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
2025年06月05日 星期四
第04版:统战 上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杨瑷菱:“大陆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有太多精彩和机遇”

5月28日,台湾青年杨瑷菱正在公司绘制规划草图。实习记者 马尤翼 摄


□ 实习记者 马尤翼 记者 满淑涵

“端午节到了,今天带大家包台湾粽子,配料有笋子、香菇、干贝、一块肥肉,再加一颗蛋黄……”端午节前夕,24岁的杨瑷菱在她的“台湾瑷菱在西安”抖音账号发了一条包台式粽子的视频,引发网友热议。

拍摄、剪辑、与网友互动……将自己在西安生活的见闻通过新媒体平台进行分享,已经成为杨瑷菱生活的一部分。

“创立这个账号的初衷就是想让身边更多台湾朋友认识大陆、了解大陆,感受这里热烈的烟火气和向上的活力。”杨瑷菱说,亲身感受大陆,很难不被这片土地吸引。

10多年前,杨瑷菱的外公来到西安,在秦岭脚下开办农家乐,专做台湾特色菜,这个农家乐成了在陕台胞的“味觉故乡”,2022年,杨瑷菱的外公不幸在西安去世。这让远在台湾的杨瑷菱既悲痛又好奇:“这座让外公跨越海峡,一待就是10多年的古城到底是什么样的?”

2023年6月,杨瑷菱从台湾成功大学都市规划学系毕业,当时已在西安定居20载的建筑设计师、叔公贾孝远打来一通电话,让杨瑷菱与这座陌生又熟悉的古城有了联系。

“要不要试试来西安工作?”

“我想先待三个月感受下,如果到时候喜欢的话再决定。”

杨瑷菱接受了邀请,她想循着外公的足迹,看看他所深爱的这座城市,至于要不要久留,还是个未知数。但让杨瑷菱没想到的是,当时“一拍脑袋”做的决定,竟从此改变了她的生活轨迹。

油泼面的香气四溢、小龙虾的“嗦指”快乐、烤串的江湖豪气……刚来西安,杨瑷菱的味蕾就被这里的美食“俘获”。“如果有台湾朋友来大陆,我首推吃货‘三件套’:火锅、小龙虾和烤肉,保证让他们爱上这里。”谈到来西安后发现的“美食新大陆”,杨瑷菱眼睛都在发亮。

如果说美食是杨瑷菱迅速融入西安的“催化剂”,那循着血缘的足迹感受这座城市的历史人文与烟火气,便在杨瑷菱心里扎下“生活”的根。

杨瑷菱回忆道,外公做菜特别好吃,也是个“吃货”,十几年前他刚来西安时,也是被这里的美食深深吸引。而现在的自己,在机缘巧合下,走出的轨迹慢慢与外公重合,好像变成了另一种方式的相遇和传承。

三个月后,杨瑷菱决定留在西安,像外公一样,在这片土地筑下自己的梦。

就这样,杨瑷菱入职西安一家建筑设计公司,成为一名规划设计师。在工作中,杨瑷菱接触了不少本地的规划项目,大到老城改造,小到园区设计,让她在摸索西安发展脉络的过程中,对这座城市有了更立体的认知。

“我大学所在的城市是台南,也是座历史古城,有种和西安相似的城市气质。”杨瑷菱说,西安城市空间的大小、尺度以及历史的深厚度,都是台南的10倍以上,这也更加激起了她对这座城市的探索欲。

2024年9月,杨瑷菱考取了西安一所高校的研究生,正式开始“半工半读”的生活。此外,她还成为了西安市台湾同胞投资企业协会青年发展委员会(以下简称:台协青委会)的会员,结识了更多在陕同心同行、携手打拼的台湾青年人,他们都在自己的领域熠熠生辉,搭建起两岸交流的一座座“桥梁”。这也让年仅23岁的杨瑷菱内心有了一份无言的责任,她想要为两岸融合做些什么。

去年冬至,杨瑷菱所在的台协青委会策划了一场“日落前,私奔去”台青团建活动,在充满烟火气与艺术氛围的老菜场,参与活动的台协成员和台湾大学生被分为4人一组,开启“寻宝打卡模式”。

“因为大学生都爱玩嘛,所以我们以‘玩’来展开,可以迅速拉近彼此间的距离。”杨瑷菱说,那次活动让32名台青迅速破冰,大家穿梭于老菜场街巷的寻宝路上,街边的霓虹招牌和摊位儿,让他们有种回到了家乡夜市的熟悉感,也真切感受到文化同源的魅力。

“我希望越来越多的台青在西安拥有归属感,进而爱上西安、留在西安。”杨瑷菱说,5月份,他们还策划举办了一场秦岭环保公益活动,组织两岸青年一起在秦岭沿山道清理塑料包装、饮料瓶等滞留垃圾,保护沿山生态,以实际行动保护“祖脉秦岭”,加深两岸青年对这片土地共同的情感守护。

“大陆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有太多精彩和机遇。”杨瑷菱说,不跨过海峡来到这边,你不知道世界有多大。

她表示,自己会努力为两岸文化交流尽一份力,让更多台青来到大陆,筑梦圆梦谱写青春乐章。

投稿邮箱:news@gjnews.cn 备案号:陕ICP备13008241号-1 新闻热线:029-63903896
Copyright @ 2013 各界导报社 各界新闻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内容监督投诉电话:029-63903896,或发邮件gejielwd1970@163.com 本网法律顾问:陕西希格玛律师事务所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