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习记者 杨小妹 记者 赵婧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要求:“活化利用历史建筑、工业遗产,在保持原有外观风貌、典型构件的基础上,通过加建、改建和添加设施等方式适应现代生产生活需要。”
2024年,省工信厅印发《陕西省工业遗产管理办法(试行)》,从认定条件和程序、保护管理、利用发展、监督管理等方面明确了工业遗产管理的具体细则。
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城市更新转型的大背景下,充分利用工业遗产,盘活城市存量空间,让它们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新生,也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无限可能。
时光文化公园:
工业遗存蝶变城市新地标
近日,随着丈八东路上的时光文化公园正式开放,西安市民又多了一个休闲娱乐的新去处。
这座公园的前身是西安国营第一钟表机械厂,作为国内曾经唯一的钟表机床专业生产基地,见证了中国钟表工业的崛起与辉煌。
当工业的轰鸣归于平静,昔日的旧厂房也在酝酿着一场新生。2020年,随着西安城市发展的需要,这里启动了改造工程,以“文化+”为核心,通过对原有厂房进行修缮和功能升级,打造一个集创意办公、艺术交流、生活美学于一体的文旅综合体。
6月4日,记者来到时光文化公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钟表机械装置,搭配着“时光文化公园”几个字样静静伫立在园区入口。齿轮和发条上的锈迹,无声地诉说着过往的岁月。
斑驳的红砖墙与高挑的钢架厂房交织,最引人瞩目的还是园区内那座高耸入云的巨型水塔,顶端被设计成钟表样式,成了创意十足的城市地标。
正在水塔前拍照的市民郑女士说:“我在附近住了二十多年,这些房子都是以前老厂子留下来的,没想到被改造成这么漂亮的公园,平时遛娃遛狗、下班和家人朋友聚餐都可以过来。”
记者留意到,整个园区也是以时间为主题设计的,用不同时区命名不同的功能划分:“东九区”为创意餐酒茶咖、“西五区”则用于跨界社群活动、“十二区”聚焦精致生活……不同“时区”不同体验,曾经的钟表厂用新方式记录着市民游客的新生活。
华州205库群文化创意园:
棉花仓库的文艺复兴
在渭南市少华山国家森林公园入口处,坐落着一片特殊的建筑群,这就是华州205库群文化创意园(以下简称“205库群”)。
205库群曾是上世纪60年代建造的国家棉花储备仓库,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这个占地70亩、拥有18栋库房的库群发挥了重要的物资储备作用。随着时代的变迁,这里逐渐被遗忘,直至2016年,它的价值才被重新发现,开始了从棉花储备库到民间艺术园区的蜕变之旅。
205库群总设计师李宪英介绍说,这片老旧库群是他2016年游览少华山时发现的,作为工艺设计艺术家的他当时便萌生了将老建筑改造成艺术工坊的想法。
谈到改造理念,李宪英说:“我一直以来的想法就是保留原始建筑特色,将建筑艺术融入山水之中。当时回收了许多当地的旧箱子改造成书架,用于书吧的设计,而室内这些砖块垒砌起来的装饰性墙面,曾经是仓库用来垫棉花的垫石。我们设计的初衷就是最大限度地利用原有材料,这里的一砖一瓦都带着曾经的记忆,能保留的尽量保留。”
据了解,205库群目前主要用于接待省内各大艺术院校师生写生创作,与一些驻地艺术家合作建成了皮影、版画、材料等不同品类的艺术工作坊,未来还计划向染织、金属、陶艺、漆器等方向拓展。
李宪英表示,205库群未来会面向大众开放,希望百姓能够感受到艺术和生活交融的氛围,将整个库群变成山水游、民艺游、康养游、乡村游相结合的文旅项目。
“叁伍壹壹”:
从老工厂到新社区
一提到西安,人们脑海里首先会想到兵马俑的磅礴气势、钟楼的古韵悠长、回民街的烟火美食,现在那些由旧工厂、旧厂房改造而来的特色社区也正逐渐成为西安的新名片,“叁伍壹壹”文创科技园(以下简称“叁伍壹壹”)就是其中之一。
西安市雁塔区昆明路与民洁路交会处,曾是中国最大的毛巾厂3511厂所在地,2012年工厂彻底搬离。2019年,随着《西安市工业企业旧厂区改造利用实施办法》的发布,3511厂成了首批适用对象。
改变不是大拆大建,而是将原有厂房保留下来。据“叁伍壹壹”工作人员介绍,最初设计改造时,设计师秉承着“微更新、轻改造”的原则,最大限度保存超大厂房、超高挑高、超低密度、门厅绿荫等空间特色,最小限度改造改观及室内空间。
“叁伍壹壹”在保留原有建筑记忆的同时创新了消费场景,社区内经营的业态包括花鸟鱼虫市场、餐饮、文创、亲子等,还会不定期举办一些主题集市,在社交平台上多次被网友评为网红社区。
6月1日,端午假期撞上儿童节,“今天是儿童节,带孩子来这里逛逛,买了几束鲜花,孩子玩得开心,我也能放松一下。”市民马女士带着女儿享受假日时光。在马女士身旁,来自洛阳的游客小李正在拍照留念:“早就在网上看到西安这个社区,一边是接地气的花鸟市场,一边是精致的咖啡馆,这种混搭真有趣。”
如今的“叁伍壹壹”社区,老工厂被激活,不仅保留了岁月的痕迹,还为城市提供了更多连接未来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