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9月18日,2025年中国经济社会论坛在古都西安举行。来自全球有关国家政府部门、协商机构、经济社会理事会及类似组织、研究机构、智库高校、驻华商会、企业等领域的代表围绕“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主题,深入交流研讨,共话合作愿景。以下为部分与会嘉宾发言摘编。
庹震
全国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副主任、人民日报社原社长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主席提出的重大原创性思想,是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这一时代之问给出的中国答案,具有宝贵理论价值、重大时代意义和深远世界影响。
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值此时刻,人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只有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才能携手分享发展机遇、共同应对挑战,才能创造世界更加美好的未来。
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更广泛凝聚共识、汇聚力量。
坚持和而不同,尊重文明多样性,让每个文明都能绽放出自己的光彩。落实全球文明倡议,应始终坚持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文明是多样的理念,在珍惜和维护本国本民族思想文化的同时,承认和尊重别国别民族的思想文化,让人类创造的各种文明交相辉映,编织出斑斓绚丽的图画。
坚持求同存异,倡导文明包容性,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倡导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促进民心相通、不同文明和合共生,树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意识,相互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的发展道路和模式,就能形成共建美好世界的最大公约数。
坚持相互借鉴,重视文明传承与创新,推动各国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创新人文交流形式,更好利用数字技术和新媒体平台,打造更加多元化和更具互动性的人文交流新样态,为全球文化互学互鉴开辟新通道。
坚持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促进人民相知相亲,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近年来,中国与各方携手合作,不断丰富国际人文交流内容,在教育、科技、文化、学术、智库、媒体等领域搭建了众多交流合作平台。中国坚定做文明交流互鉴的促进力量,推动全球文明倡议落地生根,转化为更多服务于全人类的公共产品。
努涅斯
古巴全国人民政权代表大会外事委员会主席
人类历史就是不同文化与文明相互滋养的历史。每个民族都以独特的方式为世界知识、艺术和思想的宝库作出贡献。
古巴和中国是好朋友、好同志、好兄弟。古巴高度赞赏并积极支持中国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议。我们坚信,尊重文化多样性和相互学习是实现和平与发展的根本支柱。文明之间没有高低之分,只有差异之别。坚持平等对话、欣赏多元之美、寻求共同之道,才是人类克服所面临挑战的唯一途径。
中国始终明确主张,捍卫各国人民主权不容妥协。古巴高度赞赏中国对我国自决权的坚定支持。我们共同拒绝冲突逻辑、倡导对话,我们的合作正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实例,在生物技术、基础设施现代化建设、向可再生能源转型等领域,这些都离不开中国技术与投资的宝贵支持。
自2014年习近平主席提出构建中拉命运共同体以来,古巴一直是这一愿景的率先践行者。在中拉论坛框架下,我们始终秉持“互学互鉴、互不干涉”的原则,在可再生能源、可持续农业与能力建设等项目中开展合作。我们将充分利用中国高质量发展以及古巴《2030年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带来的机遇,拓展在经贸、金融、投资、援助项目以及科技领域的合作,并愿为此提供便利与支持。
面对气候变化与不平等性等全球性挑战,南南合作是指引前行的明灯。古巴与金砖国家创始成员以及新加入成员国始终保持着良好关系,欣然融入由金砖成员国推动的具有深远影响的各类倡议,例如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等全球性倡议,以及欧亚经济联盟项目。
跨太平洋合作在推动人类发展的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中国与拉美已成为携手共进的命运共同体,其以互利共赢作为鲜明特质,以开放包容作为动力源泉,以人民福祉作为根本宗旨。我们将继续深化与中国的战略伙伴关系,坚信两国携手必将推动建设一个更加多极化、均衡与和平的世界。
披尼
泰国前副总理、泰中文化促进委员会主席
本次会议聚焦坚持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致力于促进各国人文交流、文化交融与民心相通,这不仅契合时代的需要,更体现了各国人民对美好未来的共同向往。
习近平主席于9月1日在“上海合作组织+”会议上提出的全球治理倡议具有深远的意义。这一倡议展现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担当,为当前全球性挑战的解决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我想,不仅是中国,包括泰国及世界各国人民都强烈希望共同努力,践行多边主义,完善全球治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泰国历来是热爱和平的国家,始终坚定不移地站在正义与和平的一边。我们深信,国与国之间应通过和平对话与友好协商解决分歧。在地区和国际事务中,泰国始终是中国的朋友和伙伴,我们坚定支持彼此的核心利益与重大关切,共同致力于维护地区的和平、稳定与繁荣。
今天,我们站在古丝绸之路起点,“一带一路”不仅是商贸往来之路,更是文明交流互鉴之路。今天,我们继承和发扬丝路精神,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通过深入的文化交流和文明对话来增进理解、消除隔阂、建立互信。
泰国与中国有着悠久的友好交往历史,文化交流一直是双边关系的重要支柱。从古代的使节往来、佛教传播,到如今的文化教育合作、旅游互动和艺术共赏,两国人民在互学互鉴中结下了深厚情谊。这种源于人民、惠及人民的交流,是巩固两国关系社会基础的根本,也是推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实践。我们应继续鼓励和支持两国在文化、教育、科技、体育等各领域的交流合作,让更多民众,特别是青年一代,成为友好事业的传承者和建设者。
泰国愿与中国及世界各国携手努力,推动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共创和平、繁荣、美好的未来。
蒋建国
全国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副主任、中央宣传部原副部长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鲜明响亮地宣示了“何以中国”。当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交汇于新时代坐标之际,求解“何以中国”必然延伸至叩问“何以未来”。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及时回应这一关乎民族存续与人类走向的时代之问,已然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创新的历史使命。
以“两个结合”传承民族根魂。“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是习近平总书记重大原创性理论贡献。“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是用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充实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生命,让马克思主义更加成为中国的,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成为现代的。
以文化自信应对时代挑战。文化自信事关国家命运之兴衰、民族精神之立废。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阐明了坚定文化自信的路径和方法,实现了历史自信与文化自信、文明自信的统一,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与文化自强的统一,历史、现在与未来的统一,为坚定文化自信注入了澎湃动力。只有坚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才能在文化交流互鉴中保持清醒,不被外来文化冲击所左右,稳固中华民族的魂脉和根脉。
以“两创”辉煌照亮人类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建设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并指出“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现代化不等于西方化,人类文明不等于西方文明。中华民族正从长期以来以“世界方案”解决“中国问题”的追赶路上,逐步走向以“中国方案”回应“世界问题”的全新阶段,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人类文明进步不断提供中国智慧和力量。
阿马拉
非洲经济社会理事会及类似组织联盟主席、摩洛哥经济社会环境理事会主席
我们相会于西安这座千年古城,完美诠释了我所期盼共建的合作精神与意义——共建和促进和平、造福各国人民。
当今世界充满不确定性,我们更需良性合作精神,推动建设互利共赢伙伴关系与典范性团结。这正是非洲与中国选择的道路。25年前,非中双方决意将历史关系提升至新高度,于北京共同创立中非合作论坛,构建起正式的、团结互利的合作框架。此后,中非合作持续深化,现已覆盖政治、经济与文化多领域。
摩洛哥王国高度重视非洲区域一体化,并坚定相信非中伙伴关系的战略价值。我们应弘扬这种基于平等互利的精神,持续提升经济合作效益,造福两国人民。
中国在绿色转型领域成就斐然,非洲愿与中方借力“一带一路”倡议,聚焦技术转让、技能传授、专有技术与专利授权等方面的合作,实现高科技产品和可再生能源(风能)非洲本土化制造,携手共创可持续未来。
非中双方共同面临重大全球挑战:促进和平安全、能源转型、负责任使用人工智能、发展项目融资以及持续改善两国民众的社会福利,携手构建命运共同体。
非洲经济社会理事会及类似组织联盟认为,深化文明间交流互鉴,可成为可持续发展、全球安全与互利共赢的重要杠杆,加强交流至关重要,如通过增加摩中、非中双边交流活动,以及通过论坛峰会建立常态化信任对话机制。
非洲与中国不仅通过丝绸之路共享悠久历史,也正在共同书写新的历史篇章——一个面向未来、追求共同繁荣、生态友好与相互理解的新纪元。
吴为山
全国政协副秘书长、中国美术馆原馆长
当代中国美术是中国历史文化审美的传承与发展,是中国人精神与心灵的图像。它体现了中华文明五千多年连绵不断,五十六个民族文化多元激荡互补融合的包容性与统一性;以“四海之内皆兄弟”的温润,在新时代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和平性;以吐故纳新的强大生命力而呈现连续性与创新性。从更广泛意义上讲,中国美术也是世界美术乃至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美术之美丰富了世界之美,因此,传播中国美术也是世界的需要。
从点、线、面三个角度来阐释与实施中国美术走出去。即,以点为基,开启文化共鸣之门;以线为脉,串联文明璀璨明珠;以面为域,绘就文化交流盛景。
所谓“点”,就是中国美术走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切入点,是在地性与关联性相结合。表现所在地受众承载的文化与中国文化相关联的人和事,以引发感情共鸣。如立在希腊雅典古市集的《神遇——孔子与苏格拉底的对话》雕塑,通过东西方哲学家、思想家之间的对话,阐释了轴心时代人类理想的趋同。
所谓“线”,是以历史文脉之线,串联起不同时空的文明。从西方文明发源地希腊,到文艺复兴胜地意大利,再到法国、俄罗斯……这些文明长河中的重要节点,形成了当代中国美术走向世界的文脉之线,通过这条线认知世界、领会中国,让情感的纽带逐步交织成“面”。
当代中国美术走向世界的“面”,是中国文化不同的侧面,也是中国文化的颜面。在乌拉圭首都蒙得维的亚永立的组雕《孔子问道于老子》,向世界传达了中国人谦虚好学的精神。《老子出关》立于俄罗斯,《文学家曹雪芹》立于伊朗,《睡童》在英国获奖,使得“纯朴”的真义跨越种族与疆界。当代中国美术走向世界,是精神的共舞和心灵的双向奔赴。让我们以人类和平大爱,在美的蓝天下,携手奔赴未来。
洛普雷亚托
意大利议会各国议会联盟对华友好小组主席、参议员
“一带一路”倡议大力促进贸易往来、投资合作与文化交流。
意大利参与“一带一路”倡议合作期间,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两国经贸关系取得显著进步,中国是意大利在亚洲最大的贸易伙伴,意大利则是中国在欧盟的重要贸易伙伴之一。目前约有1200家意大利企业在中国多个领域开展业务。
在当前充满地缘政治挑战的复杂国际形势下,我们更需聚焦可持续发展等共同价值理念。在“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的里雅斯特港和热那亚港通过开辟新物流通道、吸引基础设施投资等举措,实现了与欧亚航线相关的海运业务量显著增长。
除经济意义外,丝绸之路更具有人文交流的重要意义。意中两国都拥有非凡的历史遗产,作为两个古老文明,我们为世界贡献了艺术、科学、哲学和创新成果。今日之合作不应局限于贸易领域,更应拓展至学术交流、科研合作、旅游文化与人文交往。唯有增进相互理解,才能夯实互信根基,为持久合作奠定坚实基础。
文化议题始终是意中关系的重要内容。我们共同纪念马可·波罗逝世700周年的系列活动便是明证。双方签署了涵盖文化合作、教育交流、典籍互译出版、电影合作及体育竞赛等领域的十项协议。
面对当前的国际局势,包括意大利在内的每个国家,都有责任推动对话合作,寻求解决方案。因此,意中在开展强劲的经济合作的同时,共同承诺维护和平,携手建设更加公平可持续的世界秩序。
展望未来,我深信两国合作潜力巨大。从时尚到设计,从农产品到绿色科技,从可再生能源到人工智能领域,两国的经济具有高度互补性,希望本次会议能成为推动多边关系的催化剂,特别是在基于相互尊重和共同建设繁荣与和平未来的愿望的基础上建设意中关系。
杜占元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局长
今年7月,《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中英文版面向海内外发行,再次在国际社会引起聚焦中国思想理论的热潮。《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文明成果,展现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生动实践。特别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理念,蕴含着中华文明的思想精髓和治理智慧,为建设美好世界提供了中国方案。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向世界贡献的重要思想智慧。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以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为目标,遵循全人类共同价值,通过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及“一带一路”等实践路径,已多次写入联合国大会决议及上合组织、金砖国家等多边机制文件,为完善全球治理提供了新的启迪和指引。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思想的引领。当今时代,面对地缘政治冲突、单边主义、环境污染等挑战,西方现代文明未给出终极答案,人类亟需超越文明冲突的价值共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既传承中华文明“以和为贵”“天下大同”传统,又与印度“梵我合一”、伊斯兰“敬主爱人”、非洲“乌班图精神”等理念相通,汇聚人类进步最大公约数,推动各国携手开创未来。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具有重要的世界价值和意义。10多年来,人类命运共同体从愿景到实践、从主张到体系,日益成为国际公共产品,引领文明发展方向。它超越文明冲突论,实现多元包容;超越历史阶段性,彰显价值永恒性;超越理论局限性,推动实践普及;超越资本对立性,践行人民性。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也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要素。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修昔底德陷阱”“西方中心论”等陈旧思维形成对照,展现中华文明亲仁善邻、协和万邦的智慧,彰显国强不霸、开放包容的大国形象,占据国际道义制高点,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支撑,持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哈德森
澳大利亚人文科学院院士、查尔斯特大学名誉教授
文明对话在当今时代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开展文明对话显然需要共同的历史与语言认知基础。
当前多数文明对话仍采用传统方式进行,所使用的语言和文本对许多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参与者而言仍难以透彻理解。我建议借助新技术及可视化文本材料开展文明对话。我认为可综合运用人工智能、认知游戏、高等数学及多元可视化材料,通过战略性的组合设计进行对话交流。
当今中国在新技术领域已引领全球,因此我认为中国应该运用新技术与可视化材料推动全球文明对话。关于如何以低成本高效实现这一目标,我有一些构想:其一,世界各国在世界观层面的一些分歧,可借助数学理论来呈现人们理解这些差异时的思维运作过程,在此基础上设计交互式认知程序,为文明对话提供更有效的沟通平台。其二,利用认知科学阐释并传播对全球主要书法体系的新理解,中国可牵头举办世界书法大展,汇聚各民族的书法艺术瑰宝,由认知科学家撰写解说文本,使观众不识文字亦能欣赏书法之美。这些建议旨在探索推动全球文明对话的新路径。
陈理
全国政协委员、中共文献研究会副会长
当今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国际形势变乱交织,人类社会再次走到新的十字路口。中国共产党提出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主张,是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前进方向的鲜明旗帜。
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为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提供正确理念指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共产党为解决“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时代课题提出的中国方案。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各国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内核和精神纽带,为实现各国人民利益、各国发展的统一,实现全球共商共建共享提供了共同基础,有助于凝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广泛共识,有助于更好秉持人类共同利益,共同应对世界经济低迷,地区冲突频繁发生,恐怖主义、气候变化等全球性挑战,共同开创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
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要充分尊重文明的多样性,以开放包容的宽广胸襟理解不同文明对价值内涵的认识,尊重各国人民对价值实现路径的探索,倡导求同存异、和而不同,通过正确开展不同文明平等对话、交流互鉴,促进各国人文交流、文化交融、民心相通,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共同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
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二者相辅相成,是理论与实践良性互动的历史过程。国际社会要携手同行,以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为引领,按照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伟蓝图、实践路径和正确方向,逐步把美好愿景变为现实。要坚持对话协商,推动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坚持共建共享,推动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坚持合作共赢,推动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坚持交流互鉴,推动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坚持绿色低碳,推动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