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蒋维博 通讯员 任超
白露过后,铜川市印台区西固村一场特殊的“田间议事会”正在进行。区政协委员路小苟蹲在苹果园里,与果农老张掰着手指算账:“老哥,区上给咱发放的青砧苗木低于市场价几十元,验收成活后原款退还,实际上就是给咱果农免费送苗子。”这番对话源自印台区政协设立的“协商驿站”——将议事场所从会议室搬到田间地头,让政协委员与群众面对面商量“身边事”。
这是印台区政协委员利用基层协商平台积极履职的一个缩影。像这样的履职平台,印台区政协创新性推出十个。今年以来,印台区政协通过十大协商平台开展活动37场次,推动解决民生实事42件。
委员实践基地成助农增收大平台
在全市首家委员学习实践基地——昱春农业园区里,一场别开生面的“果业新技术开放课堂”正在进行。投影幕布上,移动果园技术的3D动画吸引着数十名果农;操作台前,区政协委员、园区负责人葛风霞现场教学栽培技术:“吊干杏分枝扦插需要注意每棵树只保留6-7个整枝,要保持枝干疏朗。”
这个占地300亩的学研一体平台,既是理论学习的课堂,更是技术转化的试验田:北侧的移动果园里,“瑞雪”“秦脆”等新品种长势喜人,从外地慕名而来的新农人正在潜心学习移动果园种植“秘诀”。南侧的实训田中,20余名果农正跟着农机手学习无人机施肥技术。
依托委员学习实践基地,区政协开展“委员接待日”“委员读书分享会”“田间议事会”等特色活动,“果业新技术开放课堂”年均开展30余期技术培训,带动周边农户每年增收3-5万元。实施“企业+政协委员+农户”的联农带农模式,开展“消费帮扶直通车”活动,去年帮助农户销售农产品1200吨,销售额达800万元,为乡村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更让群众受益的是基地延伸出的特色活动:“委员接待日”里,农业界委员轮流坐班解答政策;“田间议事会”上,果农与政协委员、企业代表共商产业升级大计。“这里不仅是技术传授的平台,更是凝聚共识的纽带——通过委员搭桥,企业获得了稳定的市场渠道,农户搭上了市场的‘顺风车’。”区政协干部邢双明说。
“9+X”体系激活基层协商“末梢神经”
在印台区广阳镇委员工作室,墙上“广听民声,阳光协商”的标语和“9+X”架构图格外醒目:9个镇(街道)委员工作室覆盖全域,法律、农业等界别委员工作室精准对接需求。镇上干部李兵兵指着台账介绍:“去年委员工作室帮我们解决了3家客商的‘落地’问题,闲置的矿区厂房得到有效利用,很多村民家门口就能就业,‘老矿区’又焕发出新活力。”
这种“固定阵地+灵活站点”的模式,催生了“协商驿站”特色品牌。在陈炉镇,委员们把议事会开进陶瓷作坊,推动传统技艺传承与电商直播融合;在三里洞街道,依托“协商驿站”化解了困扰居民十年的小区停车难问题。区政协秘书长张永召说:“我们就是要让协商平台像毛细血管一样延伸到群众家门口。”
用服务群众的民生温度丈量履职深度
轻点手机屏幕,田云露委员就在“印商量”履职平台提交了《关于优化老旧小区电梯加装审批流程的建议》。后台数据显示,该建议当天即被转交区住建部门,7个工作日内就能给出答复。这个集成了30多个功能模块的数字化平台,让委员履职突破了时空限制。
委员们的履职脚步不止停留在案头,更服务群众在身边、在脚下。在铜川市第五中学,由委员爱心基金资助的8.4万元助学金惠及21名贫困学子;在市一中(北校区)考点,委员们搭建的“爱心服务站”为考生提供免费矿泉水和接送服务;在环保志愿活动中,委员们带头清理河道垃圾……正如区政协委员、区志愿者协会会长潘霄纯所说:“政协离群众很近,委员就在身边。”
基层协商平台、服务群众平台、凝聚智慧平台、线上履职平台……印台区政协用十大平台编织出一张有温度、有力度的履职网络。正如区政协主席文志奇所言:“我们积极发挥专门协商机构作用,坚持系统化思维,坚持以平台创新推动履职升级,让政协协商真正成为党委政府的‘好帮手’、人民群众的‘连心桥’、改革发展的‘助推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