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
2025年09月12日 星期五
第01版:要闻 下一版  
上一篇

生态优先 文化添彩

——省政协十三届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综述之三

□ 本报报道组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之年。9月8日至9日,围绕“科学编制‘十五五’规划,推动陕西高质量发展”,省政协十三届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在西安召开,与会人员立足陕西实际,聚焦生态文明和文化自信协商建言,助力“十五五”规划编制更加科学、民主、务实。

蓝天保卫战是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中之重。省政协常委、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任勇建议,“十五五”期间,要持续把大气污染治理列为重点工作,精准应对重污染天气和极端气候,实现关中城市排名持续进位。

省政协委员、汉中市应急管理局二级调研员李鑫认为,“十五五”期间,陕西要以系统思维推进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建议要筑牢黄河流域、秦岭、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三大屏障”,完善生态环境保护“天空地网”一体化监管体系,对黄河、长江分区保护,构建省—市—县三级层层落实的规划体系。

如何创新机制,让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更顺畅?李鑫建议,在陕南探索推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路径,发展生态旅游、林下经济、碳汇交易,建立跨流域生态补偿制度,统筹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持续深化污染治理与低碳转型,关中区域重点推进散煤治理与清洁能源替代,榆林、渭南等重工业城市加快产业循环化改造,探索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变试点工作,推动全省绿色低碳转型迈出实质步伐。

绿色发展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省政协常委、省统计局二级巡视员张虹建议,“十五五”时期,应实施分区域、差异化、精准管控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与国土空间规划衔接。严把环境准入关口,坚决遏制“两高一低”项目盲目上马。积极探索建立碳排放权与排污权交易匹配融合机制,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发挥“碳惠三秦”碳普惠平台作用,扩大碳普惠消纳渠道。

秦岭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商洛市商州区政协主席闫争民建议,应积极争取将秦岭区域生态产品发展路径纳入全国碳市场建设重点规划,强化顶层设计与政策支持,联动六省一市环秦岭地区,建立跨区域生态产品协作机制,打破地域壁垒,促进碳汇交易、生态农产品流通、文旅资源共享等跨区域优化配置。

对标“双碳”目标,委员们建议,要加速清洁能源替代,推进重点行业减污降碳。在能源产业中,提高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的占比。在工业领域,推广绿色制造技术,降低污染物排放。同时,要加强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强化黄河流域、秦岭等重点区域的生态保护和治理,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共进。

文化是陕西的战略性资源、标志性名片、关键性优势。省委十四届八次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陕西省委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的意见》,系统全面擘画了文化强省建设的宏伟蓝图和实施路径,为服务文化强国建设明确了任务书和路线图。

省政协常委、社会和法制委员会主任刘伟说,要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系统规划文旅深度融合路径,支持建设国家级文化大数据体系,用数字技术活化再现、传播历史文化资源,将文化元素全面融入城市更新、乡村振兴与城乡规划建设。同时,要设立省级文旅融合创新发展基金,扶持优质项目,助力打造万亿级文化旅游产业集群,激活文化经济价值。

汉中市汉台区政协主席李兴华建议,打造文化旅游联盟,通过策划系列专题文旅活动,整合省内秦、汉、三国等历史文化资源,统筹开发农文旅融合产品,丰富文旅消费场景,将现有文旅热度转化为长期吸引力。积极推动更多国企、社会资本参与文旅开发,完善配套设施,延长消费链条,促进跨区域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穿越秦岭、巴山,分布于川陕之间的陈仓道、褒斜道、子午道、蓝武道、骆谷道,是至今最早的大型交通遗存的重要组成部分。宝鸡市太白县政协主席张宏斌认为,可以依托这5条古蜀道修建专题博物馆,系统展示古道历史文化与人文价值,将古道博物馆及沿线文化资源纳入旅游开发体系,打造特色文旅线路,让游客在游览中感受古道魅力,进一步夯实文化自信的根基。

委员们建议,要依托陕西文化资源优势,用数字技术活化文物与非遗,推动文化与旅游、科技融合。将文化元素融入城乡建设,设立省级文化创新基金,培育本土文化人才,让陕西文化既有历史厚度又有时代活力,进一步彰显文化自信。

投稿邮箱:news@gjnews.cn 备案号:陕ICP备13008241号-1 新闻热线:029-63903896
Copyright @ 2013 各界导报社 各界新闻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内容监督投诉电话:029-63903896,或发邮件gejielwd1970@163.com 本网法律顾问:陕西希格玛律师事务所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