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
2025年07月17日 星期四
第04版:统战 上一版   
上一篇

穆根胥:向大地深处“进军”


□ 记者 张涵博 文/图

7月14日一大早,趁着工作间隙,陕西省地热协会副会长、陕西省地质调查院水工环中心副总工程师穆根胥收拾好行李。下午,他要随九三学社陕西省委会前往汉中市,开展大气污染治理专项民主监督调研。

“周末两天,我抓紧为这次调研准备了发言材料。你看这里的数据,都是院里同志们在众多项目中积累的成果,真实可靠。”穆根胥指着电脑屏幕介绍说,汉中浅层地热能资源丰富,应该发挥其在清洁供暖中的作用。为了让发言更贴合实际,他还特意致电汉中市环保局的九三学社社员,充分了解当地实际情况。

“科研成果要书写在三秦大地上,不能只锁在柜子里闲置着。”穆根胥始终揣着个念想——要让实验室里的成果变成家里暖洋洋的热气、大棚里适宜的温度,让技术真真切切落地生根。

这份对“落地”的执着,早在39年前就埋下了种子。1986年,渭南蒲城农村青年穆根胥,因为家里一个画着南京长江大桥的搪瓷盆,对南京这座城市产生了向往。他报考了南京地质学校测量专业,却意外被调剂到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专业。

穆根胥笑称,起初还有点失落,直到接触专业课后才慢慢发现了水工环地质这门“边缘学科”的妙处。它不像纯地质那样聚焦岩层本身,而是更多关注地质环境与人的关系,小到打井找水、大到工程选址,都得琢磨。

毕业后,穆根胥一头扎进陕西省地矿局水文队。他的脚印北抵毛乌素沙漠,南达秦岭山区,脚底板磨出的茧子成了他最珍贵的“荣誉证”。“那会儿在榆林盐场,寒冬腊月里,泥浆水溅到棉大衣上瞬间结冰,一拍就掉下来。但一想到打出的水能浇地、探出的热能能供暖,就觉得值。”他说。

正是带着这份信念,在上世纪90年代地质行业改革浪潮中,单位改企、市场冲击接踵而至,不少人转了行,他却守着钻机旁的泥浆池,没丢下地质人的“看家本领”。

2004年省地质调查院组建时,他从原单位调来,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地热地质上,主持省部合作的关中盆地地热资源调查项目,出版了《关中盆地地热资源赋存规律及开发利用关键技术》。这部专著是首部针对关中盆地地热资源的综合研究成果,为地热资源可持续开发提供了科学支撑,至今仍是关中地热开发的“导航图”。

地热水回灌新近系砂岩热储层,曾是块难啃的硬骨头。地层松散未压实、孔隙细弯,回灌时水里的小杂质一进去就堵得死死的,难度堪称世界级别。穆根胥迎难而上,带领团队多维度开展技术攻关,得出科学结论——当回灌水中悬浮物粒径小于5微米时,可实现较大流量自然回灌。这项突破不仅有力推动了关中地区地热能供暖的生产实践,更为水热型地热能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如何使地热能这一清洁能源更有效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带着这个问题,近年来,穆根胥组织指导建设了陕西省浅层地热能研究推广示范基地和灞桥区敬老院、西安幸福林带等一批示范工程。其中,西安市鄠邑区灵山寺村的9个葡萄大棚,就是他和团队的“试验田”。这个由陕西省地质调查院与西安市科技局联手打造的项目,占地5400平方米,棚里装了地源热泵系统,冬天一启动,热风就能循环起来,地下的地热还能持续供能。

农户们算起账来笑得合不拢嘴:葡萄成熟期比普通大棚提前了约两个月,一年多挣64万元。棚里没了煤烟粉尘味,葡萄串都亮堂些!

看得见的成效,让穆根胥更坚定了一个信念:技术落地离不开政策托举。作为九三学社省地质调查中心主委、科技委副主任、碳中和研究院可再生能源部副部长,他积极参加社省委重点课题调研,执笔编写地热章节内容。他参与撰写的《关于在我省大力开展地热能替代传统能源供暖的提案》《关于咸阳市增大地热矿权区域范围的建议》等提案,得到省、市有关部门办理答复。

专业话讲对了,就能让政策“多迈一步”。他参与提出的关于中深层地热资源开发不受地下水限制开采区影响的建议,在今年春天有了新消息——西安市印发《取水型地热能开发利用项目禁止和限制取水范围划定方案》。政策一出,西安市未央区中宝达·理想时光小区热源建设项目工地上,钻机又转起来了,这个项目投用后,将为36万平方米住宅供暖,让3500余户家庭用上绿色能源。

“这两年做这些事,其实更多是出于专业本能。”穆根胥坦言,写提案从不是喊口号,核心是用专业知识破解行业难题。以前行内人聊起地热开发的瓶颈,多是私下感慨,没个顺畅的渠道传出去。九三学社恰恰搭建了这样的桥梁,让他的见解能通过提案传递到决策层面,这份力量也因此有了更广阔的施展空间。

如今,在省地热协会副会长岗位上,穆根胥满脑子都是怎么让地热产业火起来:举办西安地热能产业发展大会,搭起交流的大平台;组织会员学习超长重力热管技术,让好点子快速落地;开展陕西省地热开发利用示范工程评选,给行业树起看得见的标杆。科普、培训也没落下,他进校园给孩子们讲地热多神奇,办技术班帮从业者“充电”,还跑遍榆林、宝鸡、渭南,在各种交流会上聊地热供暖的门道,就是想让更多人用上清洁能源。

他说:“用专业能力为社会作贡献,让地热技术真正服务于绿色发展,这就是科技报国的意义。”

投稿邮箱:news@gjnews.cn 备案号:陕ICP备13008241号-1 新闻热线:029-63903896
Copyright @ 2013 各界导报社 各界新闻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内容监督投诉电话:029-63903896,或发邮件gejielwd1970@163.com 本网法律顾问:陕西希格玛律师事务所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