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谢昊天 康斌
通讯员 何立昕
汉中市汉台区汉宁路与梁州路十字排污管道除臭清理工程正紧锣密鼓进行;洋(县)太(白)公路华阳至黄柏塬段改建项目,前期规划工作已经开始;汉台区“名校+农村寄宿制办学”模式稳步铺开,城乡教育差距逐步缩小……这一桩桩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关键小事”,正是汉中市政协推动反映社情民意信息工作落地见效的缩影。
反映社情民意信息是人民政协经常性、基础性工作,是政协履职成果的重要体现。近年来,汉中市政协始终将反映社情民意信息工作作为践行履职为民的重要抓手,坚持高站位谋划、高标准推进,聚焦健全机制、拓宽渠道、力促转化三大环节,着力挖掘有价值、有格局、有分量的信息“富矿”,精心搭建党委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连心桥”,以高效履职跑出建言资政“加速度”,为助推汉中高质量发展持续注入政协智慧。
健全机制 筑牢质量基石
有效的机制是做好一切工作的保障。汉中市政协始终把制度建设作为反映社情民意信息工作有序开展的重要保障,出台《政协汉中市委员会反映社情民意信息工作办法》,对信息报送的范围、流程、格式、时效等作出明确规定,规范收集、整理、审核、报送各环节,确保信息报送及时、准确、规范、安全。对被全国政协、省政协采用或得到上级领导批示的信息,市政协在年度考核评优中予以重点倾斜,有效激发了委员报送高质量信息的热情。
为提高信息报送质量,汉中市政协建立了严格的审核机制,重点把好政治关、政策关、事实关、专业关和文字关,对每篇信息反复推敲、仔细核准;对反映的问题深入剖析、深度挖掘;对专业性强的建议,由相关专委会对接职能部门核实论证,确保意见建议切合实际、切实可行。
拓宽渠道 引来源头活水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高质量的信息源于畅通多元的民意反映渠道。汉中市政协着力构建线上线下结合、内外联动协同的信息收集网络,确保民意“活水”长流。
引得社情民意“源头活水”,关键在人才。汉中市政协持续强化信息人员队伍建设,通过“请进来”专家辅导、“走出去”学习交流,结合“政协讲堂”和委员培训等有效载体,不断提升委员和机关干部捕捉信息、分析问题、精准建言的能力。鼓励各专委会、民主党派和广大政协委员,依托政协平台扎根基层、深入界别群众,用心倾听民声、及时反映民意,为反映社情民意信息工作奠定坚实根基。
汉中市政协积极打造信息工作“高速路”,建成覆盖市县(区)政协和政协委员工作室的信息网络,实现信息传递“零距离”。深度整合“秦商量”协商议政平台与“汉中智慧政协”平台社情民意信息直报系统,实现全流程信息化管理,全市各级政协委员可以在指尖实现“一键直报”,大大提升了反映社情民意信息工作的便捷性和时效性。每年市两会期间,市政协向全体委员发出《关于社情民意信息报送工作的一封信》,明确专人负责日常信息管理,形成上下贯通、左右协同的工作合力。
精准选题是确保社情民意信息质量的关键。汉中市政协紧扣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和省政协月度选题要点,立足汉中实际,精心筛选切口小、意义大的课题;聚焦群众反映强烈、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主动回应民生期盼;定期向各县(区)政协、各参加单位和委员提供选题指引和重点参考,确保信息内容始终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紧贴民心、反映实情。
力促转化 彰显履职质效
推动信息成果有效转化,是反映社情民意信息工作的落脚点和价值所在。汉中市政协将成果转化作为核心环节,多措并举推动信息“金点子”转化为惠民“金钥匙”。
“我们坚持将时效性放在首位,特别是涉及民生安危、亟待解决的紧急问题,建立‘绿色通道’,即收即审即报,力促第一时间响应、推动解决。”汉中市政协负责该业务的工作人员介绍说。
与此同时,汉中市政协将反映社情民意信息工作与提案、调研、协商等履职形式深度融合,形成“提案+信息”“调研+信息”“协商+信息”的联动格局。对重点信息分类管理,通过提案督办、调研视察、专题协商等平台,将社情民意信息中反映的突出问题、务实建议,有机融入相关报告和协商成果,推动部门采纳落实、改进工作。
几年来,汉中市政协累计编报《社情民意信息》138篇,向省政协和市委、市政府报送《社情民意信息》24期。其中,省政协采用13篇,4篇获得省级领导批示,有力推动了相关问题的解决。关于创办社区食堂、整治摩托机车“飙车炸街”扰民等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也通过社情民意信息渠道得到有效推动和解决。《对引汉济渭饮用水源保护区范围进行微调的建议》荣获2023年全省优秀社情民意信息。
反映社情民意信息是政协履职的重要抓手,也是联系群众、服务社会的重要桥梁。下一步,汉中市政协将继续发挥社情民意信息“短平快”的作用,聚焦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建真言、谋良策、出实招,让“小信息”发挥“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