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张璐
在杨凌示范区,时常能看到一位衣着朴素、步履从容的老人,经常穿梭于校园与困难家庭之间,他就是张昌生——曾经的地区财政战线“当家人”,如今用慈善助学温暖了无数人心的“张爷爷”。自2008年起,张昌生踏上慈善路,18年来累计捐款22万元,将毕生积蓄与满腔热忱化作照亮贫寒学子前行的慈善之光。
从“为国理财”到“为生纾困”,张昌生的角色转变并非偶然。多年的财政工作经历,让他深刻体会到地方发展不平衡状态下教育资源的珍贵。“知识是改变命运最公平的钥匙,不能让一个孩子因贫困而失学。”秉持着这一朴素而坚定的信念,张昌生毅然将退休金、多年积蓄以及子女孝敬的钱款,汇聚成捐资助学的暖流。
2022年,张昌生在杨凌示范区慈善协会设立助学金,每年从工资中拿出2万元资助4名大学生。2023年,张昌生的朋友受其感召加入助学活动,同样每年出资2万元资助4名大学生。今年,又有2位好友加入,每人每年拿出1万元,资助4名大学生。
他们的助学,绝非简单的款项汇出。张昌生对每一名受助学生的情况都了如指掌,堪称一本“活台账”。“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时,学费压力如山,是张爷爷第一时间送来资助,还暖心叮嘱我‘在外安心读书,家里一切有我’。”大学生小刘回忆道。
每逢开学季,张昌生总会准时出现在孩子们家中,除了学费,书包文具、御寒衣物等也都在他的关怀范围。在受助学生小雨的心中,张爷爷不仅给予他经济支持,更是精神上的支柱,“他常说困难是暂时的,读书才有力量,这话让我特别安心。”
张昌生对学生们的关怀,不仅温暖了他们的心灵,更让这份善意如同涟漪般不断扩散。他以实际行动诠释着慈善理念,在杨凌示范区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逐渐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向善力量,也促使他进一步思考如何让助学工作更加规范、长远。
为确保每一笔善款用在实处,张昌生建立了清晰的助学档案,详细记录每一笔款项的用途、学生家庭变化和学业进展情况等,坚持公开透明,定期向爱心人士反馈。这份真诚与严谨,赢得了周围人的信任,也吸引了众多亲友、同事主动加入,以他为圆心的助学网络在杨凌示范区逐渐铺开。据统计,近年来,张昌生直接帮助10名困难学子完成学业,其中部分学生已毕业,成为建设国家的栋梁之才。
18年来,张昌生的善举远不止于助学,他还先后向四川汶川、青海玉树、甘肃积石山地震灾区,河南开封以及陕西延安、宝鸡、商洛水灾地区捐款;每年慰问杨陵示范区农村养老院65岁以上老人500余名,关爱环卫工人1000多名……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他的身影。因表现突出,张昌生被授予“三秦善星”“陕西五好家庭”等荣誉称号。
“我一个人的力量有限,是大家的信任和支持,让这份微光得以延续。”面对大家的赞叹,张昌生总是将功劳归于时代与众人。他坚信,助学不仅是解决学费问题,更是播撒希望的种子,关乎孩子、家庭的未来,“教育是最大的民生,帮一个孩子读书,就可能改变一个家庭的轨迹,为地方发展积蓄人才力量。”
今年63岁的张昌生,现任杨凌示范区慈善协会常务理事。他用18年的慈行善举证明,一盏灯点燃另一盏灯,光不会减弱,反而能照亮更广阔的夜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