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西安分院二级研究员陈怡平:
学习贯彻中共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 加快推动我省能源产业转型升级
一、稳固基本盘,推动煤炭产业转型升级。坚持把推动煤炭产业高质量发展作为能源产业转型升级的主攻点,持续延长产业链条,提升产业附加值。同步谋划培育下游企业、布局终端产业集群,形成以原煤生产为起点,以纺织服装、装备制造、航空航天等产业为终点的完整煤炭产业链。
二、开辟新赛道,推动非煤产业多点发展。依托镁资源,探索“风光制镁-镁燃料电池-高纯氢氧化镁多元利用”工业路线。依托盐资源升级氯碱化工,打造输氢通道,以煤化工副产氢增产氯碱。依托高校技术和钒、锌资源,发展全钒液流、锌离子电池等多元储能体系。
三、增加含绿量,加快能源结构低碳转型。以清洁化为方向调整供给侧结构,合理评估和部署“十五五”期间化石能源开发规模;以节能减排为重点调整消费结构,统筹部署重点排放领域节能减排专项规划;加快全省充电体系建设,为全省交通领域电气化提速。
四、完善政策包,优化能源转型保障机制。强化政策引导,将碳排放双控指标列入“十五五”发展规划,合理确定五年碳排放目标,建立碳排放预算管理等制度。设置“双碳”引导基金,以秦创原为抓手,围绕传统能源产业升级、新能源开发利用,完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机制。
省政协常委、西京学院校长任芳:
强化创新融合发展 铸就陕西制造业转型升级新引擎
一、打通创新堵点,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组建创新联合体,围绕航空发动机、高端数控机床、光子等重点产业链,由陕汽、隆基绿能等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设立产业创新基金,集中力量突破钛合金精密铸造、工业母机控制系统等“卡脖子”技术。建设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构建“基础研究-中试验证-产业化”一体化平台,打通科技成果产业化“最后一公里”。
二、推进数智改造,加快制造业智能化升级。一是建设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智能排产、设备预测性维护等低成本解决方案。二是打造智能工厂示范平台,推动智能制造普及。三是建立数字化转型服务平台,为全省规模以上中小企业及符合条件的独角兽企业提供免费数字化评估。力争到“十五五”末,规模以上企业数字化改造覆盖率达90%。
三、着力节能减排,构建陕西绿色制造体系。打造零碳产业园区,推广榆林CCUS技术,实现单位产值能耗显著下降。建立“绿色智能双改一体”认证体系,推动陕煤集团、延长石油等企业建设“零碳工厂”。建设省级碳足迹管理平台,抢占绿色贸易规则制定话语权。设立绿色技术转化基金,重点支持氢能炼钢、生物基材料等前沿技术产业化,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省政协常委、西北工业大学校友会副秘书长孙武斌:
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 推动开放型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构建制度型开放体制机制,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以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为牵引,建立RCEP企业服务中心全流程支持体系。建立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监管沙盒”机制,在生物医药、跨境数据流动等领域实施差异化监管试点。推行“智慧口岸”建设三年行动,实现关铁通、空铁联运等模式全覆盖。建立外商投资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确保外资企业同等享受产业政策、政府采购等国民待遇。
二、加强要素配置枢纽建设,吸引全球资源在陕集聚。创建技术跨境交易服务平台,推动西咸新区成为国家级数据要素流通枢纽。实施中欧班列“长安号”、“数字赋能+绿色升级”双工程,建设数字金融综合服务平台,拓展中亚能源专列与冷链物流网络。建设西安机场第五航权航线网络,实现与全球前20大航空货运枢纽全联通,形成“陆空双枢纽”的国际物流体系。
三、推动优势产业开放发展,塑造国际贸易新优势。强化科技创新开放协同,建设高水平国际联合实验室、海外离岸创新中心,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推进先进制造开放赋能,聚焦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等优势产业,支持龙头企业开展全球化布局和跨国并购,建设海外研发中心和离岸创新基地。
省政协委员、铜川市政协副主席冯艳莉:
坚持城乡融合发展 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一、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激发城乡发展活力。搭建城乡要素交易平台,推动资金、人才、信息等各类要素更多向农村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大力发展股份合作经济组织,鼓励农户以土地经营权、技术、劳动力等要素入股,促进农村土地、闲置房屋等沉睡资源“活起来”。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推动成员身份确认与股权量化,保障村民参与集体经济分红权益。
二、培育特色产业体系,壮大县域经济实力。统筹编制《城乡产业协同发展规划》,构建以西安都市圈为引领,关中、陕南、陕北经济带联动,榆林、宝鸡、咸阳等城市多点支撑的全域产业格局。加快县域产业整合,推动特色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实施“陕字号”特色农业提质工程,培育一批“小而美”的企业品牌、产品品牌,打造农业特色产业品牌集群。
三、完善基础设施网络,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将构建新型农村基础设施体系作为“十五五”规划的重要内容,实施一批重大项目,优化布局结构,促进集成融合,提升安全韧性和运营可持续性。大力推进乡村传统基础设施更新和数智化改造,推动中心城市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向县域下沉延伸,完善建设运维长效管理机制,促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
省政协常委、西安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鲍崇高:
锚定“十五五”规划目标 推动黄河流域(陕西段)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一、以产业升级为引擎,构建现代化生态经济体系。聚焦农业领域“四链”韧性提升,围绕苹果、奶山羊等特色优势产业,打造千亿级生态产业集群。推动能源化工、装备制造等传统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提升产业链价值。深化文化产业融合升级,形成农、工、文互促共进的现代化生态经济体系。
二、以水资源管理为核心,打造智慧节水样板。围绕水资源集约利用,推进农业灌溉“智联升级”。健全跨区域水资源协调机制,实现水资源实时监测与优化配置。在榆林、延安等缺水地区扩大高效节水灌溉面积,推广滴灌、喷灌及水肥一体化技术。
三、以生态修复为基础,构筑多维立体防护屏障。落实全会“统筹推进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的部署,针对黄河流域不同区位,实施差异化生态修复工程。建立生态廊道智能监测网络,动态评估植被覆盖度等重要指标,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四、以资金保障为支撑,构建多元投入模式。创新资金筹措模式,整合绿色信贷、生态补偿资金等,为矿山修复、湿地治理等项目提供长期低息贷款。推行“生态银行”试点,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组建我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公益共同体,吸引更多资金、资源投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省政协委员、陕西航天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第二事业部综合管理部部长李晓敏:
聚力构建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体系 培育释放“十五五”人口质量红利
一、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构建全生命周期生育支持政策体系。优化生育支持政策和激励措施,探索建立从结婚、怀孕、分娩到育儿全周期的经济补贴制度,减少家庭生育养育教育成本。大力发展普惠托育服务,扩大普惠性托育机构的覆盖面。完善生育休假和就业权益保障制度,优化产假、陪产假及育儿假制度,探索实行弹性工作制,设置更多“生育友好岗”。
二、实施积极老龄化战略,建设多层次高质量养老服务体系。优化基本养老服务供给,推进城市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探索“老幼共托”服务模式,发展嵌入式社区养老服务。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中大力发展农村互助式养老,推广家庭养老床位,为居家养老提供专业支持。培育壮大银发经济,积极开发智慧养老设备、老年教育、养老金融等新业态,打造经济新增长点。
三、优化人口空间布局,推动区域人口协调均衡发展。持续提升西安国家中心城市能级,探索建立区域弹性资源配置机制,加快推进宝鸡、咸阳、渭南等地产业升级和公共服务水平提升,形成多点支撑、协同发展的城市群格局。实施差异化的人口产业发展战略,深化城乡融合发展,促进劳动力、资本、技术等要素双向流动,激活乡村发展活力。
省政协常委,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财税系主任孔军: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 服务和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一、规范地方财税优惠政策,消除“政策洼地”。深入落实国家关于“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规范税费优惠政策”的财税体制改革部署,明确财政补贴范围,建立政策负面清单,规范政府采购程序,保证各类企业在统一大市场中公平竞争。
二、加强财政转移支付的精准性。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增强转移支付的均等化功能。建立转移支付的“要素禀赋适配性”评估体系,引导地方产业布局符合当地资源。将转移支付与产业升级绩效挂钩,推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三、优化地方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适度加强省级财政事权,突出完善省级公共服务、重大战略项目落地,保持各级财政收支合理比重。扩大地方税收权限,完善各级地方事权,逐步健全转移支付制度的监督评价体系。
四、强化税收激励机制,引导企业长期创新。探索改革增值税、企业所得税按生产地原则征收的模式,减少对“生产环节”的过度竞争。加大企业所得税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力度。扩大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政策适用范围。
五、建设全省统一的财税数据共享体系。整合金税工程、财政收支管理系统、政府采购平台等数据源,构建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的财税数据池,避免财税数据共享不足造成的数据孤岛监管盲区。
省政协委员、西北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院长尚学群:
全力推动低空经济发展 加快塑造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一、加强政策顶层设计,下好低空经济发展“先手棋”。组建低空经济发展领导小组,制定陕西省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成立低空经济专家委员会和专业技术委员会,提供政策建议和技术指导。组建陕西省低空经济发展集团,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和规模化发展。
二、推动科技产业协同,筑牢低空经济发展硬支撑。依托西北工业大学、西安航空学院和陕西省职业技术学院等,组建低空经济学院,加强技术人才和应用人才培养。成立陕西省低空经济产业发展研究院,建立“研发-中试-转化”全链条成果转化平台,推动技术成果本地转化。
三、创新行业管理模式,构建低空经济发展新生态。深化“省级统筹+市县协同”的空域分级管理机制,推行“一张网”数字化平台,实现低空飞行一窗受理、一网通办;构建“人-机-环”三维安全管控体系,实现飞行活动轨迹追踪与风险预警从“人防”到“智防”的跨越。
四、优化产业园区功能,增强低空经济发展驱动力。支持省内各地区根据自身特点,打造各具特色的低空经济产业园区,带动零部件上下游企业集聚。支持低空经济与文旅、物流、农业等产业融合发展,完善多场景应用试点,推动多元化的低空消费服务类市场发展。
省政协委员,陕西水务发展生态科技研发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方媛:
担当文化使命 推动文化繁荣 为文化强国建设贡献陕西力量
一、加强文化保护利用,推动中华文明赓续传承。加强黄帝陵、兵马俑、石峁遗址等文化遗存保护,推进长城、长征、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陕西段)建设,守护好中华文明、中国革命、中华地理的精神标识和自然标识。深度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努力把历史文化中的价值理念、道德规范、治国智慧挖掘出来、阐释清楚、传承下去。
二、壮大文化产业集群,以文赋能经济社会发展。坚持“文化+百业”“百业+文化”的发展思路,健全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努力把陕西打造成文化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标兵。着力壮大万亿级文旅产业集群,持续提升文旅产业附加值。深入推进“文化+科技”,打造数字文创、网络视听等文化新业态。
三、提升文化传播能力,生动展示现代中国形象。全力推进“文化丝路”建设,全面落实中国-中亚峰会文化成果,打造更多彰显国风秦韵的文化品牌。高水平建设陕西国际传播中心,组建全省高校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联盟,依托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大学等高校学科优势建设国际传播研究基地,不断增强国际传播效能,用陕西人、陕西事、陕西话向世界讲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伟大成就,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省政协委员、陕西锦翔饭庄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陶锦翔:
在稳步推动共同富裕中彰显民营企业新担当
一、以高质量就业筑牢共同富裕基石。就业是共同富裕的“基石”,民营企业是创造就业岗位的主阵地。应进一步完善促进就业提质扩容的政策举措,构建“政策激励+企业联动+技能赋能”的就业促进体系。着力扩大就业吸纳规模,助力城乡就业均衡。推动民营企业与职业院校合作,精准对接用工需求,开展定制化技能培训,实现“就业有岗位、增收有能力”。
二、以产业发展打造共同富裕引擎。产业兴旺是共同富裕的“关键”,应立足陕西资源禀赋,推动民营企业深度参与产业发展。在农业领域,推动陕西特色农产品实现“从田间到餐桌”全链条增值,让农民共享产业发展红利。在文旅领域,支持民企参与乡村文旅开发,打造“美食+文旅”特色项目,带动周边村民增收。推动民企与国企融通发展,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为共同富裕筑牢产业根基。
三、以扩大有效投资激活共同富裕“活水”。有效投资是撬动共同富裕的“杠杆”。应把握全省发展重点,完善民营企业参与重大项目建设长效机制,一是投向县域经济发展,助力县域经济补短板;二是投向绿色低碳转型,引领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三是投向民生服务改善,既拓展企业发展空间,又提升民生服务品质。
本版图片由记者 张璐 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