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张涵博
截至2024年末,陕西省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887万,占全省常住人口的22.4%,较全国平均水平高出0.4个百分点,标志着我省已正式迈入中度老龄化社会。调查显示,我国绝大多数老年人倾向于居家养老,在此背景下,如何顺应老龄化社会现状,切实满足老年人居家安养的迫切需求,打通健康养老的“最后一公里”?
今年省两会上,农工党陕西省委会提交了《关于建立我省老年人社区健康服务网络的提案》。农工党陕西省委会参政议政部部长张翔说,“医药卫生与人口资源属于农工党的主体界别,面对陕西省较高的老年人口占比,我们围绕老年社会建设展开调研并提出建议,核心是构建老年社区健康服务网络,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
张翔介绍,农工党陕西省委会经相关调研发现,我省社区行政服务与社区医疗服务存在脱节,社区医疗服务信息化程度普遍较低,应充分考虑老年群体的实际医疗需求,既要让老年人便捷获取健康服务信息,更要依托网络提供实实在在的健康服务支持,确保建设成果真正惠及老年人。
农工党陕西省委会在提案中建议,开发专门的社区管理与医疗服务信息共享系统、建立老年人健康信息档案、加强信息化管理。
记者近日从省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召开的民主监督调研情况通报会暨非重点提案督办会上获悉,承办单位省卫生健康委、省民政厅收到提案后,紧扣提案建议,结合部门职责,系统梳理工作现状、存在问题和下一步打算,多次与农工党陕西省委会沟通探讨。
作为提升老年社区健康服务精准性的关键举措,信息共享平台建设正加速推进。省民政厅副厅长戈养年介绍,该厅今年重点推进了老年人能力评估专家库建设,成立了以分管厅领导为组长的专家库评审工作领导小组,从357名申请人中遴选出31位专家,组建了省级老年人能力评估专家库,为相关工作突破瓶颈、加速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下一步,我厅规划依托智慧民政一体化平台,联合省卫生健康委等单位搭建社区管理与医疗服务信息共享系统。”戈养年介绍,此举将推动社区管理机构将60岁以上老年人信息录入系统,医疗服务机构通过平台获取健康背景,以提供精准医疗服务。
今年1月26日,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的通知,其中提到,实施“三秦智医助理”项目。完善电子健康档案和病例、电子处方等数据库,加强医疗卫生机构数据共享,推动医疗机构间医学检查检验结果互认。据了解,该项目建成后,将为各级卫健部门监管基层提供信息化、智能化手段,切实增强基层医务人员服务能力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水平。
“该提案建议内容已被省卫生健康委作为我省正在实施的‘三秦智医助理’系统暨基层能力提升项目建设的重要参考。”省卫生健康委将提案建议融入现有工作实践。该委二级巡视员戴文学说,针对“建立老年人健康信息档案”的建议,省卫生健康委在该项目建设中,进一步规范居民电子健康档案首页内容,研究制定医疗卫生机构居民电子病历和妇幼保健、免疫规划、慢病管理、老年健康等信息与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信息动态归集和共享规则,为后续日常随访和管理提供支撑。
为实现健康信息的数字化存储和运用,省卫生健康委还将在“三秦智医助理”系统暨基层能力提升项目建设中,配套开发慢病随访手机端App,让家庭医生团队人员可以随时查看老年人健康需求和健康档案,大幅提升基层服务效率。“同时,依托数字化、智能化辅助诊疗和随访、信息采集、导入等设备,优化服务方式,方便老年人及其家属随时查看健康档案信息,作为居民健康信息的参考数据。”戴文学说。
“期待通过提案建议的落地,构建更完善的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网络。”在肯定提案办理成效的同时,张翔表示,养老事业的发展离不开持续投入,农工党陕西省委会将始终关注养老工作,未来也会针对发改部门的整体规划积极建言资政,助力老年人享受健康、高质量的幸福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