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
2025年06月03日 星期二
第03版:社会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陕西:产业引领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 记者 李荣 寇静 闫智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关键。近年来,我省各地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推动产业升级,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特色产业成为带动农民增收、推动乡村经济发展的强劲引擎。

“绿叶子”变身“金叶子”

端午前夕,走进商洛市丹凤县武关镇梅庄村,一列列茶树整齐有序、郁郁葱葱,茶农们穿梭在茶园里,正忙着锄草松土、追施夏肥、修枝剪梢,精心管护每一株茶树。

“春茶采摘已经结束了,现在是茶园管护期,做好茶园的浇灌、除草等工作,为秋茶提质增效积蓄力量。”丹凤茗韵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吕梅说,公司计划把茶园打造成农旅一体化基地,实现一产带多产、农旅观光一体化,让乡村更美、村民更富。

近年来,梅庄村将茶产业作为“一村一品”主导产业来抓,新建茶园600亩,补种茶园400亩,茶园总面积达3600亩。在帮扶单位丹凤县农技中心的支持下,村里还建成了茶叶加工厂,延长茶产业链,盘活村集体经济,带动当地群众务工增收。

村民李香兰是采茶的“老把式”,平时在家门口干点零工,采茶让她又增加了一份收入。李香兰说:“我已经连续五年采茶叶了,一年采茶能挣2000多块钱。”

梅庄村驻村第一书记裴帅说,村子通过村企联营模式,村集体净收益达5万余元。如今,村子依托茶产业,为当地群众打开了新的“致富门”,下一步,将继续发挥帮扶单位农技优势,加大农业产业项目支持力度,带动村上茶产业健康发展,促进群众致富增收。

在丹凤县武关镇毛坪村,5500亩的高山岩茶郁郁葱葱。凭借这份得天独厚的资源,村里建成数字茶园,引入自动化加工流水线,让茶叶年产值飙升至2000万元,并成功获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每年春茶采摘季,不少游客穿梭于数字茶园,观摩自动化加工流程、参与制茶体验,沉浸式领略独特的茶文化。

“亲身参与采茶、炒茶,并品茶、观茶艺,这种体验非常好,也能让孩子在劳动实践中学习传统技艺,体会劳动的艰辛和乐趣。”来自西安的游客李扬说。

武关镇毛坪村党支部书记李发茂说,茶叶产业带动了村上剩余劳力就业务工,增加了群众收入。如今,村子正在建设茶博馆、茶香书吧、茶叶游客体验中心,力争将茶园观光、制茶工艺展示与武关镇历史、民俗文化相结合,促进茶旅融合发展。

近年来,武关镇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高山茶、食用菌等特色农业,以毛坪、梅庄为基地的茶叶种植面积达9000余亩,积极扶持茶企延伸产业链、拓展自主品牌,联农带农效益日益增强,推动“绿叶子”变身“金叶子”。

丹凤县武关镇党委书记杨丹军表示,下一步,将继续坚持生态助镇、产业兴镇方略,持续在招商引资、技术推广、品牌打造、产销对接上发力,不断深化农文旅三产融合新模式,释放乡村振兴新动能。

特色养殖养出致富好“钱景”

静谧的山谷、茂盛的植被、整齐的“宿舍”……5月27日,走进安康市镇坪县曾家镇宏伟村的陕西启源林麝养殖现代农业园区,一排排标准化养殖圈舍有序排列,一只只林麝正在“住所”内悠然地进食或安然静卧。

“目前有2000个圈舍、4个储草库,每只林麝住的都是单间。”陕西启源林麝养殖现代农业园区负责人王刚说,林麝胆小喜静,对生态环境要求极高,曾家镇地理位置优越、生态环境好、气候温和,拥有养殖林麝的天然优势,这里产出的麝香品质极佳,颇受市场青睐。

看着圈舍内一只只活蹦乱跳的林麝,王刚说,园区养殖的林麝市场前景很好,一对种麝市场价在6.5万元左右,且供不应求。

林麝以蕨草、桑叶以及芳香性灌木嫩叶为食,在人工养殖时也会添加胡萝卜、白菜、玉米粉等作为精细饲料。为带动周边群众增收致富,王刚带领公司积极与洪阳、青台、桃花等村组建产业联盟,打造千亩桑园种植基地,带动农户500户、户均增收4000元。

作为镇坪县中药产业首位特色养殖项目和安康市级重点项目,王刚在带领企业不断发展的同时,还推广带动其他经营主体和农户参与养殖,建立“公司+村集体经济+农户”发展模式,探索代养、寄养、共养等模式,带动养殖户500户、户均养殖5头,年户均增收15万元以上。目前,园区通过劳务用工、饲草收购、土地林地流转、村集体经济分红等措施,共计带动农户500余人次,人均增收4000元以上。

王刚说,园区坚持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提高农业养殖特色化、产业化、规模化水平为主线,坚持产业富村、产业强村的发展思路,引导农民就地就业创业,带动农户增收致富。

林麝养殖的成功,不仅给王刚扩大养殖规模增加了底气,也为曾家镇发展乡村振兴特色产业开辟了新路径。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林麝产业作为推动农业现代化的有力抓手,对于促进农民增收、推动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曾家镇政府有关负责人表示,将深入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持续做大做强林麝特色养殖产业,带动更多农户参与进来,让林麝产业真正成为曾家镇带农增收的富民产业。

“花田蜜语”里的三产融合富民路

在渭南市临渭区蔺店镇,曾因剧作闻名的李十三村,正在以戏曲为笔、生态为墨书写乡村振兴新画卷。

李十三村因清代戏剧大师李芳桂而闻名。李芳桂创作的《春秋配》《火焰驹》等“十大本”剧作,不仅是秦腔艺术的瑰宝,更被誉为中国戏曲的“活化石”。李十三村不仅是戏曲文化名村,也是省级“千万工程”示范村、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

然而,曾几何时,传统戏曲的光芒被岁月的尘埃遮蔽,村落发展一度陷入停滞。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李十三村又迎来转机。

“李芳桂是我们的文化根脉,戏曲就是乡村振兴的‘金钥匙’。”李十三村村委会副主任李新超说,村里先后建成李十三大戏楼、村史馆,筹建李芳桂纪念馆与碗碗腔传承中心。

李十三村土地肥沃、地势平坦,自古便是金玉良田,加上交口抽渭灌溉渠道,为当地农业发展创造了优厚的条件。

“依托灌溉、交通等优势,大力发展以油菜花、养殖业等为主的农业产业,可以为村民带来良好的经济收益。”李新超说,2022年,李十三村依托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村民以资金、土地入股,合作社控股成立渭南李十三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和蜂业有限公司,实现了从品牌宣传、发展电商、蜜蜂养殖、蜂蜜加工到生态观光、研学等多元化发展。

“我们的蜂蜜有很多品种,百花蜜味道醇香浓厚,槐花蜜清甜不腻。”渭南李十三蜂业有限公司负责人李军说,近年来,村上大力发展蜂蜜加工、文创产品开发等产业,目前全村有200亩蜜源植物基地,“李十三蜂蜜”已经通过有机认证,2025年蜂蜜销售额预计突破100万元,村民年终都可以获得分红。

除此之外,李十三村还依托千亩油菜田,让种植养殖产业与古法榨油坊形成闭环,通过菜籽榨油、油渣喂蜂生态循环的模式,实现经济效益翻倍。

“我们以‘花’为主体,栽植油菜、枣树、油葵等多种蜜源植物,同时推进传统榨油作坊的合作和筹建工作。”李新超说,区别于传统榨油作坊,李十三村的榨油作坊融合了体验式消费场景,游客可亲手体验磨面、榨油,带走一袋“李十三”牌全麦粉或纯正菜籽油,可多元化增加收入。

“戏曲+旅游”成为村民致富的关键。2024年,全村人均收入达2.3万元。今年4月11日至13日,渭南市临渭区组织的“李十三戏曲艺术季”活动在李十三村举办,共吸引游客8000多人,游客可参加尝蜜酒、学画脸谱及田野音乐会等活动。

蔺店镇镇长盛楠说,下一步,将以戏曲文化为内核,打造“春赏花海戏韵、夏品蜜酿荷香、秋摘田园硕果、冬享民俗年味儿”的四季旅游链。

投稿邮箱:news@gjnews.cn 备案号:陕ICP备13008241号-1 新闻热线:029-63903896
Copyright @ 2013 各界导报社 各界新闻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内容监督投诉电话:029-63903896,或发邮件gejielwd1970@163.com 本网法律顾问:陕西希格玛律师事务所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