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
2025年10月15日 星期三
第04版:专题 上一版   

金秋时节话丰收:宝鸡市凤翔区农业发展与特色产业的振兴之路






秋分至,丰收来。每年此时,凤翔大地上总能听见最嘹亮的欢歌——农民丰收节的锣鼓声里,盛满了酒粮麦田的醇香,裹着苹果压枝的甘甜,映着乡亲们眼角眉梢的笑意。这场属于劳动者的盛会,不仅是对一年辛勤耕耘的礼赞,更是宝鸡市凤翔区农业发展历程的生动注脚。

范家寨镇的苹果挂满枝头,果香四溢;横水镇东白村的辣椒红了一地,长势喜人;虢王镇的红薯喜获丰收,正在电商加持下销往全国各地;柳林镇大槐社村的酒用高粱映红了山丘……凤翔的田野间正书写着一幅“产业兴、农民富、乡村美”的时代画卷。

丰收节里见初心:

从“颗粒归仓”到“多元增收”的乡村蝶变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金秋时节,走进彪角镇“吨粮田”示范区,举目远眺,成片的玉米丰收在望,一株株挺拔的玉米秆上穗苞饱满,金黄的玉米在秋日的阳光下愈发鲜亮,展现出勃勃生机,成为乡村田野间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彪角村玉米种植大户王恩强站在自家“吨粮田”旁,手里捧着刚掰下的三个饱满玉米棒,脸上笑开了花:“今年玉米长势好,估计亩产可达650公斤,比去年的633公斤还要高。”在他身后,大型收割机和运输车辆在田野间忙碌地穿梭,机器的轰鸣声中,一株株玉米连同茎秆和穗部被卷入机器,金黄的玉米粒随之倾泻而出,被整齐地倒入运输车中。

回溯十年前,凤翔的农田里还随处可见“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景象。如今,在凤翔区彪角镇农兴轩种植合作社的千亩玉米基地,滴灌带如细密“血管”铺展田间,水肥一体化设备正精准滴灌氨基酸和氮肥,助力玉米茁壮生长。合作社有2套先进的水肥一体化设备和3台移动式淋灌机,可根据小麦或玉米生长需求精准化补充水肥,不仅省水省肥,还能有效培养壮苗、提高单产。“今年虽然遭遇了很大的旱情,但合作社的1300亩小麦依然喜获丰收。”农兴轩种植合作社负责人齐卫兵欣喜地说。合作社小麦平均亩产达到689.8公斤,其中6.3亩西农926品种更是以亩产865公斤的成绩刷新了凤翔区小麦单产历史纪录。

变化始于农业基础设施的“补课”。农兴轩种植专业合作社的1300亩种植基地,正是凤翔区建设的节水灌溉水肥一体化“吨半田”千亩示范方之一,也是凤翔区实施藏粮于技战略的生动写照。近年来,凤翔区坚决扛起粮食安全责任,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46.63万亩,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90.1%,粮食种植面积和总产量稳居全市第一。无人驾驶收割机、高地隙变量喷药机、自走式施肥机、新能源果园作业车、智能灌溉系统成了“新农具”,科技的注入不仅让“粮袋子”更饱满,更让现代农业的“科技味”浸润田间地头,让“丰收”有了更坚实的底气。

长青镇石头坡村聚焦特色产业发展,成功建成凤翔区长青大葱产业发展服务中心,为村级产业提质增效搭建核心平台。围绕产业需求,石头坡村购置农机120余台,成立农机服务队,就近解决了51名村民就业问题。2024-2025年,石头坡村村级集体经济收入800余万元,村民在合作社务工收入达131万元,分红32万元,形成党建引领、产业带动的致富链。

2025年,长青镇石头坡村持续深耕“优质葱苗+机械耕作+科技指导”托管式服务,扩展一茬育苗20万盘,大葱种植面积达5000亩。同时,积极探索大葱农产品深加工路径,培育农村电商经营主体,打通线上线下销售矩阵,擦亮长青大葱“金名片”。“我们的目标是实现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破千万,助推村集体经济提质增效、快速发展,以特色产业为引擎,带动全村乡村振兴工作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长青镇石头坡村党支部书记潘勤珠说。

“以前丰收节只晒粮食,现在啥值钱晒啥,我们的钱包越来越鼓了。”农民李红梅说。2024年,凤翔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9687元,较2020年增幅达1.37倍。从“种粮保肚子”到“多元促增收”,凤翔的丰收早已超越了“颗粒归仓”的传统意义,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动注脚。

特色产业立标杆:从“单打独斗”到“集群发展”的破局之路

近日,走进凤翔区城关镇六营村,家家户户的门楣上都挂着“泥塑世家”的牌匾。揉泥、制模、彩绘、上光……一个个色彩艳丽的“坐虎”“彩牛”就诞生了,游客争相抢购。“以前做泥塑是‘小打小闹’,现在成了村里的‘金名片’,一年能卖几百万呢。以前做泥塑赚不了钱,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全村就剩我们几个老人还在坚持。”泥塑艺人胡新明说。转机出现在“非遗+农业”的融合探索中。凤翔区将泥塑与当地农业特色结合,开发出“苹果泥塑”“辣椒泥塑”等文创产品,在农产品包装上融入泥塑元素,让传统技艺成为农产品的“增值密码”。

泥塑产业的“重生”,是凤翔特色产业从“单打独斗”到“集群发展”的缩影。近年来,凤翔区立足资源禀赋,聚力“4+1”特色产业(苹果、高粱、红薯、大葱和劳务经济),精准施策,做强做优,让特色产业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聚宝盆”。

在苹果产业领域,凤翔区依托独特气候,打造“凤翔苹果”区域公共品牌。走进范家寨镇苹果产业园,智能化分拣线正将苹果按大小、色泽、糖度分级,一旁的冷库内,刚采摘的苹果被迅速预冷保鲜。“我们的苹果通过冷链物流发往广州、上海,甚至出口到东南亚。”产业园负责人赵军平说。在凤翔区田家庄镇金圣果业合作社苹果生产基地,一个个套袋苹果挂满枝头,工人们正忙着采摘、分拣、装箱,一派繁忙的丰收景象。作为种苹果的“老把式”,赵建兵近几年尝试了不少新品种和新技术:“今年第一个订单就销往俄罗斯,共1.5万公斤,对于我们企业来说是个‘开门红’,价位也卖得可以,我比较满意。”

苹果是凤翔的农业特色产业,全区种植面积达15万亩,年产鲜果30万吨。凤翔苹果产业的“金名片”越擦越亮,红苹果真正成了群众的“致富果”“幸福果”。

辣椒产业则在横水镇“生根结果”。金秋时节,横水镇东白村连片种植的秦椒迎来收获季,火红的辣椒挂满枝头,村民们正忙着采摘,田间一派繁忙喜悦的丰收景象,该村也走出了一条从田间种植到深加工产品开发的路子。“我们村股份经济合作社今年种植了110亩辣椒,估计每亩能产1500公斤。现在是随采随卖,主要销售给铜川、咸阳、西安市场,每公斤3元。”该村监委会主任路周让说。

2023年,东白村恢复种植陕西老品种秦椒8819系列辣子,试种20亩,因其品质优良,上市后受到广泛认可。今年,东白村将秦椒种植规模扩大至110亩,并与宝鸡市农科院合作,引入地膜直播技术进行种植。目前,地膜直播辣子生长旺盛、结果量大,每亩可节省育苗移栽人工成本约200元。该模式采用麦椒套种,既解决了耕地非粮化问题,又额外收获了一季小麦,亩均收入增加近千元。销售方面,路周让介绍,现在是供不应求,以后如果价格下降,就采取“鲜椒随摘随卖”与“边摘边烘烤”相结合的方式,通过销售烤干椒及辣子面等产品有效提升附加值。他说:“从生产实际及市场销售情况看,辣椒种植只要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滳灌,老品种依然会拥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提到凤翔的特色产业,绕不开“酒”。作为“西凤酒”的故乡,凤翔区以柳林镇为核心,打造“中国凤酒城”,推动白酒产业与农业融合发展。当地种植的高粱、豌豆等酿酒原料,通过订单农业、保底收购打通产销闭环,2025年全镇酒用原粮种植面积突破3万亩,实现“一粒粮食到一瓶好酒”的全链条增值。同时,通过土地流转获“租金”、参与劳作得“薪金”、股份合作分“股金”,2025年实现户均增收800元。这种“三金增收”模式,让群众从产业发展的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受益者,极大激活了全镇上下共同参与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

从单一作物到“4+1”特色产业,从“卖原料”到“卖产品”“卖品牌”,凤翔的特色产业正以集群之势撑起乡村振兴的“四梁八柱”。

三产融合促升级:从“田间地头”到“云端餐桌”的价值跃迁

丰收节期间,一场别开生面的“直播带货”在红薯产业园基地上演。“直播间的粉丝朋友们快看过来!咱们虢王红薯软糯香甜、皮薄肉厚、无筋无丝,还带着浓郁的板栗香气,蒸煮烤炸样样都行!现挖现发、新鲜直达,拼手速的时候到了。”各位主播热情洋溢的介绍迅速点燃直播间气氛,弹幕中“已下单!”“求链接!”“支持助农!”等留言持续刷屏,订单提示音此起彼伏,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的“云动力”。在田间垄沟旁,主播们手持刚挖出的红薯细致展示:“大家看看这个金黄的断面,糖分特别足!我们虢王红薯采用有机种植、沙地栽培,淀粉充足、糖分高、粉糯无筋有嚼劲,每一口都是‘阳光的味道’。”

除此之外,风味独特的腊驴肉、清香甘醇的牡丹茶、美味即食的豆花泡馍仿佛穿越屏幕,勾起了广大网友的购买欲望,成为直播带货的“明星产品”。

直播带货的火爆,是凤翔区推动“农业+电商”融合的成果。2024年9月,凤翔区成立电商中心党支部,搭建“党建+电商联盟”平台,集聚20多名电商人才成立电商联盟,构建起协同、创新、高效的乡村电商“生态圈”,让“凤翔苹果”“长青大葱”“六营泥塑”等特色产品走进千家万户。

电商的赋能打破了农产品“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困境,而“农业+旅游”的融合则让凤翔的田野变成了“聚宝盆”。“苹果采摘节”“辣椒采摘体验”“生态榛子采摘”等特色活动,让游客走进果园体验采摘乐趣,参与辣椒酱、辣椒罐头等农产品制作。活动还设置网红打卡点,并通过惠民演出、农产品展销等形式推动产业发展。“以前种苹果只想着卖果,现在搞起采摘游,游客来了,不仅带走了农产品,还带来了新观念,我们的眼界越来越宽了。”果农赵永利说。

产业链的延伸让农产品实现“点石成金”。苹果被加工成果汁、果醋、果脯,身价翻了几番。同时,冷链物流的完善也为农产品“保鲜”护航。彪角镇三岔村的红薯智慧化冷链仓储物流基地项目建设现场,金属碰撞声、焊接声、地基强夯声等各种建设“音符”交织成一片。该项目建成后,红薯的流通交易量预计可达3万吨,年交易额预计达13200万元。

“没想到,我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就业,一天能挣100元,比外出打工强多了。”正在红薯地里忙碌的上庄村村民郝双让的脸上满是笑容。

从田间到车间,从线下到云端,从种植到旅游,凤翔区通过三产融合,让农业摆脱了“低附加值”的标签,实现了价值的多级跃迁。

乡村振兴谱新篇:从“产业兴旺”到“全面小康”的幸福图景

9月23日晚,凤翔区城市运动公园广场褪去了白日的静谧,在夜游、夜购、夜食等多元化夜间消费主题场景的铺展中,晕染出一幅绚烂的“夜经济”画卷。“千年雍州 烟火秦风”雍州夜市开市活动吸引了大批市民和游客前来打卡。凤翔区为进一步激发消费活力,提升秦景路夜市风貌,丰富游客群众夜生活,推动文旅商体融合发展,把西区夜市打造成宝鸡地区特色鲜明、配套齐全、干净卫生、繁荣有序的一流夜间美食集聚区、夜间消费聚集区。

走进雍州夜市,整齐划一的摊位沿街铺开,五彩斑斓的招牌和熙熙攘攘的人群相映成趣。凤翔豆花泡馍、臊子面、擀面皮……地方特色美食既是一种文化符号和基因寄托,更是一种乡愁萦绕和幸福味道,吸引着过往行人驻足品尝。这升腾涌动的“烟火气”,彰显着凤翔区“夜经济”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必须给这个夜市点赞!热闹欢快的氛围、热情周到的摊主、干净整洁的环境,让人逛得舒心又惬意,下次一定还来。”市民张先生说。

“我们是从宝鸡过来的,没想到雍州夜市这么热闹,不仅吃到了地道的美食,还欣赏了精彩的节目,真不错。”宝鸡市民李先生夸赞道。

市井长巷,聚拢来是烟火,摊开来是人间。雍州夜市不仅为市民和游客带来了全新的舌尖享受,也成为凤翔区夜间消费新地标,成为展示凤翔形象、传播凤翔文化的重要平台,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让凤翔的夜晚“亮”起来、商圈人气“聚”起来、夜间消费“火”起来。

产业的兴旺带动了乡村面貌的蝶变。走进凤翔区的村庄,新栽的绿植随风摇曳,节能路灯在树冠间洒落星芒,村民房前屋后杂物归置有序,彩绘墙点缀其间……这些看似细微的变化,共同绘就了一幅幅高颜值又烟火气十足的乡村新画卷。“从前堆杂物的闲地变成花海,城里亲戚来了都抢着拍照发朋友圈。”高嘴头村村民李三田坐在家门口笑着说,身后的文化墙上“耕读传家”的彩绘与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实景图无声地诉说着变迁。

近年来,凤翔区聚焦乡村振兴,针对城乡环境卫生状况落后、管护机制不健全等难题,把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作为重点,坚持统筹推进、精准施策,创建“千万工程”省级示范村4个、市级“美丽庭院”示范户80个。同时,凤翔区始终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重要任务,从布局优质教育资源到城市更新,再到解决群众急难愁盼,一系列惠民生的举措相继落地,如同春雨般浸润城乡角落,让群众的幸福感在实实在在的改变中不断攀升。从产业兴旺到生态宜居,从人才振兴到生活富裕,凤翔区的乡村振兴之路越走越宽。

秋分的阳光洒满凤翔大地,丰收的喜悦在田野间流淌。从农民丰收节的欢歌中,我们看到了凤翔农业的过去、现在与未来——这里有传统农耕文明的坚守,有现代农业科技的突破,更有乡村振兴的无限可能。丰收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凤翔区将继续扛稳粮食安全重任,做强特色产业,推动三产融合,让凤翔的田野永远飘着丰收的味道,让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金秋已至,未来可期。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更多的丰收故事正在悄然书写……(邵晓奎)

投稿邮箱:news@gjnews.cn 备案号:陕ICP备13008241号-1 新闻热线:029-63903896
Copyright @ 2013 各界导报社 各界新闻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内容监督投诉电话:029-63903896,或发邮件gejielwd1970@163.com 本网法律顾问:陕西希格玛律师事务所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