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
2025年06月11日 星期三
第04版:社会 上一版   
下一篇

田间好“丰”景 夏收夏种夏管正当时

——陕西“三夏”生产一线观察

□  实习记者 马尤翼 记者 赵婧

芒种一响,龙口夺粮。

眼下,三秦大地进入夏收、夏种、夏管“三夏”农忙期。在今年持续高温干旱背景下,各地夏粮颗粒归仓、夏播的进程如何?记者直击夏收一线了解情况——

6月6日,渭南市荆姚镇广袤的田野上,金灿灿的麦穗压弯了枝头,伴随着联合收割机的轰鸣声,全镇正式拉开了小麦收割高峰期的序幕。

“今年我们的麦子长势比较好,第一天实收小麦平均亩产1406斤 。”新城村党支部书记许增顺说,当前的干旱高温天气,对小麦收割与晾晒是利好,他们抓紧利用最近的晴好天气加班加点,开展小麦收割作业,确保颗粒归仓。

今年开春以来,渭南市荆姚镇普遍少雨,小麦在生长关键期先后遭遇干旱和干热风的侵袭。面对不利的气候条件,许增顺说,他们把春天浇一水增加到两水甚至三水,在管理上也增加了多次微肥,并适时开展“一喷三防”,尽量做到保收减损。目前,全镇14万余亩小麦、油菜等主要农作物长势良好,经测产预计今年小麦平均亩产超500公斤,全镇粮食总产量将达7万吨以上。

“如今的战果来之不易,离不开全镇抗旱的共同努力。”许增顺说,近日,全镇村干部及村级志愿者组建了34支全天候应急服务队,在各村设立临时晾晒场,并及时公布了全镇3个烘干点和17个收粮点的信息,全力保障夏粮收获、晾晒、存储各环节高效运转,确保丰收成果转化为农民实实在在的收入。

记者从渭南市农业机械化发展中心获悉,截至6月8日18时,全市已收获小麦328.09万亩,总体进度过七成。今年“三夏”期间,渭南市将投入各类农机具9.5万余台(套),220个县级技术指导组、1100余名农技人员走进田间地头,“面对面”为农民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同时组织80支农机应急作业服务队、30支服务保障队、12支志愿服务队服务“三夏”,确保夏粮颗粒归仓。

“三夏”抢收,一头连着农户,一头连着农机手。在这场时间抢夺战中,组织好农机跨区作业,强化服务保障尤为重要。

打车有“滴滴”,耕种有“嘟嘟”。在岐山县,农户预约农机服务就像打“滴滴”网约车一样方便。

“小麦成熟后,我就在‘嘟嘟农机’上预约,机手来了既收又种,我直接线上查看作业面积支付就行,在‘三夏’农忙时节,这个‘嘟嘟农机’帮了我们大忙了。”岐山县凤鸣镇水泊村种植大户李兵说,今年平台还开通了“村民组长集中下单”新模式,更加集约化调配和利用农机,服务“三夏”的方方面面,让农户更加省心。

记者从宝鸡市农业农村局获悉,截至6月6日,全市收获夏粮107万亩,占应收面积的37%;夏播面积27万亩,占计划播种面积的21%。当前,全市已投入3.86万台农机具,其中小麦收割机6030台,烘干设备112台套,日烘干能力达1.63万吨。同时,市县农业农村部门充分利用“嘟嘟农机”APP,实现三夏服务信息“一码通”,并设立43个应急维修网点,提供精准对接服务。

小麦归仓后,玉米播种工作随即展开,灌溉成为保障玉米顺利出苗生长的关键。眼下高温干旱天气带来的挑战,对于渭北“旱腰带”灌区而言形势严峻。

6月5日,等待大水灌溉已久的渭南市蒲城县椿林镇兴林村村民石百林激动不已,“我昨晚一晚上都没睡着觉。今天看到水进地了,苞谷能保证全苗,我心里才算是歇下了。”

 前一日,渭南市东雷二期抽黄工程管理中心引水上塬,开机夏灌,让石百林的十亩地终于吃上了水。渭南作为农业和水利大市,灌区面积超550万亩,3000余公里的干支渠将黄河、渭河、洛河水送入千畦万垄。据悉,今年渭南市的东雷抽黄、东雷二期抽黄、港口抽黄、洛惠渠、石堡川水库五大灌区,累计完成农田灌溉596万亩(次),占全年计划的74.5%,为夏粮稳产筑牢“水防线”。

时雨及芒种,四野皆插秧。6月7日,安康市汉阴县的雨下了一整夜,这场雨浇在了漩涡镇东和村村民杨静的心坎里。目前正是水稻移栽的黄金时节,但由于今年的持续干旱,杨静家里的秧足足比往年晚插了半个多月。

当日清晨,杨静一睁眼就被外面的雨声所吸引,她急忙出门,连伞都顾不上打,直探头往河坝上看。这雨终于把地下透了,河水上涨了不少。雨一停,她赶紧叫家人一起下田,挽起袖子,卷起裤腿,弯腰拔秧苗,一起一涮,捆扎成把,为秧苗的大田移栽做足准备。

“前几天,专门有农技服务队来过我们村,从秧苗培育到田间管理全程跟进,给我们提供‘一对一’的技术指导。”杨静笑着说,田间无闲人,大家都在与时间赛跑,只为秋日那沉甸甸的谷穗。

在高效推进插秧工作的同时,汉阴县也同步加快夏玉米播种工作。

“今年全县计划播种玉米11万亩,已播8.5万亩,6月5日前已经播种完。”汉阴县农业技术推广站农艺师李小勇说,面对旱情,全县坚持“抢”字当头,切实做好夏种夏管工作。针对当前形势,县农业部门积极行动,已组织专业农技人员60余人,成立3支指导服务队,到全县10个乡镇逐镇逐村开展抗旱抢种技术指导,为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筑牢根基。

灼灼烈日下,果农夏管忙。6月10日,在榆林市绥德县赵家坬村,绥德县二十四洼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5651亩苹果园一片郁郁葱葱。有的果农手持果树修剪刀,精准去除畸形果、病虫果,有的果农左手拽过枝条,右手套上袋子,双手翻飞间,苹果套袋已完成。

“当前,正值山地苹果夏季管护的关键期。从疏果定果到套袋保果,从枝条修剪到病虫防控,每个细节都不容忽视。”绥德县二十四洼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技术总监孙俊国告诉记者,目前正是决定今年苹果产量与品质的关键期。

“今年旱情来势汹汹,幸好有‘四位一体’的灌溉提供了‘救命水’。”孙俊国说,合作社有序推进沟道坝蓄水、光伏发电提水、软体水窖储水和膜下滴灌补水“四位一体”的节水灌溉技术,用去年收集起来的雨水,为今年的灌溉起到80%的作用,再加上“敷膜保墒”等管护措施,可有效缓解旱情,打赢这场抗旱硬仗。

投稿邮箱:news@gjnews.cn 备案号:陕ICP备13008241号-1 新闻热线:029-63903896
Copyright @ 2013 各界导报社 各界新闻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内容监督投诉电话:029-63903896,或发邮件gejielwd1970@163.com 本网法律顾问:陕西希格玛律师事务所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