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张璐 通讯员 惠丹妮
在西京医院旁边药房的窗口前,50岁的冯卫军俯身于柜台前,用略显粗糙的双手为冒雨从渭南赶来的癌症患者分装救命药片。他数到第28粒时顿了顿,抬头对冒雨赶来的患者说:“大哥,按时间吃完药后记得带空瓶来换药。”雨水顺着他的发梢滴在登记表上,洇开的墨迹像极了他21年慈善生涯里浸透的汗与情。
退伍军人的双重坚守
2004年,脱下橄榄绿军装的冯卫军转身披上西安市慈善会的红马甲。最初,面对全新的领域和陌生的环境,他像刚入伍的新兵,有些许茫然。电脑操作不熟,工作流程也让他一时难以把握。但在市慈善会领导的指引下,冯卫军开始了他的蜕变之旅。主管领导向他传授沟通协调的经验,让他明白慈善工作不仅是体力活,更是细致入微的“人心工程”。
有了市慈善会领导的鼓励和指引,冯卫军渐渐融入慈善工作中,在负责项目工作期间,他跑遍了西安市13个区县,参与了“慈善品牌项目”的策划、组织、执行、反馈,市慈善会领导既给予他充分的信任,又给予关键的指导和把关。
从“六一”儿童节为1300名儿童送礼物,到重阳节为万余名老人组织开展慰问活动,他将党和政府的关怀以及慈善组织的温暖送达村社和贫困家庭。
抗疫一线的坚守与担当
冯卫军常说,西安市慈善会是他的学校,更是他的家。2022年,西安疫情最吃紧时,为避免因封控在家而无法按时接收和发放抗疫物资,冯卫军每天吃住在单位,与同事们日夜奋战在抗疫物资保障的第一线。
仓库里堆积如山的抗疫物资,他和同事们仔细清点、分装,认真核对数量,确保每一份物资都准确无误,及时送达前线。
一次重要物资接收刚结束,他就收到了疫情防控指挥部的通知,自己的健康码从绿色变成了黄色,这意味着他被判定为密接者,必须按规定进行隔离。那一刻,他的心中满是无奈,临走时,望着仓库里等待发放的物资,他嘴里念叨着:“还有那么多物资等着发呢……”这份牵挂,正是在市慈善会领导长期熏陶下内化于心的责任感。
从初入慈善会时连电脑制表都磕磕绊绊,到能独立完成慈善项目的方案策划,疫情期间,他更是将领导传授的物资管理、应急协调等经验运用得炉火纯青,每一步的蜕变都离不开市慈善会领导的帮助与教导。冯卫军多次被评为年度优秀个人,这份荣誉的背后,镌刻着他不断成长的坚实足迹。
后勤“万能工”的慈善使命
2024年初,冯卫军负责市慈善会后勤保障工作,岗位虽有转换,但他很快就扛起后勤重担,大到政府文件取送、物资搬运,小到厕所灯泡更换、食堂就餐登记。除了后勤保障工作,冯卫军还兼顾了一项“生命之约”——每周三在西京医院旁边的药房为贫困癌症患者发放免费药品。
早晨,下起了雨,前来领药的人们陆续到来。有位老太太穿着洗得发白的蓝布衫,拄着一根磨得发亮的竹杖。她从布袋里掏出一个小本子,冯卫军登记后,递给她一盒药。老太太接药时激动得手有些发抖,冯卫军细心叮嘱她服药注意事项。
中午时分,雨势稍歇。一位中年男子匆匆赶来,身上的雨衣还在滴水。他面色焦灼,说话时声音发颤:“医生说我父亲……需要换一种药……”冯卫军立刻放下手中的活,仔细查看他带来的病历和处方,确认无误后,转身去药柜取药。男子拿到药后,突然红了眼眶,想说些什么又哽住了。冯卫军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会好起来的。”
雨还在下,冯卫军把今天最后一个空药瓶放进回收箱。在药瓶碰撞的轻响声里,那些被他分装过的药片、搬运过的物资、安慰过的患者,早已在他生命里刻下一道道慈善年轮。
当城市的灯火亮起,这位平凡的慈善工作者裹紧外套走进雨幕,他的背影与无数个默默坚守的慈善人重叠在一起,成为这座城市最温暖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