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润计
在渭南这片充满人文关怀的土地上,一所独具特色的老年教育机构正以其创新的办学理念和实践成果,谱写出新时代老年教育与慈善事业融合发展的动人篇章。这所由渭南市慈善协会与渭南市老年大学联合创办的教育机构,通过“一套人马、两块牌子”的运作模式,开创了慈善文化与老年教育深度融合的新范式。
课程创新:深度融入慈善理念
渭南慈善老年大学立足老年教育特点,构建了“7大类26个专业”的多元化课程体系,涵盖文史、书画、声乐等传统学科,同时创新性地将慈善文化融入教学全过程。
每周一期的“慈善微党课”成为校园特色,课程通过班长课前宣讲、活动负责人专题讲解等形式,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慈善事业的重要论述、慈善政策法规等内容,转化为老年人喜闻乐见的教学素材。28期精心设计的“走中国特色慈善之路”“慈善志愿服务”等主题微党课,让慈善理念如春风化雨,浸润每位学员心田。
线上“慈善学堂”的建设更彰显了学校的创新意识。学校利用微信公众号、小程序等数字化平台,将专家学者对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的解读制作成35期精品课程,让老年学员能够随时随地感受传统文化与慈善理念的深厚内涵。
这种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不仅拓展了教育时空,还提升了学习效果。
专家引领:提升慈善教育品质
学校坚持“请进来”战略,打造高品质的慈善专题讲座。每周五的讲座活动都会邀请来自省慈善协会、西北大学慈善研究院等机构的专家学者,为学员解读慈善法、分享慈善事业发展动态。
同时,省委党校教授的国际形势分析、艺术院校专家的传统文化讲座、医疗专家的健康知识科普,共同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课程体系。15期高质量讲座不仅丰富了学员的知识储备,还激发了他们的公益热情。
值得一提的是,学校注重发挥专业优势,组织声乐班传唱《渭南慈善之歌》,指导秦腔班排练《善行天下在渭南》,将慈善文化融入艺术实践,让老年学员在艺术熏陶中感悟慈善真谛。
文化浸润:营造慈善育人环境
走进校园,浓郁的慈善文化氛围扑面而来。精心设计的慈善展板、师生创作的书画摄影作品,将楼道装点成红色文化与传统文化交相辉映的艺术长廊。
“携手慈善 共创和谐”宣传册、“关爱空巢老人”宣传彩页等物料的有序发放,让慈善理念深入人心。
学校还创新宣传形式,举办“汇聚银发力量 点赞美好生活”抖音短视频大赛,通过美篇、红色广播、公众号等形式,全方位展示校园慈善文化建设的丰硕成果。
这种立体化的宣传网络,不仅在校内营造了崇德向善的良好氛围,还向社会传递了正能量。
实践育人:生动践行慈善服务
理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指导实践。学校积极组织学员参与各类慈善志愿服务活动,将课堂所学转化为服务社会的实际行动。
近年来,学员们深入乡村振兴包联村进行文化惠民演出,用精彩的文艺节目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参与协办渭南市“慈善之声”演唱会,用歌声传递爱心;举办“喜迎二十大”书画摄影展、文艺演出等活动,展现银发风采。
学校还选派优秀教师每周五前往下邽镇阳尹小学,为乡村孩子义务教授书法、声乐等艺术课程。40余次的公益授课,不仅让艺术之花在乡村校园绽放,更彰显了老年学员“老有所为”的社会价值。
如今,在渭南的街道、社区、公园,处处可见这些银发志愿者的身影,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最美夕阳红”的深刻内涵。
渭南慈善老年大学的创新实践证明,将慈善理念融入老年教育,不仅丰富了老年教育的内涵,拓展了慈善事业的发展路径,还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提供了有益借鉴。
这所充满活力的老年学府,正在用爱心和智慧,书写着新时代老年教育与慈善事业融合发展的精彩答卷。
(作者系渭南慈善老年大学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