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
2025年10月17日 星期五
第02版:综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守正创新加强专门协商机构建设 凝心聚力服务中国式现代化西安实践

□ 通讯员 闫珅 记者 满淑涵

西安市政协自成立以来,始终与党同心、与人民同行、与城市共进,在不同历史时期为西安发展注入坚实政协力量。

十五届市政协在中共西安市委坚强领导、市政府大力支持下,全面贯彻中央和省委、市委政协工作会议精神,坚持党的领导、统一战线、协商民主有机结合,以改革创新精神担当实干,推动政协工作展现新风貌、实现新作为,以“四个凝聚”实绩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西安实践作出积极贡献。

把牢政治“方向盘”

在对标对表中凝聚人心

旗帜鲜明讲政治是人民政协的根本要求。

市政协始终把党的领导贯穿政协工作全过程各方面,落实党的要求,发挥“重要阵地、重要平台、重要渠道”作用,以坚定的政治立场、扎实的理论武装定向领航,切实把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市委工作要求转化为全体政协委员和社会各界的思想共识和行动自觉。

坚持学习筑根基。以“第一议题”制度为核心、党组中心组学习为引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座谈会为重点,以“政协大讲堂”、委员报告会、委员读书为常态,把党的集中学习教育与机关专题讲座、“每周半天”学习相结合,持之以恒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十五届市政协建立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闭环机制,深入学习中共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中央政协工作会议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历次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扎实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党纪学习教育、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推动“第一议题”向履职延伸,确保履职方向与中央、省委、市委要求同频共振。

加强引领增认同。十五届市政协召开中共二十大、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宣讲报告会,省委常委、西安市委书记方红卫作报告;在市政协召开第十五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市长叶牛平应邀围绕“西安市功能体系与布局规划”作专题报告。2024年,市政协开展了庆祝新中国和人民政协成立75周年系列活动,并组织市政协常委赴深圳专题培训。今年7月,市政协文史馆启用,常态化开展“走进人民政协”活动,扎实做好文史资料征集、展示、研究、收藏工作,引导社会各界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汇聚团结奋斗的强大合力。

提升党建强定力。十五届市政协健全市政协党组、机关党组、机关党支部和专委会分党组、临时党支部“两个链条”,将全部中共党员委员编入党支部,做到“双联系”“全覆盖”,以模范作用促主体作用发挥,坚定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架好各界“连心桥”

在密切联系中凝聚共识

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共识是奋进的动力。

十五届市政协进一步增强统战组织功能,做好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工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为西安改革发展稳定营造良好氛围。

加强合作深化共识。市政协坚持和完善新型政党制度,定期召开市级各民主党派、工商联联席会议,常态化开展联合调研、联动协商,优先安排党派发言;从市政协常委、委员中安排部分民主党派负责人担任市政协兼职副秘书长、专委会兼职副主任,全面参与政协工作运行,营造合作共事好氛围,不断增强政治共同体意识。同时,加强与民族宗教界委员的联系,引导其参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安排台胞侨胞列席会议,线上线下联络港澳委员,邀请香港委员担任市招商专员,为西安与香港双城交流合作牵线搭桥、献计出力。

打造品牌传播共识。市政协打造多元化品牌活动,组建委员宣讲团,深入社区、企业、学校开展党的创新理论及市委重点工作宣讲2013场,覆盖群众5.8万余人次;创新宣传载体,征集展播“政协委员眼中的新西安”短视频59期,点击量达3530万人次,在“学习强国”西安“政声协力”专栏发稿620余篇,并依托政协会刊、网站、公众号、西安政协App构建宣传矩阵,让政协声音贴近百姓生活。此外,联合四级政协委员开展“保护祖脉秦岭政协委员在行动”,近万名委员开展“清洁秦岭、绿化秦岭”系列活动,带动群众参与生态巡查、植树造林;做优“委员走进民生领域”“书法扮靓城市”“模拟政协学生社团”等活动,推动专委会创建“一委一品”,形成“上下联动、内外协同”的凝聚共识工作格局。

服务群众汇聚共识。十五届市政协开展委员谈心谈话,走访民族宗教界代表人士,统筹推进“9・21委员活动日”和“服务为民”活动,组织医疗义诊、就业帮扶、科学普及、法律援助等活动,让群众真切感受到“政协离自己很近、委员就在身边”。

做好搭台“大文章”

在服务大局中凝聚智慧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人民政协履行职能的基本遵循。

十五届市政协充分发挥专门协商机构作用,通过协商出办法、出共识、出感情、出团结,紧扣“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西安实践、实现‘六个打造’奋斗目标”主线,以精准建言、有效监督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添砖加瓦。

创新平台拓展广度。市政协充分发挥专门协商机构作用,通过协商出办法、出共识、出感情、出团结,精心安排118项协商议题,组织8次专题议政性常委会会议、6次专家协商会、26次专题协商会、34次对口协商会,累计报送32份建议案、48份调研视察报告、51份政协建议专刊,其中43份协商成果获党政领导批示,提出的1100余条意见建议绝大部分被相关部门采纳。此外,创新召开“西商・市长面对面”协商座谈会,2024年上半年围绕“促进创新和产业融合培育新质生产力”议题协商,助推市政府出台9份政策文件;下半年聚焦中小微企业发展座谈,及时转化企业家诉求为服务举措;建立“西安都市圈”四市一区政协助推机制,联合咸阳、铜川等地政协共谋文旅融合互通,形成区域发展共识。以协商式监督为抓手,多次开展综合民主监督和26次专项民主监督,覆盖市“十四五”规划实施、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等重要部署,围绕秦岭保护组织实地视察,提出农家乐监管、污水治理等方面建议,推动问题整改。启用西安“数字政协”平台,广泛吸纳民意、汇集民智。

优化机制提高深度。市政协强化知情明政,推动“第一议题”向履职延伸,常委会专题协商之前,加开政情通报会并前置专家讲座。换届以来,提案立案2785件,其中民生类提案1389件,占比近50%。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批示重点提案40件,市级领导督办重点提案147件,组织提案办理协商80余次,推动“老旧小区改造”“义务教育学位供给”“社区医疗服务提升”等民生关切问题落地见效。

落实制度确保效度。市政协建立以《协商工作规则》为主干,涵盖调查研究、民主监督、凝聚共识等领域的制度体系,落实《政协协商成果办理实施办法》。同时,全面推进政协制度“立改并废”,将92项制度整合完善为55项,开展“制度执行年”活动,推动制度从“纸上”落到“事上”。创新建立“五项机制”,包括确保“议题围着中心转”的协商议题提出机制、鼓励“开门见山提问题”的深度协商互动机制、畅通“基层声音向上传”的社情民意反映机制、实现“建议落地有回音”的协商成果反馈机制、保障“监督跟着重点走”的民主监督机制,促进各类协商渠道协同高效运行。

画好奋斗“同心圆”

在共创伟业中凝聚力量

自身建设是政协履行职能的基础保障。

西安市政协以奋斗目标为指引,切实肩负“落实下去、凝聚起来”的政治责任,深刻把握“力量在委员、关键在机关、出路在创新”,通过制度完善、队伍建设、数字赋能,不断提升政协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水平。

锚定中心同向发力。市政协坚持“党政点题、群众出题、政协答题”,围绕建设区域科创中心、实施“十四五”规划与“十五五”谋划、实现“六个打造”奋斗目标,深入协商议政。全力做好中国—中亚西安峰会保障工作,深入挖掘秦岭生态和文化价值,牵头推进秦岭北麓(西安段)生态和人文价值挖掘工作,落实河湖长职责,协调重点项目建设,将履职答卷写在群众心坎上。

强化担当激发动力。市政协实现委员培训全覆盖,组织两期集中学习培训,依托委员工作室成立学习小组,通过委员报告会、文化大讲堂常态化开展委员学习培训;建立动态履职档案,评选“十佳委员”、优秀委员,强化委员责任担当,鼓励委员立足岗位建功、引领改革共识。同时,加强机关干部队伍建设,组织干部参加中省市线上线下培训500余人次,落实“每周半天”集中学习制度,巩固干部作风能力提升年活动成效,打造政治过硬、本领高强的政协队伍;建好用好“委员之家”,充分发挥委员本职带头作用、政协主体作用、界别代表作用,努力把政协建设成为“委员之家、民主之家、团结之家”。

团结各方凝聚合力。市政协畅通党外知识分子、非公经济人士、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建言渠道,引导民族宗教界人士自觉维护安定团结和谐局面。推进数字赋能,建成“数字政协”平台和委员活动中心,重构西安政协App,优化网络协商模块,依托AI技术搭建“智能提案分析系统”,实现提案主题自动分类、办理进度实时跟踪;开设“线上协商厅”,打破履职时空限制;推动“数字政协”与“秦商量”省级平台互联互通,实现四级政协委员“同一平台联动履职”。深入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强化政协民主监督和检察法律监督的协同效能,市政协联合市检察院印发协同监督意见,推进民主监督与法律监督贯通发力,针对政务服务效能、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等重点提案开展集中督办,推动提案办理提质增效。

往昔已展千重锦,明朝更进百尺竿。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西安市政协将以市委政协工作会议为契机,进一步扛牢使命责任,以更高标准加强专门协商机构建设,以更实举措服务高质量发展大局,为创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西安实践凝聚更多智慧和力量,奋力谱写人民政协事业发展新篇章。

投稿邮箱:news@gjnews.cn 备案号:陕ICP备13008241号-1 新闻热线:029-63903896
Copyright @ 2013 各界导报社 各界新闻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内容监督投诉电话:029-63903896,或发邮件gejielwd1970@163.com 本网法律顾问:陕西希格玛律师事务所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