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殷博华
夏日的秦岭北麓,风景秀丽、景色宜人。秦岭脚下的栗峪口村热闹非凡,前来休闲、避暑的游客络绎不绝。
近年来,西安市鄠邑区石井街道栗峪口村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升级村容村貌,发展文旅产业,推动精神文明建设,把昔日贫穷落后的小山村改造成秦岭脚下有名的旅游“打卡地”。近日,陕西省农业农村厅印发全省第一批“千万工程”示范村名单,栗峪口村榜上有名。
旧貌换新颜
走进栗峪口村,柏油马路干净整洁,一排排装修独特的民宿排列在道路两旁,房前屋后的植被郁郁葱葱,墙上绘制着美丽的壁画,一幅新农村的美丽景象展现眼前。
“和之前相比,现在的变化可谓翻天覆地。”说起村子的变化,栗峪口村党支部书记王利军打开了话匣子。
2018年以前,栗峪口村人居环境较差,乱搭乱建现象严重,基础设施老旧,夏天垃圾场散发出的气味令人难忍,雨雪天道路泥泞不堪,村民怨声载道,有的人甚至搬出了村子。
“我们先后争取3000多万元,通过盘活废弃用地、升级基础设施和修缮老旧房屋等方式,提升乡村发展基础。”王利军说,“栗峪口村乡村会客厅”就是乡村改造升级的成果之一。
2021年,村里通过设计规划、装修改造,把原来的集体旧仓库打造成集咖啡、餐饮、书屋、文创展销、公共服务为一体的乡村会客厅,游客在此既可以喝咖啡、读杂志,还能品尝各类特色美食。
“如今,荒废地变成了文化广场和休闲公园,泥泞小路升级为柏油马路,村里统一粉刷了房屋,种上了花草树木。每到盛夏的夜晚,走在村间小路上,花香沁人心脾,凉风拂面十分舒服。”王利军说,村里今后还将持续完善基础设施,优化宜居环境,不断提升村民的幸福感和满足感。
致富有良方
以前,栗峪口村村民主要以务农为生,每年收入只有几千元,大部分村民选择外出打工谋生。
“只有产业发展起来了,才能留得住人,村子才能富裕起来。”王利军说,乡村环境改造只是开头,产业振兴才是目标。
栗峪口村依山傍水,环境优美、资源丰富。村委会在研究讨论后,提出了“咖啡+文创+民宿+机车”的多元发展模式,大力发展文旅产业。
村民崔喜娟一直在外经营服装生意,2024年,在村干部鼓励下,她选择回村发展,把家里的老宅改造成一家茶餐厅。在文旅产业的带动下,她的收入也水涨船高。
“每天来吃饭的人都很多,有时大家都忙不过来。”崔喜娟说,每逢节假日或周末,餐厅每天的营业额可达一万多元,以前外出风餐露宿谋生活,如今在“家门口”自己当老板。
近年来,村里还积极推动“网红”景点的打造,吸引游客前来打卡旅游。
“土锤”咖啡店就是村里2021年打造的一家网红咖啡店,每天都有许多年轻人来光顾,生意好的时候一天能卖出五六百杯咖啡,火爆的生意也带动许多村民实现就业增收。
目前,栗峪口村每年可接待游客50万余人,乡村旅游总收入超过1000万元,产生集体收益70万余元,催生工作岗位80多个,带动全村100余人实现就业。
文化润心田
漫步在栗峪口村,房屋外墙上的壁画格外引人瞩目,“讲文明、树新风”的标语随处可见。
“近年来,我们充分利用墙面、路面等载体,设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明乡风、孝老爱亲等宣传标语。”王利军说,村子在升级村容村貌、紧抓产业发展的同时,精神文明建设也没有落下,先后建设了“民规民约一条街”、村史馆和乡风文明展示栏等宣传阵地,展示乡风文明建设成果。
2022年,在鄠邑区委宣传部、区委文明办的指导下,村里还建立了“栗峪口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以群众需求为出发点、以志愿服务为引领,常态化开展理论宣讲、科普宣传、文化活动、技能培训、家风教育、典型评选、环境保护等精神文明建设活动,通过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目前,全村已累计开展各类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280余场次,参与志愿者500余人,受益群众2300余人。”王利军说,村里还通过组建高跷队和锣鼓队等社团,不断丰富乡村文化娱乐活动,让群众生活乐起来。
王利军说,村子今后将继续以乡风文明建设为抓手,持续发力、久久为功,努力打造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和美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