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闫智
在西安市碑林区太乙路街道,提起“小顾姐”,相熟的居民总是赞赏有加。从大学生村官到街道便民服务中心主任,从“小顾姐工作室”到“四暖工作法”,作为一名“85后”的全省优秀共产党员,顾博艺扎根基层十六年,用如磐初心在社区小巷间书写出为民服务的时代答卷。
从社恐青年到基层工作“多面手”
2009年,刚走出大学校园的顾博艺成为一名大学生村官,在西安市碑林区张家村街道太白社区工作。
“当时对社区的具体概念都不清楚,心里满是忐忑。”回忆起最初到社区工作的场景,顾博艺坦言自己曾是个“社恐”青年——第一次主持社区活动紧张到忘词,还是台下老人用掌声给了她勇气。
在太白社区担任书记助理期间,顾博艺经常跟着老同志走街串巷,从调解邻里纠纷到帮居民代办事务,在与群众的朝夕相处中逐渐打开心扉。逐渐地,她既能与部门负责人协调政策,也能蹲在花坛边陪独居老人拉家常。顾博艺说,对于这些老人来说,“服务不仅是办事,更是陪伴。”
在社区工作的日子里,顾博艺创新推出“自行车便民服务队”,经常骑着自行车为居民上门服务;参与组建“闲事长协会”,用自治力量化解社区矛盾。
“记得有位独居老人总爱投诉,后来我每天上门陪她聊天,帮她买菜,她反而成了社区义务宣传员。”居民态度的转变让顾博艺深刻体会到,基层工作的核心在于“将心比心”。
“小顾姐工作室”里的民生温度
“服务态度好、工作热情高、善于解决问题的爱笑女孩。”这是张家村街道社区群众对顾博艺的评价,每当居民遇到问题,大家都会说“去找小顾”。
“姐,社区居民遇到事都去找你,你这都能开一个工作室了!”同事之间的玩笑话让顾博艺有了新的想法。2017年初,顾博艺在张家村街道成立以“解民忧、帮民困、助民乐”为目标的“小顾姐工作室”。
作为碑林区街道层面首个直接面向群众的服务平台,工作室推出“政策法规上门宣传、矛盾纠纷上门调解、群众困难上门解决、居民意见上门倾听、志愿帮扶上门服务、院落整治上门协商”的“六上门”工作法,为辖区困难群众、老年人、妇女儿童等提供最暖心、最亲民的“一线服务”。
“之前辖区有一名特困‘三无’老人,人户分离,平日住在长安区西杨万村,有一天半夜里给工作室打电话,说是身体特别不舒服。”得知情况后,顾博艺带领工作室成员立即安排救护车连夜将老人送往定点医院进行救治,聘请专业护工24小时照护老人起居。
“等大爷病情稳定出院了,我琢磨着他一个人住也不是办法,又跑了好几家养老院,最后总算给他找了个合适的地儿,这下才觉得心里踏实了。”顾博艺笑着说。
6年间,工作室累计调解各类纠纷30余起,为老弱病残等特殊群体提供代办帮办、协办转办等服务1000余次,组织开展“最美夕阳红”等活动60余次,慰问困难群众57次,上门办理社会救助申请等50余人次,多次收到居民表扬信和赠送的锦旗。
太乙路上的民生服务创新品牌
2024年,调任到太乙路街道便民服务中心工作后,顾博艺面对两万多企业退休人员、两千余名残疾人的复杂需求,又带领团队推出了“好暖·太乙”服务品牌,创新暖光能量站、暖心服务站、暖阳邻里站、暖流公益站的“四暖工作法”。
一年来,顾博艺梳理出便民服务中心涉及社保、民政、卫健等8大领域32项高频服务事项,制作成图文并茂的《好暖服务便利贴》:给老人的版本用大号字标注“带身份证和存折”,给残疾人的版本附上门服务电话。
“老人不会用智能手机,我们就为老年人上门服务,便民大厅助残绿色通道也一直备着轮椅和放大镜。”顾博艺说。
前不久,辖区刑满释放独居老人郝某,因家庭特殊原因无法申领特扶金。得知情况后,暖心服务站工作人员积极联系上级部门、多方协调本人及家属、多次主动上门了解情况,快速核实审核并成功为老人申请到特扶救助金。了解到老人患有脑梗慢性病,便启动“融救联助”工作机制,帮其办理居家养老补助,并联合社会组织开展上门问诊。
今年4月,顾博艺了解到辖区部分家电、商超等企业运营人气不旺。她便第一时间会同立丰国际相关负责人和苏宁易购等企业进行详细沟通,结合国家家电以旧换新补贴政策和苏宁店庆活动,在居民小区开展活动,带动门店客流量环比上升,积极为包抓楼宇立丰国际提供全方位“好暖”服务。
“我们主动搭线楼宇企业和社区居民,让企业加入街道‘暖光志愿者服务队’,为辖区孤寡老人、残疾人、优抚对象等家庭提供免费上门清洗家电、老旧电器排查检测等服务。”顾博艺说。
从晨光熹微到华灯初上,顾博艺始终奔波在为民服务的路上。十六载时光飞逝,她也从“小顾姐”成长为“顾主任”,将青春奉献给了她所热爱的基层事业。她先后获得西安市优秀青年志愿者、陕西省优秀团干部、西安市青年岗位能手、西安市五一巾帼标兵、陕西省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这份荣誉是组织对我的认可,更是对我的鞭策。”顾博艺说,“我将继续带着群众的信任与期待,把‘好暖’服务做得更实更细,让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