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 妮
抗战文物承载抗战历史,蕴含着无数中华儿女为民族复兴而战、为人类正义而战的伟大抗战精神。我曾亲身参与过上万件抗战文物、革命文物的回家工作,其中以冼星海创作《黄河大合唱》的作品和他的专用音乐指挥棒为代表的一批抗战文物,作为抗战历史的见证,对铭记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尤为具有纪念和教育意义。
在延安文艺纪念馆,陈列着一支法国生产的铜制钢笔伸缩三节式指挥棒,收合尺寸长8.6厘米,两头粗细不一,直径各为1.3厘米、0.9厘米,拉开两节尺寸长30.6厘米,第三节因年久生锈不能拉开。该指挥棒系冼星海1935年从法国巴黎音乐学院留学带回国内,1938年跟随冼星海到达延安,是他创作和指挥民族精神的凯歌《黄河大合唱》的历史物证。
想用音乐救起不振的中国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加紧入侵中国,中华大地遭遇前所未有的灾难。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20世纪初,中国“睡狮”在西方列强的隆隆炮声中逐渐苏醒,中华民族民族意识普遍觉醒,一大批先锋青年为救国救民而苦苦追寻,纷纷求索与觉醒。1929年盛夏,24岁的冼星海在上海国立音乐学院写下“想用音乐救起不振的中国,使她整个活泼和充满生气”“要把音乐普遍了中国,要使中国音乐化”的梦想。于是不顾自己的贫穷,告别相依为命的母亲,一路颠沛流离到达巴黎学习音乐。
那个时代、那个国度,音乐是贵族阶层的专属,一个寒门子弟学音乐谈何容易!之后数年,冼星海常常在失业和饥饿中挣扎,饱受困苦生活的折磨。为了生存,他做过各种下役工作,还要忍受欺辱和谩骂。无论苦难如何虐待他,冼星海始终不肯放弃音乐梦想。1931年九一八事变,祖国的危难如同他自己的辛酸无助一般,当巴黎大街上悲壮的法国国歌响起时,冼星海两眼充满了泪水,“在悲痛里我想起来怎样去挽救祖国危亡”。功夫不负有心人,1934年,在被生活逼得走投无路的时候,冼星海考入巴黎音乐学院高级作曲班,师从世界著名音乐大师保罗·杜卡斯教授,用最短的时间学习到欧洲最先进的音乐技巧和配器法。毕业回国后,便投入抗日救亡运动中。
赴延安,选择民族解放的道路
1935年,冼星海回到上海,与阔别7年的母亲重逢。祖国的危难促使他将绝大部分精力投入到救亡歌曲的创作中,当同行们讥笑他创作不挣钱的抗战歌曲时,他坚定地回击:“我是一个有良心的音乐工作者,我第一要写出祖国的危难,把我的歌曲传播给全中国和全人类,提醒他们反封建、反侵略、反帝国主义,尤其是日本帝国主义。”他为一些影片公司创作音乐,只为换取些许报酬,勉强维持与母亲的基本生存。在上海两年,他就创作了300多首抗战歌曲,这些歌曲在民众中广为传唱,从城市到乡村,从工厂到学校,到处都是他给民众教歌的忙碌身影。“枪口对外,齐步向前”,他仅用6分钟谱出的《救国军歌》,一经传唱,就成为民众和战士们高唱的战歌。
然而,全民族抗战爆发后,随着大后方政治倒退逆流的高涨,国统区的文化阵地一片荒凉,在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工作的冼星海被限制了抗战音乐的创作。苦闷中的冼星海听到了来自延安的声音:“中国现在是成了两个世界,一个是向着堕落处下沉,而另一个就是向着光明的有希望的上进。延安就是新中国的发扬地。”1938年,冼星海选择了延安道路,携妻钱韵玲来到延安。
来到延安的冼星海,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这里没有国统区的颓废、压抑和遭受迫害;反之,随着抗敌浪潮的高涨,延安古城的一切都欣欣向荣地复活起来了。延安建立了中国唯一的艺术学院“鲁艺”,他所执教的鲁艺音乐系汇聚了全国的进步音乐人才,已经有了很大成绩。中国共产党在延安促成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使延安成为汇聚全中国、全世界进步青年的古城和新文艺的古城。他发现延安才是成就他艺术救国梦想的天堂,《国际青年进行曲》《生产大合唱》等新作如潮水般从他的笔尖下谱出。
一曲《黄河大合唱》
号召千军万马奔赴民族解放的战场
1939年春天,在延安遇到经济封锁的艰难时刻,冼星海迎来了他的巅峰之作《黄河大合唱》。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剧三队在前线演出时不幸右臂骨折,前来延安疗伤。冼星海前往医院探望曾经多次合作的好友,两人重逢,都有一种冲动,于是在病榻上达成了再次合作超越以往的约定。对于这部旷世经典的创作情景,诗人光未然是这样回忆的:“我在病床上5天中口授歌词四百行;星海在劳动之余,挤出6天时间写完这部大合唱的8首独立成章而又血肉相连的乐曲。我的歌词正是他希望得到的。他的音乐的壮丽超出了我的想望。这种高度的心灵契合,是文艺家一生中难得的幸事。”1939年4月13日晚,《黄河大合唱》在延安首演,“万山丛中,抗日英雄真不少!青纱帐里,游击健儿逞英豪!”的嘹亮歌声迅速传遍全中国,走向世界,直接走上了反法西斯战争的战场,在饱受日本侵略者迫害的中国人民心里点亮了一盏灯,成为激励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战歌。
稍后,冼星海在延安先后亲自指挥了100人、500人的合唱团演唱《黄河大合唱》,用蜡版刻出的油印本迅速被带到全国和全世界各地。在重庆大后方的郭沫若先生说:“自冼星海去了延安,大后方差不多没有声音了,而《黄河大合唱》却如黄河之水天上来一般,从北方吼唱起来,这是人民的声音,使得好些人民的叛徒听了发生战栗。”周恩来为冼星海题词:“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呼声!”上海《立报》因为这部作品的横空出世而预言:“这怒吼,激动了每个萎缩的肝胆,等到四万万五千万同胞,都能唱出这样雄壮歌曲的时候,那就是我们打断捆在我们身上的那条铁链,动手把敌人送到他自己掘好的坟墓中去的时候。这怒吼就是日本侵略者的‘四面楚歌’!”1940年茅盾先生来到延安看了演出后写道:“它那伟大的气魄自然而然使人吝啬全消,发生崇高的情感,就像灵魂洗过澡似的。”在延安,每逢接待中外宾客,都以《黄河大合唱》为保留节目。无数流离失所的人们因为受到《黄河大合唱》教育,而参加到这场战争洪流中。
1940年前后《黄河大合唱》就在欧洲广为传播,莫斯科的英文报纸、《国际文学》和《旗帜》等刊物均做了报道。1940年底冼星海到达莫斯科,就因为《黄河大合唱》,莫斯科音乐界知名大家给他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会。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对日宣战,《黄河大合唱》在美国康涅狄格州、旧金山、纽约等地广为传唱。2012年6月,我在北京采访原鲁艺学员于蓝时,她告诉我,这部作品不仅在抗日战争中发挥巨大号召作用,而且在解放战争中也是必演的节目。
延安有无数个“冼星海”
创作永恒的“《黄河》”
1940年5月,冼星海接受党中央的安排,远赴莫斯科为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进行后期制作。在莫斯科,冼星海创作完成《民族解放交响乐》,在扉页上,他写上:“此作献给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党中央委员会和光荣的领袖毛泽东同志。毛泽东同志,他是我最崇拜的一位民族救星,他的道路是正确的,只有这样才可以拯救中国,拯救民族的危亡。”该作的第三交响乐为《战斗》,是冼星海根据毛泽东主席的《论持久战》的光辉著作,融合现实抗日题材和许多政治经济学材料写成的。正当他想创作更多的持久抗战的作品时,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影片制作陷入停顿,冼星海陷入战争的困顿,回国受阻。1945年10月30日,冼星海病逝于莫斯科,这位艺术上的英雄的生命永远定格在40岁,定格在延安无数次的指挥合唱中,定格在那支指挥“千军万马”的指挥棒上。
如今,翻开近现代中华民族抵抗侵略的史册,无数抗战经典和经典的创作者,大都来自延安这片抗日的热土。在中华民族遭遇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中国共产党在延安义无反顾地承担起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使命,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和思想创新,吸引广大艺术青年学习马克思主义、信仰马克思主义,走上追求民族解放的道路。《抗大校歌》《延安颂》《八路军大合唱》等一大批抗战音乐作品,《兄妹开荒》《夫妻识字》《白毛女》等,都是反抗侵略争取民族解放的经典艺术佳作,直接转化为强大的社会动员力,凝聚着伟大的抗战精神,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史册上熠熠生辉。
(作者系省政协委员、延安革命纪念馆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