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唐冰 许鹏
从饲料商到红花荞麦守护者,榆林市靖边县政协委员、靖边县红盛农产品有限公司董事长蔡文秉的人生轨迹始终与土地紧密相连。近日,记者来到靖边县,见到了这位十五年如一日守护靖边红花荞麦的“田垄追梦人”。
从2011年成立红盛小杂粮专业合作社起步,蔡文秉以一粒种子为起点,串联起育种、种植、加工、销售全产业链,不仅守住了靖边红花荞麦的种质根基,更让这株“塞外金穗”成为带动乡亲致富的“脱贫种子”。
育良种
“别人卖荞麦,我们卖种子”——这是蔡文秉多年来坚守的创业方向。
2008年,回到家乡不久的蔡文秉,遇到了开启农业之路的第一位“引路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柴岩。得知柴岩历经30年提纯复壮本土荞麦品种,培育出抗倒伏、高产量、口感佳的“西农9976”品种,眼下正急需优质繁种基地,蔡文秉当即盘活村里1500亩地势优越、隔离条件好的地块,全力支持他开展试验。
2011年,为解决“繁种后选出的荞麦原粮只能低价出售”的问题,红盛小杂粮专业合作社应运而生。那时,看似5人联合的团队,实际上只是蔡文秉一人“孤军奋战”。“本地人习惯单干,合作社初期举步维艰,但我认准了‘提纯复壮本土荞麦’这条路。”他说。
为了“西农9976”品种的繁育,蔡文秉陪着柴岩蹲守地头,记录着新品种不同生长周期的变化;为解决种子经营资质难题,他于2014年注册公司,啃下了资质办理的“硬骨头”,让合作社成为国内唯一专注该品种的企业。
天道酬勤。2015年,经“荞麦产品品质品鉴会”鉴定,“西农9976”“西农9978”从多个品种中脱颖而出,品质最佳。这份认可,是对蔡文秉数年坚守的最好回馈。
“一个专家能搭起无数平台,一项技术能撑起一个产业”。从创业之初,蔡文秉就打破“本土产业靠土办法”的思维定式,始终将人才引进放在首位。
尤其是企业注册后,蔡文秉更是广纳贤才,组建起一支由19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和本地土专家构成的技术团队,涉及种业研发、农机农技、防疫等多个领域。2022年,得知王鹏科教授退休,蔡文秉第一时间登门,邀请其专注“西农9976”的提纯复壮与新品种研发,防止品种退化。
为守护好“良种资源”,蔡文秉还选定地势高、光照足、无污染的地块,打造高标准繁种基地。如今,繁种基地已扩展至3万余亩,年生产优质荞麦种子0.1万吨。
惠民生
农业创业路从来不是坦途,挑战接踵而至。而早年杀羊揽工的艰辛、青海十年经商的磨砺,既让蔡文秉做好了创业艰辛的心理准备,更锻造出他不服输的韧劲。
2017年,“西农9976”在日本举办的“国际有机食品博览会”上亮相,虽获外商青睐,却因产量不足错失合作机会;
2020年,由于市场假冒伪劣种子泛滥,蔡文秉奔走于市县农业部门,历时三年保住了品种纯度;
面对境外低价荞麦冲击,本地荞麦市场价从每公斤5元跌至2.6元,他依然坚持以高于市场价3至4毛钱的价格收购农户的荞麦,即便企业承压也不辜负种植户的信任……
农业科研周期长、见效慢,而蔡文秉始终坚定地做专家的“坚强后盾”。当第三方评估机构因不了解农业规律质疑研发工作时,他一方面与相关部门积极沟通,阐明“育种需3至5年见效”的行业规律;另一方面安抚专家情绪,承诺“就算政府不支持,砸锅卖铁也会把育种事业干下去”。
在人才队伍加持下,蔡文秉的荞麦产业不断升级,成功推出荞麦馒头粉、剁荞面专用粉等特色产品,后续还将开发方便食品、荞麦芽菜等衍生品。“你看,这个型号中带‘H’的就是我们企业的专属品种。”指着产品宣传册上的“观赏红花荞麦品种H2312”,蔡文秉语气中满是自豪。
在引进高端人才的同时,蔡文秉从未忽视对农户的赋能。他通过“高校人才团队+公司技术服务+农户订单种植”模式,累计带动种植荞麦3.1万余亩,辐射607户村民。针对合作农户缺乏专业种植技术问题,他组织专家团队开展田间培训,从种子播种到收割加工提供全程技术指导,确保荞麦品质与产量。
守初心
在守护传统品种的同时,蔡文秉从未停止创新脚步:推动合作社开展荞麦深加工,开发出荞麦米、石磨苦荞面粉等产品,满足市场多元需求;规划打造“荞麦+观光旅游+文化”的农文旅模式,让靖边红花荞麦成为地域名片。
为激发农户重视教育、培育后备人才的意识,蔡文秉设立专项奖励机制:凡与合作社签订种植合同的农户,其子女考上985、211大学,即可获得3000元现金奖励。这项举措已连续实施3年,累计奖励10名优秀学生,既温暖了农户的心,也为乡村振兴积蓄了未来力量。
“让土地生金、让农户增收,这是我办企业的初心。”蔡文秉的这句话,既是他多年来深耕农业产业的真实写照,也是他作为政协委员的履职遵循。多年来,他将产业发展与县域农业振兴视为心头大事,把来自田间地头的调研成果转化为推动产业发展的提案建言。
聚焦荞麦产业发展痛点,他先后提交关于推进荞麦育种基地建设、加强本土荞麦品种保护、加大农业人才引进扶持力度等多件提案,得到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一系列落地举措随之推进:争取农业生产救灾资金、推广种植抗旱救灾荞麦良种、为农户筑牢“减灾增收”防线、开展小杂粮试验示范……在他的呼吁和推动下,“红花荞麦”被写入县政府工作报告。
做农业难,难在周期长、投入大、利润薄;做农业暖,暖在土地的回馈、农户的信赖、农耕文明的传承。从企业家到政协委员,蔡文秉守护本土农业、带动乡亲致富的初心始终不曾改变。在这片红花荞麦飘香的黄土地上,他前行的脚步依旧铿锵有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