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
2025年10月30日 星期四
第04版:社会 上一版   
下一篇

一把空心挂面的传承与担当

——记全国劳动模范张彦兵

□ 记者 许鹏

在榆林市吴堡县张家山镇高家塄村,有这样一个人,他用25年的执着坚守,将祖传的空心挂面技艺发扬光大,不仅让这门古老技艺焕发出新的生机,还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他就是全国劳动模范张彦兵。

传承:诚信做面 坚守品质生命线

凌晨3点,整个高家塄村还沉浸在梦乡之中,47岁的张彦兵已披上工装,走进那间熟悉的作坊。昏黄的灯光将他的身影拉得长长的,投在斑驳的窑壁上。这样的场景,已经重复了25年。

张彦兵出身于挂面制作世家,祖父的那句“做人要实诚,做面要诚信”,如同一颗种子,深深扎根在他的心中。吴堡手工空心挂面的制作工序极为复杂,经过6次醒发的面团,在他手中任意变换着形状。破条时腕间的巧劲、搓大条时腰腹的力道、上架时对温度和湿度的精准把控……十二道古法工序,早已镌刻在他的记忆深处。

为了精选原料,张彦兵踏遍周边市县。他深知,面粉的品质直接决定了挂面的口感。面对市场上琳琅满目的面粉,他如同一位严苛的评委仔细筛选。“光看数据不行,得让舌头说话。”他将不同品牌的面粉做成挂面,请乡亲们和顾客“盲测”品评。最终,那款脱颖而出的面粉,成为他制作挂面的不二之选。即便使用这款面粉导致挂面成本上涨,他也始终坚持,绝不妥协。

在制作过程中,张彦兵对品质的要求近乎苛刻。挂面制作中难免会产生“挂面头”,同行大多会将其揉进第二天的面团继续使用,但张彦兵却坚决弃用。他说:“咱做的面,是给大家吃进肚子里的,容不得一点马虎。”他制作的手工挂面粗细均匀、筋道爽滑,收获了顾客满满的信任,也让吴堡手工空心挂面成为“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亮丽名片。

创新:突破传统 挑战技术“无人区”

传统的吴堡空心挂面,被称为“咸挂面”。夏季高温高湿,为了让挂面定型,按照惯例需要加大盐的添加量。但这样既影响健康,又限制了生产周期。这个困扰了几代人的难题,成为张彦兵挑战的重点对象。

“每天试验两袋面粉,调整配比上百次。”2013年,张彦兵开始了他的创新之路。那半年里,作坊里堆满了试验用的面粉袋,他如同一位不知疲倦的科学家,在面粉与水的世界里不断探索。每一次调整盐和水的比例,他都用秤精准称量,并详细记录每一次细微的变化。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无数次的尝试,第一把“低盐空心挂面”在盛夏的烈日下成形。那一刻,张彦兵笑了,他成功打破了挂面制作“靠天吃饭”的宿命。但他并没有满足于此,又将目光投向了挂面粗细不均的问题。通过不断分析调整和面时的力度,以及搓条、拉伸的手法,他制作出的空心挂面又细又均匀,最细的能轻松穿过缝衣针的细孔。

此外,张彦兵还在纯小麦面粉的基础上融入菠菜、艾草、藜麦等天然食材,研发出近20种“新潮”挂面。他的创新不仅让古老的手艺焕发出新的活力,也让吴堡手工空心挂面走出陕北,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担当:传承技艺 助力乡村振兴

作为吴堡手工空心挂面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张彦兵深感责任重大。他在作坊里办起了“挂面学堂”,独创“土方子+新标准”教学模式,毫无保留地向学员传授手工空心挂面制作技艺。

徒弟尚振艳记得,师傅总把老话头揉进教学:讲温控必提“三伏晒面不过午”,醒面时盯着钟表念叨“多一分太黏,少一分没劲”。在他的悉心教导下,千余名学员从这里毕业。其中,240人凭借精湛技艺实现稳定就业,30余名佼佼者成为行业的中坚力量。

随着挂面产业链的不断拓展,高家塄村的村民也迎来了好日子。外出打工的年轻人纷纷回到家乡,投身挂面产业。村里的挂面厂如雨后春笋般兴起,村民们的腰包鼓了,笑容也更加灿烂。

张彦兵不仅带动乡亲们增收致富,还推动吴堡手工空心挂面产业标准化、规范化发展。他参与制定的《吴堡手工空心挂面加工标准》,让空心挂面制作有了标准,为产业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暮色中的挂面架如金色琴弦,晚风拂过,奏响乡村振兴的乐章。抚摸着晒场上的面条,张彦兵对未来充满了信心。他计划建设非遗工坊研学基地,让更多的青少年了解空心挂面制作技艺,体验“和面如做人”的哲理。

投稿邮箱:news@gjnews.cn 备案号:陕ICP备13008241号-1 新闻热线:029-63903896
Copyright @ 2013 各界导报社 各界新闻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内容监督投诉电话:029-63903896,或发邮件gejielwd1970@163.com 本网法律顾问:陕西希格玛律师事务所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