街坊:“我这盐,只卖给要吃的人。”贩子骂骂咧咧地走了,她站在店门口喊:“大家别抢,每户最多买六袋,够吃就行!”夕阳照在她身上,麻袋里的盐袋闪着微微白光。
应急时刻的担当:牛肉酱夹馍里的力量
2022年疫情最紧张的时候,社区主任打来电话:“蔡姐,医护人员三天没正经吃饭了,能不能……”
“能!”蔡淑蓉没等对方话说完就应了。她让儿子把砂锅店改成了“临时食堂”。那段时间,砂锅店的灯一直亮着,炒锅里的菜香飘出街道,成了封控区里最安心的味道。
这样的“紧急救援”,在2024年西马时又上演了一次。
西马开跑的前一天下午三点,蔡淑蓉的砂锅店支起了临时工作台。10个志愿者围着案板转,有人揉面,有人烙馍,有人分装酱料。一个志愿者揉面揉得胳膊都抬不起来,换班时甩着胳膊说:“蔡队长,你这馍比我家娃还难‘伺候’,软了不行,硬了也不行。”蔡淑蓉笑着往他手里塞了一块糖:“等忙完了,我请你们吃砂锅。”
一直忙到半夜一点,500个牛肉酱夹馍终于整整齐齐装好了。没有休息多久,凌晨五点刚过,志愿者又动身准备前往赛场。赛场终点,刚冲过线的运动员们瘫坐在地上,接过夹馍时眼睛发亮。一个穿红运动服的姑娘咬了一大口,馍渣掉在胸前:“阿姨,这馍比能量胶管用!”
蔡淑蓉笑着递过纸巾:“慢点吃,还有呢。”
大雁塔下的馈赠:被“硬塞”的温暖
2024年国庆假期,大雁塔北广场人潮涌动。天还没亮透,蔡淑蓉系着沾着面粉的围裙,正把最后一笼馍从蒸箱里拖出来。
“这些全得带走,一个都不能留。”她边往保温箱里装馍,边跟旁边帮忙的志愿者小杨说。有人提醒:“店里中午咋办?”蔡淑蓉头也不抬:“志愿者和游客都够吃才重要,店里大不了今天不卖夹馍。”
保温箱里垫着厚棉被,200个馍码得整整齐齐,旁边塞着20瓶玻璃瓶装的牛肉酱。凌晨五点刚过,她带着队伍往大雁塔赶,车窗外的路灯还没灭,她捧着保温箱说:“残障志愿者一早就在驿站等着,可不能让他们饿肚子。”
谁知到了大雁塔,几个人竟迷了路。正焦灼时,一个背着相机的中年男人凑了过来:“大姐,你们是志愿者吧?能给你们拍张照不?”蔡淑蓉看他举着相机,立马笑着配合。随后这名中年旅客又问能不能把红马甲让他穿着再一起合个影。快门按下,他说:“我们一家人到西安来旅游,准备到大雁塔转一转。”蔡淑蓉眼睛一亮,掀开保温箱就往外拿馍:“这样吧,给你拿五个馍,再带一瓶酱,路上吃。”男人慌忙摆手:“这咋好意思……”却被蔡淑蓉硬塞进背包:“来了西安就是客,饿着肚子咋逛?”
红雁塔便民服务驿站前,残障志愿者早排好了队。蔡淑蓉和大家分工:有人掰馍,有人往馍里抹酱,有人递馍。“张师傅,你爱吃辣,多给你抹点!”“李姐,你牙不好,这馍蒸得软和。”她记着每个人的口味,像给自家人分饭。
正忙得热火朝天,一对天津母女拖着行李箱过来问路,蔡淑蓉抬头,看见小姑娘舔着嘴唇,眼睛直往馍上瞟。她赶紧塞过去两个:“先吃,吃饱了再说,这馍扛饿。”母亲要掏钱,被她按住手:“天津到西安,千里迢迢的,吃个馍还能要钱?”
一上午的时间,200个馍像长了翅膀,飞到了残障志愿者手里,落到了环卫工人的饭盒里,还跟着山东、内蒙古等地的游客们,走过了大雁塔的角角落落。
中午收摊时,蔡淑蓉坐在台阶上揉腰,看着空的保温箱欣慰地笑了。一旁的志愿者递过来一瓶水:“蔡姐,咱连自己的午饭都没留。”她拧开瓶盖喝了一大口,望着塔尖说:“你看刚才那些游客们揣着馍逛塔的样子,比咱自己吃了还香。咱这馍不算金贵,但饿肚子的时候,一口热乎的馍,就是最好的念想。”
现如今,蔡淑蓉的砂锅店成了志愿者的“爱心厨房”。她说:“我妈当年用半碗粮救人,现在我用夹馍传递爱。慈善不是惊天动地,而是把善意变成日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