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革陕西省委会祖国统一委员会委员、咸阳市统计局综合科科员赵欢代表省民革:
关于构建城市社区“四力协同”治理新格局的建议
一、强化核心引领力,筑牢组织根基。一是推广“双向赋能”组织模式。省级层面制定《社区与社会组织、企业共建指引》,推广渭城区“双向兼职委员”制与秦都区“红色物业”孵化经验,强化党组织在资源整合中的核心纽带作用。二是深化“党建联盟”实质运作。鼓励街道社区组建跨社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党建联盟”,建立需求、资源、项目“三张清单”及联席会议机制,推动组织共建从“物理结合”升维至“化学反应”。
二、激发主体生长力,壮大服务梯队。一是构建阶梯式孵化支持体系。设立省级社会组织培育基金,支持市县(区)建立“枢纽型孵化中心+街道站点+社区苗圃”三级网络。推广秦都“资源换服务”、政府购买服务等模式,破解初创期生存难题。二是激励企业深度嵌入式参与。出台税费优惠或评优激励政策,鼓励企业以技术、人力、供应链等优势承接社区微更新、为老助餐、智慧运维等专业服务。
三、升级机制创新力,贯通治理脉络。一是推动智慧平台“一网融合”。由省级统筹,制定社区数据标准与接口规范,整合条线部门与基层自有平台,打造统一智能底座。二是健全“公益+市场”服务定价与监管机制。制定社区低偿服务目录与指导价标准,明确公益性服务占比要求,建立社区、居民、第三方参与的动态监督评价体系。
四、提升资源整合力,激活末梢细胞。一是推行公共设施“时空共享计划”。由市县政府牵头,全面摸排盘活社区内党政机关、学校、国企闲置空间与设施,制定错时开放清单与安全管理规范,支持改造为嵌入式服务点。二是完善志愿服务“全域激励”体系。推广秦都区“志愿得奖励”积分制,推动积分在全省范围内通兑通用,链接慈善资源设立星级志愿者礼遇项目,让善行有回报、可持续。
省人大常委、民盟陕西省委会专职副主委张红代表省民盟:
破解参与难题 提升城市社区治理效能
一、强化社区治理保障,夯实社区治理基础。强化组织保障,建立健全省、市、县(区)部门对接社区治理的协同工作机制;保障社区治理专项资金投入,重点支持数字化平台建设、专业人员配备、社区工作人员培训和激励机制实施;建立社区治理效能评估机制,赢得居民信任、支持和参与。推动差异化政策实施,根据关中、陕南、陕北三大区域城市自身特点和存在问题,有针对性地制定社区治理实施方案。同时,实施差异化激励措施。
二、构建系统参与机制,畅通居民参与渠道。建立健全居民信息落实追踪系统,对居民提出的建议进行详细登记和分类整理,明确责任主体和办理时限。构建“居民建议-社区响应-结果反馈”闭环管理系统,确保每条建议都能得到及时回应和有效落实。健全完善政协委员常态化、制度化联系界别群众的渠道机制,发挥好“政协委员协商工作室”在参与社区治理中的作用。同时,创新参与方式,积极开发社区议事数字化平台,提高居民参与的便利性和效率。
三、推进透明治理建设,提升信息公开水平。制定完善的社区信息公开目录,明确信息公开的范围、标准和频率,对于居民关心的信息,要做到全面、及时公开。创新信息公开方式,满足不同居民群体获取信息的习惯和需求。建立信息发布审核机制和双通道反馈机制,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和互动性。
四、完善专业维权体系,保障居民合法权益。在各社区设立专职维权顾问岗位,为居民提供专业的法律咨询和权益保障服务。优化维权流程,明确维权步骤和所需材料,让居民能够便捷地了解和运用维权渠道对接相关部门,将矛盾化解在基层。邀请专业律师定期到社区提供法律服务,建立特殊群体维权绿色通道,确保他们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维护。
民建陕西省委会青年工作委员会主任、延安物流储备(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乔录代表省民建:
积极探索治理新路径 推动“红色物业”提质增效
一、强化党建引领,筑牢“红色引擎”。提高老旧小区物业服务覆盖率,推广街道、社区领办基础性物业、国有企业兜底保障等模式,着力解决“脱管失管”问题。推动物业企业成立党组织,努力实现党的工作全面覆盖。落实“双向进入、交叉任职”机制,形成社区党组织领导下居委会、物业企业、业委会“三驾马车”协同共治的良性格局。
二、明晰权责清单,畅通“红色脉络”。制定我省“红色物业”权责指导清单,清晰界定物业管理区域内相关职能部门职责分工和责任边界,进一步细化红色物业建设的标准和要求。构建社区党组织牵头,业委会、物业企业共同参与的“三方联席会”制度,建立“居民提事、联席议事、集体定事、联动办事、群众评事”的闭环处理流程。开发“陕西红色物业”智慧平台模块,实现政策发布、事务报修、费用缴纳、议事投票、投诉反馈等“一网通办”。
三、提升服务质效,做优“红色服务”。实施“红色物业+”行动,鼓励物业与社区养老、托幼、家政、健康等服务业态深度融合,加强从业人员教育管理,做好暖心服务。整合社区干部、物业企业、共建单位、社会组织、小区能人等优势资源,组建小区志愿服务队,常态化组织开展惠民活动。根据小区居民构成和需求特点,培育特色服务项目,打造一小区一品牌。
四、完善考核机制,强化“红色保障”。构建科学合理的考评体系,将“红色物业”建设成效纳入街道、社区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实行“红黑榜”分级管理制度,定期开展物业服务评估、考核与评星定级工作,对表现突出的“红色物业”企业给予信用加分、评优评先、项目招投标加分等激励。注重典型引领,推广一批服务优、满意度高的示范项目和小区,推动服务素质与能力提升。
省政协委员、西安植物园园务委员谢斌代表省台盟:
健全社区治理“心防体系” 筑牢基层社会和谐稳定基础
一、健全政策体系,强化部门联动。建议尽快出台《陕西省社会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明确全省统一的社区心理服务机构设置标准、功能定位和服务流程,建立稳定、多元的经费保障机制,将社区心理服务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并鼓励社会资本深度参与。健全多部门联动机制,借鉴西安市“五社联动”经验做法,将社区心理服务与网格化管理、矛盾纠纷调解、家庭支持、平安建设等工作深度融合,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参与心理健康工作的强大合力。
二、建强专业队伍,提升服务能力。扩充专业人才“主力军”,通过省级统筹,适度增加公立医疗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精神(心理)科编制,扩大精神(心理)科医师规范化培训规模。探索设立“心理治疗师”等专业技术岗位,畅通非医师类心理专业人才的职业发展通道。大力发展“心理援助员”队伍,对社区网格员、人民调解员、居委会干部等进行定向化培训,系统学习心理危机识别、情绪疏导和转介知识,打造社区心理服务体系“神经末梢”。
三、创新服务模式,提高服务效能。借鉴宝鸡“前端普遍服务、中端监测预警、末端精准干预”的全程服务链模式,面向全省居民构建心理服务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县区心理健康服务机构、市级医疗机构四级服务网络。做优“前端”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开发推广心理健康科普App、线上课程等形式,提升心理健康知识知晓率。做强“中端”心理筛查监测,将心理评估纳入居民健康体检、学生体检、职工体检的常规项目,对老年人、青少年、孕产妇等重点人群开展常态化心理筛查和关爱服务。做实“末端”危机干预和转介,确保社区、心理服务机构与精神卫生医疗机构之间建立“绿色通道”,实现对严重心理问题人群的及时、专业干预。
西安市政协社会法制和民族宗教委员会主任李健彪代表西安市政协:
关于提升城市社区治理能力和水平的建议
一是强化部门协同,完善联动机制。坚持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完善“网格采集、社区(村)响应、镇街吹哨、部门报到、基层评价、区县督办”运行机制,建立健全部门间的沟通协调机制,明确各部门在网格工作中的职责和任务,共同研究解决问题。
二是加强信息共享,运用科技支撑。加快建立统一的信息化系统平台,实现网格信息的快速收集、处理、反馈和汇总、分析。借鉴上海完善社区治理数字化平台的经验,将业委会换届改选、业主大会决策、社区微更新、社区停车管理等纳入平台,为居委会、业委会等自治主体规范运作提供支撑。要加强对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提高智能化水平和工作效率。
三是配好业委会班子,完善物业公司职责。众所周知,业委会(物管会)和物业公司在城市社区治理中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配好业委会(物管会)班子,完善好物业公司的职责,对提升社区精细化治理、精准化服务意义重大。建议推广“红色物业”和“红色业委会”模式,有效发挥业委会和物业公司在基层治理中的作用。
四是完善保障机制,严格网格事项准入。依据镇街履职事项清单和社区(村)工作事项准入制度,建立健全严格的网格事项准入制度,不断完善网格事项清单及负面清单。要加强对网格事项准入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防止部门随意将职责之外的事项强加给网格。
五是加大经费投入,整合各方资源。加大对网格治理的保障力度,各级财政要建立稳定的网格工作经费保障机制,确保网格有足够的资金来开展工作。要整合各方资源,推动公安、城管、消防、水电气暖等部门工作人员联系网格,为网格工作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障,鼓励社会组织、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网格治理,共同为基层治理提供资源和服务。
省政协委员、商洛市政协副主席李继武代表商洛市政协:
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 夯实社会稳定和谐基础
一、夯实基层基础,筑牢治理防线。一是深化网格化管理。深化“党建+基层治理”,让诉求在网格实现、资源在网格整合、问题在网格解决、服务在网格提升。二是充实基层政法力量。推进“枫桥式派出所、检察室、司法所”“共享法庭”建设,推动派出所警力向社区前置,司法资源向镇(街道)、村(社区)延伸。三是完善监测预警体系。建立健全动态排查机制,针对重点领域矛盾风险及时排查、动态管理、全力化解。
二、深化多元化解,提升治理水平。一是规范人民调解。推进人民调解组织规范化建设,严格人民调解工作程序,提高人民调解的工作水平和公信力。二是做实行政调解。严格行政调解,落实调解责任,维护消费者权益。三是做强司法调解。推动构建权责明晰、运行规范、高效联动的诉源治理工作格局。四是深化信访化解。推进信访积案化解常态化,推动信访工作法治化。
三、强化“三治融合”,激发治理动能。一是加强群众自治。健全村民自治机制,打造群众自治品牌,壮大群防群治力量。二是强化法治保障。全面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深化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强化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三是深化德治建设。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深化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着力打造人人参与、人人享有的良好社会氛围。
四、强化组织保障,提高治理效能。一是夯实工作责任。落实矛盾纠纷预防化解工作闭环链条,夯实协作责任,形成工作合力。二是加强队伍建设。统筹建立常态化、规范化的社区工作者全省统一招录机制。三是强化经费保障。将各级调解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健全完善调解员激励奖惩机制制度。四是加快信息建设。强化数字赋能,提升智治水平,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浓厚氛围。
省政协委员、省民政厅副厅长戈养年:
赋能社区社会组织 激发基层治理活力
一、坚持党建引领,锚定正确方向。全面落实省委“打好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硬仗”部署,坚持和加强党对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工作的全面领导,建立健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体制机制,发挥党组织在社区社会组织中的政治核心作用,确保其发展方向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相一致、与社区治理目标相一致、建立“社区党组织+社会组织党组织”联动机制,有效推动社区党组织统筹整合辖区内各类社会组织资源,形成治理合力。
二、加强资源供给,破解发展瓶颈。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建立“需求清单、资源清单、项目清单”对接机制,提高资金使用精准度。持续用好用活省级福彩公益金,重点支持县(区)、街道(乡镇)建设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和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完善“培育+孵化+赋能”全链条服务。鼓励企业、慈善机构等社会力量参与,搭建“社会组织资源对接平台”,帮助社区社会组织链接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
三、强化能力建设,提升专业水平。实施“社会组织人才培育计划”,重点提升负责人、骨干人才的项目管理、资源筹措、专业服务能力。指导社区社会组织建立健全财务、人事、项目管理等制度,推动信息公开,提升规范化与透明化水平。深化校社合作,支持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大学等高校建立社区社会组织实践基地,培育“懂治理、会服务”的社区社会组织专业人才队伍。
四、健全协同机制,促进融合共治。完善“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会慈善资源”的五社联动机制,明确各方职责,建立常态化沟通协调平台,促进信息共享、资源整合、项目协同。推动社区社会组织在矛盾调解、养老托幼、文明实践等领域发挥更大作用,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
民盟陕西省委会经济委员会副主任、陕西数据空间研究院院长郭建琼:
以“互联网+社区”赋能基层治理 筑牢陕西城市社区稳定和谐根基
一、构建“一盘棋”数据共享体系,打破壁垒释效能。建立“省级统筹规划、市级枢纽联动、社区落地应用”三级数据共享机制。一是明确数据共享责任清单。由省发改委、省民政厅牵头,联合公安、住建、卫健等部门,梳理居民基础信息、服务需求台账等核心数据目录,纳入统一共享平台,从制度层面破解“信息孤岛”。二是开发轻量化数字工具包。贴合社区实际需求,支持工作者自主调取共享数据,避免重复采集。三是筑牢数据安全防线。建立数据分级分类管理制度,明确使用边界与安全责任,确保数据共享规范有序。
二、聚焦治理核心场景,推动数字化应用精准落地。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重构社区数字化应用场景。一是矛盾调解场景。开发“线上议事厅”“纠纷调解云平台”,整合社区法律顾问、专业社工、退休干部等力量在线介入,实现“小事不出社区、矛盾及时化解”。二是特殊群体关怀场景。通过数字化手段建立独居老人、困境儿童、残障人士等群体的动态监测台账,联动社区物业、志愿者团队,实现“需求自动预警、服务精准上门”。三是突发事件响应场景。搭建社区应急指挥微平台,整合消防、医疗等应急资源,提升社区应对火灾、暴雨等突发事件的处置效率。
三、实施“数字赋能双提升”计划,弥合素养落差。针对“会用”和“能用”两个关键环节,推动数字素养与服务覆盖双向提升:一是提升社区工作者数字化能力。开展社区工作者数字化能力专项培训,建立“培训+考核+认证”机制,确保人人能熟练使用数字化工具。二是帮助特殊群体跨越“数字鸿沟”。推行“数字助老”“数字助残”行动,通过社区志愿者结对帮扶、简化App操作界面、保留线下服务渠道等方式,让老年人、残障群体“能用、会用、敢用”数字化服务。
本版图片由记者 张璐 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