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
2025年09月17日 星期三
第02版:协商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省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发展特色产业 助力农民增收致富”调研专题报道

宝鸡:“乡野之美”变身“致富资本”

□ 记者 马尤翼

秦岭下,渭河旁,雨后初秋,风景如画。9月10日至12日,省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组织部分委员,围绕“发展特色产业 助力农民增收致富”议题在宝鸡开展调研。

千阳苹果4次飞上太空,成为航天员专供水果。在盛产苹果的陕西,因种植模式独特、品类丰富,千阳苹果在陕西果业中独树一帜。

红艳饱满的苹果在田间地头堆成小山,分拣、装筐的果农动作麻利,各地前来拉苹果的车辆在路上排起长队……调研组走进千阳县红苹果产业园绿丰果业发展服务有限公司直播间,主播正对着手机向天南海北的网友介绍千阳苹果:“这是维纳斯黄金、这是富金、这是瑞香红……这些都是我们千阳苹果中的‘佼佼者’。”

“目前,千阳县早中熟苹果进入销售旺季,全县7.5万亩挂果苹果园丰收在望,预计产量高达21万吨,同比增产4.3%。”千阳县农业农村局局长杨红忠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他说,近年来,千阳县始终把苹果销售作为保障果农收益、推动产业发展的核心抓手。

“苹果销售是关系兴农富农的大事。”省政协委员、陕西果业集团杨凌分公司党委书记南学平说,光靠政府牵线还不够,必须培养果农自己的营销“主力军”。他建议,在农产品电商培训中,培训新农人一手抓源头分级、一手抓销售分类,更好地实现优果优价。同时,邀请镇村干部、苹果企业家、网红为家乡苹果代言,提升影响力;通过讲述品牌故事,如苹果的种植历史、传承的种植工艺等,增强品牌的文化内涵和情感共鸣,提升附加值,让千阳苹果不仅“卖得好”,更能“卖得远、卖得久”。

沿着秦岭北麓,调研组从千阳县来到陇县八渡镇,雨后的山峦褪去燥热,一阵密集的蜂鸣声顺着风飘来。作为陇县蜂产业核心区,八渡镇创新打造“蜜蜂小镇”,将蜂产品加工、科普研学与生态观光深度融合。

今年5月,2025第九届“世界蜜蜂日”西北大区会场暨蜂产业助力乡村振兴主题活动在陇县八渡镇启幕。

“在我们陇县,‘养蜂不用种,只要勤做桶’是数代养蜂人秉持的理念和不变的做法。”在八渡镇蜜蜂文化科普馆,陇县丰田蜂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杨金荣向调研组讲起养蜂如数家珍。

出自养蜂世家的杨金荣今年已经66岁,作为当地蜜蜂产业的“带头人”,他创办的合作社借助陇县山区丰富的粉源资源优势,通过提纯复壮解决了当地蜂种退化问题。同时,在八渡镇桃园村、大力村、杨家庄村等地建成中蜂养殖基地7处,蜂群数量达到2200余群,为当地蜜蜂产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年来,陇县深耕蜜蜂产业,依托500余种蜜源植物的天然优势,将蜜蜂产业打造为“陇县五宝”之一。全县1358户养蜂户、6.53万箱蜂群构建起“基地+合作社+大户”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

小蜜蜂如何“舞”动大产业?省政协委员、陕西大程联合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崔程建议,立足资源禀赋,持续深化八渡镇“蜜蜂小镇”定位,将其打造成蜂旅融合的典范,将养蜂基地、科普馆、农家乐、乡村民宿等串联起来,结合当地的文化资源,举办与蜜蜂相关的文化活动,如蜜蜂主题摄影大赛、绘画比赛等,丰富旅游产品内涵,提升旅游吸引力。鼓励养蜂户和旅游从业者开展合作,共同开发旅游产品和服务项目,实现互利共赢,推动“养殖产值”向“文旅价值”延伸,让“小蜜蜂”酿出更大的“甜蜜产业”。

今年4月,陇县杨家庄村《“四联共建”促振兴 农旅融合富乡村》案例入选全省第三批乡村振兴典型案例。由于“乡村CEO”制度的引入,杨家庄村实现了从昔日“空壳村”到今日“明星村”的华丽转身。

走进杨家庄村一座匾额为“载阳凝瑞”的古色古香的小院,院中伫立的一座手作青铜象尊吸引了调研组的目光。这座小院是宝鸡手艺人闫旭鹏扎根之处,他在这里传承匠韵,手作封泥、传统刻字、古法制香……小院里到处是他的非遗作品。

“现在我不仅能专注于非遗短视频创作,还能通过自媒体吸引大批游客亲身体验非遗技艺,看着越来越多人爱上这些老手艺,我创作的劲头更足了。”闫旭鹏说,自职业经理人制度落地后,他们在非遗传播的资源整合、运营规划上有了更专业的指引,期盼今后以更鲜活的创作唤醒沉睡的千年文明记忆。

“我们以村股份经济合作社为核心,联合本镇其他4个村的股份经济合作社,共同成立了陕西八度山水旅游文化有限公司。”杨家庄村党支部书记杨芳军介绍,2023年以来,通过聘请职业经理人,依托“整合、策划、组织、服务”四员模式,盘活集体资产6331万元,2024年集体经济收入108万元、分红9.2万元,带动220户群众在家门口就业,走出了一条从“输血”到“造血”的振兴新路。

“职业经理人就像一块精准的拼图,弥补了杨家庄在市场运营、项目管理上的短板。”调研组成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士戴振忠认为,把职业经理人写进乡村振兴“大文章”,经验可复制、可推广。他建议,促进农村集体经济经理人创新性、多元化经营,除了探索“村集体+企业”合作模式,共同开发产业项目,实现资源共享、利益共赢外,还可以进行联合经营管理,根据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等,推动多村连片、多镇联动、跨区域合作,构建规模化、集约化的经营管理模式,进一步激发村集体内生动力。

投稿邮箱:news@gjnews.cn 备案号:陕ICP备13008241号-1 新闻热线:029-63903896
Copyright @ 2013 各界导报社 各界新闻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内容监督投诉电话:029-63903896,或发邮件gejielwd1970@163.com 本网法律顾问:陕西希格玛律师事务所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