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满淑涵
硬件设备“携手”软件系统打造全屋智能家居,高性能控制芯片“指挥”工业机器人实现精准操作……伴随全球数字化转型提速,电子信息产业正以颠覆性技术突破和产业链协同创新编织智慧生态,赋能千行百业。
“十四五”以来,陕西电子信息集团有限公司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实施战略性重组整合,加快优化资源配置,以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深度融合为企业“强身健体”,打造创新力领先、竞争力卓越的一流电子信息产业集团,并担纲全省半导体及集成电路、太阳能光伏、物联网与传感器等重点产业链“链主”企业,全力聚焦关键领域打好延链补链强链“组合拳”,用一个个鲜活案例写下新时代“敢超”故事。
从“被卡脖子”到“甩开膀子”
护航一朵棉的生长、一根纱的形成、一块布的织就,陕西电子长岭电气倾注四十余载心血,在国内首创“纺织全流程质量监控整体解决方案”和“智能织造系统”。
这家诞生于“一五”时期的企业,历经沉浮,铸就荣光:
新中国第一部无线电高度表、第一部多普勒导航雷达、第一部电子清纱器标记着发展里程碑上的“高光时刻”;上世纪80年代风靡全国的“长岭”牌电冰箱更是跻身国内五强,一句“大树底下好乘凉”的广告词家喻户晓。
一路高歌猛进,也一路上下求索,企业怎样才能走得远、走得稳?
在陕西电子长岭电气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赵刚强眼中,切换纺织机电赛道,并不是“跨界盲选”,而是“打有准备的仗”“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电控是我们在行业细分领域的绝对优势,也成为后来进军纺织机电的有力‘敲门砖’。”
彼时,改革开放的东风为国内纺织行业带来蓬勃发展契机,可作为衡量纺织产品质量关键的检测仪器,却被国外企业紧紧攥在手中。当时一台条干仪的售价,竟高达一名普通工人几十年的收入。
面对困境,国家果断推动条干仪自主研发。凭借深厚的技术底蕴与卓越的高新装备实力,长岭电气承担起这一艰巨使命。
任务难不难?
内观,国内一些研究部门曾多番尝试均未成功,长岭电气“从零起步”,原理分析、电路设计、结构创新、技术集成、核心模块研发……每一次前进都步履维艰;
外看,国外厂商已深耕这一领域多年,牢牢掌控市场话语权,甚至断言“中国近期搞不出条干仪”。
攻关怎么干?
直面问题、迎难而上,战略上坚定走自力更生之路,战术上立足高起点与快速度,工程技术人员通过考察、学习和分析,终于找到破解之法。历经两年细致推敲、频繁实验,国内首台条干仪成功问世,一举改变国外仪器“一统天下”的被动局面。
然而,长岭电气在纺织机电的技术长征才刚刚开始。
“纺织产业链链条长、分工精细、工序复杂,随着技术进步和高质量发展需求,产业链加速向智能化、绿色化转型,这对我们而言,恰恰是发展新的增长空间。”赵刚强说。
如今,在长岭电气智能纺织装备数字化车间,CFV3000智能验布机每分钟验布60米以上,效率比过去人工肉眼验布提高了三倍。
“不仅更快,而且更准。”长岭电气纺电公司高级工程师、验布机软件主管陆阳介绍,高清工业相机实时捕捉布匹过检状态,编码器负责保证图片分辨率,再运用算法模型提供处理方案,断疵、细纬、边纬松等问题解决起来就更具针对性。
这绝不是休止符,产业链仍在继续拉长。
在科技创新与产业变革的共振中,长岭电气推动纺电设备覆盖指导配棉、自动装棉、异纤清除、棉条加捻、棉结和短绒检测、成纱质量检测、条干均匀度测试分析、喷气织布、自动验布全流程。
此外,长岭电气还可以为下游客户提供智能控制系统,通过一张大屏,纺纱和落纱状态、当月产量和效率、品种分布悉数可见,甚至可以点对点量化每名工人的KPI。
“眼下,纺织业正在向资金、技术密集转变,我们也将持续加大产品研发投入,全力攻关仪器自动化、智能化等关键技术,打造更多契合市场需求的高端数智产品。”陕西电子长岭电气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纺电公司董事长王华分享发展愿景,“未来,我们不仅要稳增国内市场份额,还要紧抓共建‘一带一路’机遇,进一步开拓海外市场。”
坚信发展方向、坚守长期主义,陕西电子长岭电气确立了包括纺织机电在内的“6+1”产业格局,一项项脱胎于传统产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服务带来宝贵机遇,也开启崭新未来。
从“被动响应”到“主动服务”
航空航天、信息通讯、武器装备……电力与信号的传输都要靠电连接器完成,它就像保障系统稳定运行的“神经元”,小小身躯发挥关键作用。
从“三线建设”时期一路走来,陕西电子陕西华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一直专注于电连接器及互连产品的研发与生产。走进现代化生产车间,热火朝天的生产景象扑面而来,绞线插针自动吊克机、去应力自动切断焊接一体机正精细运行、赶制订单。
“电连接器行业属于充分竞争行业,我们要瞄准国家在低空经济、商业卫星等领域的战略布局和政策趋势,加快技术迭代,持续降本增效,保障国家重点工程配套。”陕西电子陕西华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范军卫介绍说,“十四五”以来,公司一种微矩形电连接器已实现产业化,年产33万只,广泛应用于航天、航空等重点领域,多款高性能低损稳相、耐辐照、轻量化射频同轴电缆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解剖”电连接器,探寻其中稳定传输、高效互联、环境适应的秘密,细若发丝的“麻花针”深藏大乾坤——一根直径0.65毫米的麻花插针,由7根铜合金丝“环抱”3根铜合金丝反向绞制而成,再经过切断、熔焊、镦粗,与插孔内壁形成7个紧密接触点,最终制成高端电子元器件主要的连接器配件。
“熔焊是为了防止铜丝散股,就像扎麻花辫需要皮筋固定;镦粗就是挤压麻花辫两头,让它形成鼓包接触插孔,提升组件接口可靠性。”陕西电子华达公司微矩形设计所所长王娅孋边形象化介绍边拿起镊子,小心翼翼夹出“麻花针”其中的一根放在高倍工业相机下,一旁的显示器上瞬时呈现其全貌。
单个来看,一根这样的“麻花针”并不起眼,但重大工程的成败,往往取决于关键小构件的突破与创新。“麻花针”经排列组合后能够“上天入海”,被广泛应用于探月工程、国产大飞机、深海探测等领域。
“就不同规格的连接器而言,最少用到这样的5芯,多的要用到100多芯。”王娅孋说,芯数越多,对插孔位置要求越高,目前陕西电子华达公司已经做到轻柔插拔、可靠连接。
为实现电连接器抗冲击、耐振动、高性能、高可靠、小型轻量化,陕西电子华达公司还在不断钻研。
“要做到万无一失,必须牢牢把握创新‘密钥’。”陕西电子华达公司总经理张峰深有感触地说,过去生产‘麻花针’主要依靠人力“慢工出细活”,工艺难度大、生产效率低,质量也参差不齐。随着下游产业对连接器性能要求的不断提高,智能、绿色制造成为行业发展的主流,自动化生产愈发普及。“我们现在已经可以将‘麻花针’做到直径0.2毫米,减身量但不减性能。未来还将持续巩固技术优势,通过工装夹具设计、改进工艺流程,进一步提升产品合格率和生产效率。”
市场导向、需求牵引,让陕西电子华达公司尝到甜头:微矩形电连接器产业化项目落地后,精密车削、注塑成型等关键工序自动化水平不断提升。研发投入不断加大,也让产品跑出更新换代的“加速度”。
2023年10月17日,“陕西华达”登陆深交所创业板,首次公开发行股票。作为市值管理的内核,企业自身的产品及业务发展需“细水长流”。
“持续深耕连接器核心赛道”,对陕西电子华达公司而言,有目标也有章法——
实施三项制度改革,让真正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人有平台、有空间、有发展;
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引入战略投资者,促使公司股权多元化;
打破“大锅饭”,重新梳理研发人员薪酬体系,提高绩效占比;
积极推进募投项目,大幅提升研发能力,加快产品产业化步伐……
“唯有创新才能应对市场变化,唯有创新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不光有技术创新,在陕西电子华达公司,管理创新、模式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生产组织创新营造的创新生态正为企业涵养别人拿不走的竞争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