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讯员 刘智 记者 谢昊天
仲夏时节,镇巴县简池镇李塘村青山如黛、绿水环抱,褪去金黄盛装的田野铺满绿油油的秧苗,微风掠过禾叶翻涌、塘水轻漾,把“田园小镇”的诗意挥洒得淋漓尽致。这幅美丽乡村画卷的背后,留有镇巴县政协驻村帮扶的实干印记。
驻村“探路” 把脉问诊
数年前,李塘村产业零散、基础薄弱,属于贫困村,摆脱困境、共奔小康是全村人民共同的愿望。
初到李塘,面对脱贫攻坚硬任务和村民们怀疑的目光,驻村工作队迎难而上、主动出击。白天,他们走村入户访民情,田间地头问收成;夜晚,他们搬着板凳串门子,院坝火塘听心声。从摸清资源禀赋到吃透村情户情,从找出短板弱项到发现制约症结,从宣传政策到奔走对接,他们不再是机关里的“坐班干部”,而是扎根乡村的行动派,和村民吃在一起、干在一起。
就这样,队员们和村民打成一片,农忙时帮着插秧,抢收时帮着扛粮,有纠纷时陪着唠家常……队员们在与村民贴心交往中,查找发展短板,思考乡村振兴路径,像农艺师一样,全身心为李塘村发展寻找希望的“种子”。
找准定位 产业“造血”
发展才是硬道理。“怎么发展,从哪里着手”是县政协驻村工作队一直思考的重点。
为找到合适的发展路径,工作队成员广泛听取村民意见建议,反复商讨,结合资源禀赋和村情实际,确定了农文旅融合发展,打造“田园综合体”的总体思路。同时,召开了特别的院坝会,邀请退休老干部、村民代表和各界人士共商李塘未来发展之计。
驻村工作队提出了具体发展思路:在产业培育上,立足“田园”特色,不搞“高大上”的盲目跟风,而是深挖李塘村生态潜力,引导村民发展生态大米、油菜种植、稻花鱼特色养殖等产业,让田野乡间既有美景可看,又有实际收成;在文旅融合方面,探索乡村旅游雏形,借着李塘村“山环水抱”的生态底子,谋划做好“田园体验”文章,打造田园观光线路,发展特色民宿和乡村美食;在基础设施建设上,与田园风光同步配套跟进,建设旅游设施,打造景观小品,营造田园文化氛围……一系列规划设想,铺展李塘村诗画田园发展蓝图。
农旅融合 田园名片
化茧成蝶绝非一朝一夕,在李塘村的蜕变中,县政协驻村工作队体会颇深。
几年来,工作队锚定发展蓝图,倾心倾力真帮实扶,依托水田资源优势,带领村民种植生态水稻2000余亩,建起了生态大米加工厂,辐射带动周边3个村600余户村民年户均增收3000多元;引入现代农业技术,推广稻花鱼特色养殖,带动该村300余户年户均增收2000多元;依托项目建设,精心打造“一河两岸”旅游步道、二十四节气“法治路”、“同心·爱心·孝心”三桥、“振兴·奋进·康庄”三道等基础设施,建起了特色民宿、房车营地、儿童乐园等游乐项目,乡村旅游初具雏形;以传统村落和农耕文化为依托,实施人居环境提升工程美化民居,改造古院落,建起“李塘书院”,举办传统老物件、奇石展,古钱币展等文化活动,营造浓郁的乡村文化气息;以油菜花为媒,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利用村集体经济成立乡村旅游公司,开办民宿、农家乐,举办油菜花节、农民丰收节,吸引大量游客来村体验,村民们在油菜花田里开起了“花田火锅”,在秧田边摆起了“田园烧烤”,年接待游客量突破2万余人次,村集体经济收入逐年提升。
一任一任帮扶,一年一年实干,如今的李塘村已成为乡村振兴市级示范村、“千万工程”省级示范村,先后被表彰为“人居环境示范村”、市级文明村,村党支部被表彰为“全县先进基层党支部”“五星党组织”“双强党支部”,昔日的李塘村已荣膺全县“田园小镇”殊荣。
作风为基 实干为要
李塘村的蝶变源自脱贫攻坚,得益于驻村工作队的真情帮扶,这一切成绩的取得,与镇巴县政协干部的务实作风密不可分。
近年来,县政协以开展主题教育为抓手,狠抓干部队伍作风的建设,持续提升履职效能。在良好作风感召下,驻村工作队扎根基层,把帮扶工作实效作为检验作风建设成效的重要标准,克服重重困难,倾尽一切力量,接续帮扶、久久为功。
2015年以来,县政协累计向李塘村派驻第一书记6人次、队员15人次。这些队员中,有把两个孩子丢给家人,连续驻村6年的第一书记;有带病坚持驻村,尽心尽力出谋划策的驻村队员;有临近退“二线”却主动请缨下乡驻村的委室主任;有把村民当家人,和群众心连心的机关干部……正是他们的付出,才换来了李塘的蜕变。他们用辛勤的汗水,赢得了群众的信赖。
近日,镇巴县委组织部印发《关于2024年度驻村工作队暨县级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考核结果的通知》,县政协选派驻李塘村工作队、第一书记和1名驻村队员分别荣获优秀表彰。至此,李塘村驻村工作队已连续5年获得优秀表彰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