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
2025年07月31日 星期四
第03版:社会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流动的童年”如何在城市生根开花?

——西安探索流动儿童社区关爱新路径观察

□ 记者 马尤翼

今年暑假,家门口有了免费托管班,不用被爸爸妈妈送回老家,这对12岁的崔阳和妹妹来说是最幸福的。

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0-17周岁儿童人口为2.98亿人,其中流动儿童规模约为7109万人。这意味着每4个孩子中,就有1个在流动。

流动儿童是指长期随父母或其他监护人离开户籍地生活学习的未成年群体。上一代进城务工人员,一般会将孩子留在户籍地,由老人照顾,这带来了涉及留守儿童的一些问题。而现在进城的务工人员,更多是把孩子带在自己身边,由他们亲自照顾,这些孩子就成为“流动儿童”。

2024年8月,民政部、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等21个部门联合印发《加强流动儿童关爱保护行动方案》。记者了解到,西安各个社区也开始对流动儿童开展监测摸排和信息录入工作,并建立流动儿童动态监测机制。

流动儿童被政策关注只是第一步,还有哪些是实施中需要查漏补盲的?对此,记者近日进行了走访调查。

“城市候鸟”的漂泊感从何而来?

省政府妇儿工委办公室今年6月发布的一组数据显示,2024年完成16.8万名流动儿童的监测摸排工作。

在统计数据时,流动儿童该如何明晰界定?

“户籍迁到西安的孩子,可能是吗?”“出生在西安的随迁子女,肯定不是吗?”……走访中,不少社区工作者向记者反映,流动儿童具有流动属性,做统计排查工作时,这类问题让大家很是犯难。

“我们社区目前录入系统的流动儿童有165人,小学阶段流动儿童居多。学龄前儿童年龄小,父母一方陪同多,流动性大,数据相对少。”莲湖区工农新村社区儿童主任王安敏说,目前,社区对录入系统的特殊困境儿童进行重点保护,比如入户进行政策宣传、申请相应家庭困难补贴等。

“不爱说话,小心翼翼,局促不安。”王安敏说,仔细观察就能发现,多数流动儿童在参与社区活动时会露“怯”,这也是他们遇到的难题之一。“社区工作者在心理辅导方面毕竟不专业,很难对这一群体进行特别的保护引导,还需要专业的社会服务组织予以支持,成为联合社区、学校的有力补充。”

“比起户籍身份的流动,更重要的是要识别出孩子心理的‘流动感’。”扎根莲湖区红庙坡街道、做流动儿童社会工作服务长达8年的西安市协力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主任李帅帅说。

“我想去看钟楼。”这是王向微6岁时随父母从商洛来西安时的心愿,而3年过去了至今未能实现。

“我其实很想坐公交车或者地铁看西安,而不是去哪里都坐在妈妈的电动车上。”这是今年10岁的许阳悄悄告诉志愿者的。

由于父母忙于生计,孩子的生活半径受限在父母周围。李帅帅认为,流动家庭面临的核心问题之一,就是孩子们对于生活的城市缺乏认知,对城市公共资源的获取能力明显不足。

“流动是为了让孩子获取更好的资源,但很多时候,这种流动反而限制了孩子的发展,让孩子心生一种回不去故乡、融不进他乡的‘漂泊感’。”李帅帅说。

城市居住久了,就能融入城市吗?

“我孩子出生在西安,他怎么可能融入不了西安?”

今年42岁的吴秀在莲湖区永福路菜市场卖菜,丈夫在龙首北路开了个修车店,孩子从小在西安长大,只有寒暑假才被送回老家。在吴秀看来,她的孩子作为出生在西安的“新市民子女”,不存在融入不了城市的问题。

“城市融入不是‘时差’问题,不是居住时间久了就能解决的。”在西安做流动儿童社会工作服务多年的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钟秉颖说,城市融入是结构性问题,它包含教育、医疗、文化生活等资源的有效利用。

她解释说,家长是流动儿童成长中的重要变量,本应是孩子成长路上的资源整合和提供者,但由于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并不懂得如何在城市中为孩子争取到更好的资源。

“我不了解入学政策,不知道我的孩子竟然可以上这所小学。”

“我不知道居住区域附近有图书馆,可以让孩子免费借书看书。”

……

这些迷茫反映了流动家庭存在问题的多个侧面。钟秉颖说,很多流动家庭经济状况并不差,愿意为孩子的教育进行投入,但资源信息的不匹配让他们能为孩子做的却很少。

“孩子成长的特性之一,是除了获取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开阔眼界。”钟秉颖说,很多流动家长因为照看不了孩子,一到寒暑假就把孩子送回老家,但假期正是孩子认识探索城市的大好机会。现在越来越多的社区与社会工作服务组织合作,为流动儿童举办城市融入的夏令营活动,未来期待看到更多丰富的政府购买项目,架起更多桥梁,教会孩子如何利用城市公共资源扩大生活半径,更快更好地融入城市。

社区建设都能做到“儿童友好”吗?

“我希望有篮球场”“如果周围有滑滑梯和秋千就好了”“我想有和伙伴玩水枪的地方”……这些歪歪扭扭写在长安区东韦村儿童之家小黑板上的文字,记录了孩子们一个又一个小小的心愿。

与城中村不同,在离市区更远的城郊村中,为流动儿童开辟专属安全活动空间的需求则更为紧迫。

坐落在长安区的东韦村,居住人口约1.5万人,有三分之二为流动人口,其中多以进城务工人员、小商贩为主。村内道路狭窄,路边摊挤满路两侧,村外是车水马龙的交通干道,孩子们几乎找不到大一点的活动场地。

“我们在2023年了解到东韦村流动儿童大概有1000人,缺少一个安全的户外活动空间。经过和村委会协商,把这里作为‘儿童之家’项目的第一个落点村。”陕西妇女儿童发展基金会“儿童之家”项目执行人孟宇介绍说,这一项目把流动儿童的生活空间固定化了,也为探索开展流动儿童家庭教育路径提供了另一种思路。

在东韦村村委会的支持下,一间60多平方米的办公室被改造为“儿童之家”。这里每天免费开放,周内有为孩子们提供阅读、手工、课业辅导的活动课堂,周末有关于行为习惯养成、防性侵、反欺凌、心理疏导等丰富的主题活动,是孩子们活动的大本营。

“考虑到项目的可持续性,我们更重视培训流动家长成为志愿者。”孟宇说,让流动家长参与“儿童之家”日常管理,既能激发家长主体意识,社区也可逐渐实现自运营,减少对外部资源的依赖,同时也能增强社区凝聚力,形成自助互助的社区生态。

37岁的李梦是东韦村“儿童之家”的志愿者,她是一名来自四川的全职妈妈,定居西安11年,自去年成为“儿童之家”志愿者后,越做越起劲,迅速成为骨干。

“这里活动多、孩子多,我家小孩来这里后,性格开朗了许多,还增长了不少见识。”李梦说,这里不仅让孩子们拥有了一个自由玩耍和学习的庇护之所,提升了自信心、归属感和幸福感,也让自己学到不少家庭教育知识,还可以与其他家长分享教育理念和资源信息。

“我们希望构建流动家庭参与社区治理的可持续模式。”陕西妇女儿童发展基金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对孩子的成长来说,家庭和学校教育固然是核心,但村(社区)也承担着社会化教育功能、儿童成长功能、参与社会的功能,希望建设流动儿童友好社区,联合各方力量编织一张温暖的成长守护网,邀请流动儿童成为社区观察员,对安全隐患提出意见,参与社区建设和改造,让他们感受到自己作为小居民对社区发展的重要性,在城市拥有更多“归属感”。

(文中受访的流动家长和儿童均为化名)

投稿邮箱:news@gjnews.cn 备案号:陕ICP备13008241号-1 新闻热线:029-63903896
Copyright @ 2013 各界导报社 各界新闻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内容监督投诉电话:029-63903896,或发邮件gejielwd1970@163.com 本网法律顾问:陕西希格玛律师事务所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