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
2025年09月25日 星期四
第03版:协商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让历史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

——汉中市政协专题协商会侧记

□ 记者 谢昊天 康斌

秋意渐浓,建言正热。9月22日,汉中市政协召开六届十八次常委会会议,围绕“全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主题,与会常委和委员齐聚一堂,畅所欲言,共同为守护城市文脉、激活历史遗产凝聚智慧和力量。

为确保协商建言精准到位,早在今年6月,市政协便组建了由城建规划、文化旅游、文物保护等领域的20位委员组成的专题调研组。在市政协副主席范英带领下,调研组足迹遍布留坝厅老街、汉台西汉三遗址、东关正街历史文化街区、城固文庙街区等12处代表性点位,通过实地走访、座谈交流,委员们详细掌握了名城保护的第一手资料,为此次开展高质量协商打下了坚实基础。

自1994年被确定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以来,汉中市始终将保护历史遗存、延续城市文脉作为彰显城市特质、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关键一环,系统谋划,持续推进,努力让厚重历史可触可感,让缕缕乡愁有依有归。

历史文化街区是展现名城魅力的重要载体,也是保护工作的难点所在。如何让历史文化街区“活”起来?

汉台区政协党组书记李兴华建议,打破行政区划壁垒,对汉台主城区、兴汉新区等关键区域进行一体化规划、分片推进,形成集聚效应。深入梳理街区的历史故事、民俗传统,将其与“汉人老家”“天下汉源”的文化品牌深度融合,增强认同感与影响力。同时,还需根据街区特色引入多元业态,完善运营机制,吸引专业团队参与,让历史文化街区真正“活”出特色、“火”出人气。

“两汉三国文化是汉中历史文化名城最闪亮的名片。”市政协委员、陕西理工大学教授梁中效指出,当前在对汉文化资源整合利用、名城特色彰显方面仍有提升空间。

梁中效委员提出具体构想:以纵贯主城区的“天汉大道”为轴心,自南向北串联打造“天汉水城”“天汉古城”“天汉新城”“天汉褒城”四大汉文化景区,形成一条鲜明的天汉大道汉文化旅游廊道。同时,在老城区西起北街口经东大街、东关正街,东到陕西理工大学,精心构建以“西汉三遗址”和东关正街为核心的历史文化街区,纵横交错,打造名城文化坐标系,实现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的相得益彰。

保护不等于封存,关键在于让历史与当代共鸣。市政协委员、南郑区汉调桄桄传承发展中心主任赵红表示,当前保护工作中存在文化与传统生活脱节、传承活动对年轻人吸引力不足、保护与产业发展衔接不畅等问题。

“必须摒弃‘保护即冻结’的旧思路,转向‘生活化、青年化、产业化’的新路径。”赵红建议,探索设立“汉文化保护特区”,整合资源,避免碎片化。推动与西安、成都等城市合作,共建“蜀道文化廊道”。在城市更新中巧妙融入汉文化元素,让传统成为日常。借助数字技术开辟元宇宙空间,启动青年传承计划,让汉文化在创新中焕发青春活力。

市政协委员、汉中文旅体产业集团总监刘志勇则强调文旅融合的催化作用。他建议通过“文化解码+场景重构”实施活化项目,增强感染力和体验感。鼓励原住居民参与经营,形成“保护-利用-受益-再保护”的良性循环。运用三维扫描、VR等技术对古栈道进行数字化存档,复原汉代礼仪,拓展文化传播的维度。

市政协常委、汉中在路上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帆则把目光投向公众参与。他建议搭建线上线下平台,及时公开保护信息,拓宽参与渠道。加强青少年教育,培育文化认同。利用媒体广泛宣传,并设立奖励基金,形成全社会共同守护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

面对专业人才短缺的挑战,市政协委员、汉中市博物馆业务科科长王雅茜建议,在加强本土人才培养的同时,精准引进高层次专业人才,并给予政策倾斜。深化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推行产教融合的定向培养模式。完善激励机制,探索“人才共享”机制,为名城保护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专题协商会上,市住建局负责同志认真倾听、详细记录,并对委员们的建言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表示,这些问题找准了症结,建议专业务实、可操作性强,为下一步开展工作提供了宝贵参考。市住建局将认真梳理研究委员们的建议,积极吸收采纳,努力将协商成果转化为具体的工作思路和举措,与社会各界一道,共同守护好汉中的城市之根、文化之魂,让这座千年古城在新时代绽放出“绿色循环、汉风古韵”的独特风采。

投稿邮箱:news@gjnews.cn 备案号:陕ICP备13008241号-1 新闻热线:029-63903896
Copyright @ 2013 各界导报社 各界新闻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内容监督投诉电话:029-63903896,或发邮件gejielwd1970@163.com 本网法律顾问:陕西希格玛律师事务所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