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张璐 文/图
2023年7月22日清晨,在西安电子城西京社区广场,36岁的史晨楷俯身凑近老人的手机屏幕,肘关节稳稳抵住轮椅扶手,变形的手指在屏幕上划出笨拙而坚定的弧线:“叔,摘了眼镜看这里——对,眨眼三次!”当“认证成功”的提示音响起,老人紧紧攥住他蜷曲的左手,感动地说:“孩子,你比我亲儿子还有耐心。”
这动人的一幕,正是西安慈善电动骑士残障志愿者服务队日常服务的缩影。这支由队长史晨楷带领的特殊队伍,用电动轮椅的钢铁履带,在古城西安的大街小巷编织出一张充满温情的慈善网络,重新定义了“帮助”与“被帮助”的界限。
从六轮驱动到钢铁洪流:
一支残障者队伍的慈善蜕变
史晨楷的右手永远蜷曲在胸前,这是儿时得黄疸留下的印记。军旅出身的父亲在他床头刻下的八个字——“身可残,脊梁不能弯”,成为他生命中最坚实的支柱。36岁的史晨楷,四肢活动受限,吃饭需趴着,上厕所也需要他人协助,甚至发送微信要用嘴唇触碰。就是这样一位连生活自理都困难的人,却在2022年做出了一个令人敬佩的决定:与5位残友组建“DLQS电轮骑士车队”,用轮椅丈量西安城墙。
“当钢铁履带碾过青砖的声响在城墙下回荡时,那声音对困守家中的残友们来说,是最动人的召唤。”史晨楷说。
2023年,西安市慈善会正式向史晨楷授旗成立志愿者服务队,成员从最初的6人滚雪球般扩展到如今的293人,其中260人是残障人士。奖牌陈列室里,“阿里巴巴天天正能量特别奖”“西安市优秀志愿者服务队”等10多项荣誉奖牌熠熠生辉。“他们在轮椅上竖起慈善的桅杆”这句颁奖词,正是对西安慈善电动骑士残障志愿者服务队最生动的诠释。
破茧成蝶:
轮椅上绽放的二次人生
在这支队伍中,每一位成员都有着属于自己的蜕变故事,他们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完成了对自我的救赎与重塑。
段艳英,服务队执行副队长,曾是一位被抑郁困扰的妈妈。2012年的一场术后高烧夺走了她行走的能力,也几乎湮灭了她生的勇气。“那时我觉得整个世界都崩塌了,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拒绝与外界交流。”段艳英说。
直到史晨楷在病床前放下队徽:“试试用轮椅帮别人?”
这句话像一束光,照亮了她黑暗的世界。如今,这位副队长每天送完孩子上学,就会奔赴公益现场。她的女儿在作文里写道:妈妈的笑容像向日葵一样,每天都朝着太阳绽放……
62岁的曹仙利则是队伍中的“银发新生”。脊髓瘤手术让她与轮椅相伴十年,她一度觉得人生已走到尽头。加入服务队后,她每月都会到社区教老人使用智能手机。
“看,抖音点赞要双击。”这位曾经对电子设备一窍不通的老人,在队友们的帮助下学会了剪辑视频,她反哺社区的模样被年轻人拍成短视频,播放量破百万。“这支队伍让我明白,年龄和身体的障碍都不是停止奉献的理由。”曹仙利感慨道。
服务队常务副队长张志祥则被队友们称为生命的“摆渡人”。“信我,你能走!”在脊椎损伤的第8年,他在康复医院走廊拦住了一位因车祸对生活失去信心的19岁女孩。此后,张志祥每周都会带着MP3和复健方案探望女孩。如今,女孩已能独立行走50米。
“当年病友就是这样拉了我一把,现在该我为他们掌灯了。”张志祥笑着说,眼中闪烁着希望的光芒。他的妻子焦冬梅,在他受伤成为残疾人后不离不弃,不仅悉心照料他的生活,还与他一起投身志愿服务事业。5月17日,服务队组建的“西安慈善残障小院”揭牌运营,焦冬梅更是承担起做饭、洗衣服、打扫卫生等后勤保障工作,成为队伍中不可或缺的“贤内助”。
钢铁洪流的温柔力量:
从城市脉络到山野足迹
在城市的各个角落,都能看到他们忙碌的身影。这支特殊队伍,用行动勾勒出一幅令人震撼的慈善画卷。
寒冬凌晨,他们为环卫工人送去温暖,累计配送米面油3.2吨;在地铁站,他们组成轮椅检修突击队,帮助解决电梯故障27次;在爱心驿站,他们化身“修伞专家团”,修复雨具400余把。
他们进山帮农户拍摄宣传农产品的短视频,助销樱桃2500公斤;发起“抱抱暖心递”活动,向甘孜捐赠冬衣2.3吨……在300多次专项行动日志里,记录着无数个微小却动人的故事:在西安市儿童医院病房开展折纸课堂,为病痛中的孩子带来欢乐;在“六一”儿童节关爱特殊儿童,让他们感受到节日的温暖;在重阳节关爱特殊老人,传承尊老敬老传统美德;在公交站台,他们用轮椅围成“指路岛”,为行人提供贴心指引服务;引导20位封闭十年的残友首次集体出游,重新拥抱外面的世界。
小院灯火:
轮椅骑士的温暖港湾
据了解,西安市目前有21.6万名残障人士。为了给更多残障人士提供一个温暖的家,5月17日,在西安市慈善会支持下,西安慈善电动骑士残障志愿者服务队“西安慈善残障小院”正式揭牌运营。
“西安慈善残障小院”是一座占地650平方米的四合院,主楼有3层,每层8间房,目前只使用了一层楼的8间房。虽然每间房面积不大,但布置得温馨雅致。值得一提的是,小院是该服务队自筹资金租用的,每年租金1.2万元。运营半个多月来,活动不断,热闹非凡,残障人士亲切地称这里是他们最温暖的家。
“残障人士需要全社会格外关心与支持,小院的建成不仅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日常活动的场所,更成为他们心灵的栖息地。”西安市慈善会副会长姜洪耀表示,市慈善会将动员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助残事业,推动残障人士权益保障与全面发展,共同营造包容、友爱的城市文明风尚。
据悉,“西安慈善残障小院”旨在打造一个集生活照料、社交支持、心理关怀于一体的温暖场所,通过无障碍环境改造、常态化文化娱乐活动、一对一帮扶机制,帮助残障人士缓解孤独感,提升生活自主性,重建社会连接,让残障人士在互助共享的小院生活中获得尊严与归属感,推动社会深度接纳与支持残障群体。
钢铁羽翼下的光:
重新定义慈善的温度
“健全人总问‘你们能做什么’?”史晨楷抚过轮椅扶手的磨损痕迹,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而我们在问自己‘还有什么没做’。”这支用电动轮椅编织爱心的队伍,正以每小时15公里的速度改写着慈善的定义。
在那钢铁履带碾过的轨迹上,生长出的是比秦岭更坚韧的生命力。他们用行动证明,残障不是被帮助的标签,而是另一种奉献的可能。当他们帮助老人完成人脸识别时,当他们在寒冬为环卫工人送上热气腾腾的饭菜时,当他们用短视频助销农产品时……他们不仅温暖了他人,还照亮了自己的人生。
西安慈善电动骑士残障志愿服务队,这支在轮椅上竖起慈善桅杆的队伍,正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在古城西安这片土地上,书写着一个个关于爱与奉献、坚韧与希望的动人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