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报道组
编制和实施“十五五”规划,对于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意义重大。9月8日至9日,围绕“科学编制‘十五五’规划,推动陕西高质量发展”,省政协十三届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在西安召开,与会人员聚焦区域协调发展和增进民生福祉协商建言,为高水平谋划“十五五”发展蓝图广泛凝聚共识、汇聚智慧力量。大家表示,要坚持全省“一盘棋”思维,优化关中、陕北、陕南三大区域功能布局,持续改善民生,不断增强三秦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近年来,陕西抢抓国家战略机遇,立足关中、陕北、陕南三大区域不同发展基础,加强统筹和政策引导,积极打造优势互补、融合联动的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格局。
“若将陕西比作一架无人机,省内各地市便是各司其职的螺旋桨,唯有协同发力,才能推动全省高质量发展齐头并进。”分组讨论会上,列席会议的宝鸡市陈仓区政协主席苟晓明认为,可借鉴江苏发展经验,从省级层面统筹优化各地市城市功能定位,如将宝鸡打造为重要交通枢纽城市,把榆林建设为能源高地,进一步擦亮延安红色革命圣地招牌,依托安康、商洛生态优势打造康养城市,实现全省区域均衡协调发展。
在省政协常委、咸阳市副市长蒋彬凤看来,“十五五”规划需进一步加大西咸一体化发展的顶层设计与统筹协调力度。
“当前,西咸一体化已进入深度融合的关键阶段,应发挥西安的领头作用、咸阳的主体作用、西咸新区的纽带作用,对西安都市圈核心区开展统一规划。”蒋彬凤说,“具体而言,要以优化产业布局为抓手,推动区域内产业错位发展,针对企业市场主体迁移、城市更新、城中村改造等重点工作,建立协同推进机制,实行同城化待遇,打破行政壁垒限制,实现‘同标、同城、同酬’,让一体化成果切实惠及两地群众。”
编制“十五五”规划,既要夯实发展基础,也要坚决兜牢民生底线,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陕西虽是教育大省,但职业本科教育发展相对滞后,职业本科院校数量仍显不足。”省政协委员、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测绘与检测学院院长张福荣建议,将职业本科发展纳入重点规划,加大建设投入与政策支持力度。统筹推进普通本科教育与职业教育协同发展,避免因职业教育断层导致人才供给缺口,推动陕西从“教育大省”向“教育强省”转变,让教育资源更均衡地服务于民生改善与经济社会发展。
省政协常委、陕西职业技术学院旅游与文化学院副教授吴志红建议,应推动融合向“深层次”迈进,重点加强就业合作与人才发展协同,实现“人、岗、事”的精准对接。同时,扩大“双高计划”覆盖,提升职教服务能力,让更多基础好、条件优的高职院校参与,推动陕西职教从“技术提升”向“更好服务社会、支撑产业”转变。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任务。2024年,我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199元,比上年增加1207元,增长7.1%。
“总体来看,我省农村居民收入总量仍偏小,在全国排位靠后。究其原因,是现有农业产业难以支撑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农业产业品牌不亮、效益不高、产业链短,直接制约了农民增收可持续性。”省政协委员、商洛市政协主席王宁岗建议,“十五五”期间,需在农业产业品牌化建设与产业链附加值提升上发力,推动特色产业从“有特色”向“成规模、创品牌、高附加值”转变,夯实农民增收基础。
省政协常委、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副主任杨效宏建议,立足地域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现代农业,处理好特色产业和粮食保供安全、土地多种经营与永久基本农田之间的关系,以区域产业特色为抓手打造产业基地,以“产加销”链条建设为重点拉动产业发展,鼓励带动农民参与产业发展,持续促进农民增收。
积极应对老龄化,是“十五五”规划编制应有的重要内容。省政协常委、渭南市副市长张开认为,应对人口老龄化,要秉持以“政府有为”推动“市场有效”的原则,针对不同老龄人口群体的消费偏好,探索差异化银发产品的供给模式。此外,要创造适合老年人的工作岗位,提升老年人自我价值感。
“养老助餐是养老工作的重头戏,要将其纳入规划。”全国政协委员、西安古都放心早餐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淑惠建议,聚焦企业运营爬坡期痛点,给予相关政策扶持,如水电气优惠、房租减免,保障企业合理盈利,避免仅靠公益支撑。同时,明确养老助餐的独立定位,避免将其简单捆绑或淹没在养老服务整体工作中,确保发展有侧重、资源有倾斜、成效可衡量。
围绕当前养老护理、孤残儿童照护、殡葬服务等领域存在的人才缺口问题,省政协委员、西安市殡仪馆中级殡仪服务员邓颐佳认为,人才缺口光靠零散补位是不够的,需建立系统性培养机制,持续推动民政部门与专业院校深度联动,共建专项培训基地,针对不同岗位需求定制课程,定向输送人才。她建议,加大财政投入,推进民政服务购买机制,释放税收、投资等政策红利,推进“放管服”改革,破除行业准入壁垒,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构建政府主导、多元主体协同参与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