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习记者 马尤翼 记者 赵婧
5月的陕北大地,迎来了芝麻蜜香瓜的成熟季。
在榆林市绥德县白家硷镇马家砭村,走进无土栽培试验棚里,一颗颗圆润饱满的香瓜悬挂其间,沁人心脾的瓜香扑面而来。白家硷镇香瓜种植大户崔探喜边忙着采摘边介绍说,眼前这棚芝麻蜜香瓜已全部包了出去,可卖3万元左右,比有土栽培增加了1倍收入。
“今年天气条件不理想,大风天多,种出的香瓜口感不好。但无土栽培的香瓜甜得很,每斤还能多卖5元,产量增加不说,市场还供不应求哩。”崔探喜连夸无土栽培的好处。
不用除草不用翻地,没有病虫害,天气制约少,这些都让崔探喜尝到了无土栽培技术的甜头。这项技术主要是以基质和营养液的形式滋养着设施蔬果的生命,通过精准调配的营养液,满足植物在不同生长阶段对各类营养元素的需求,为植物根系提供了稳定的附着环境和良好的透气性、保水性。
马家砭村党支部书记马斌武告诉记者,眼下白家硷镇把香瓜产业作为促进农民增收、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着力探索创新种植技术。去年以来,马家砭村开始试种富养基质肥无土栽培的芝麻蜜香瓜、黄瓜和西红柿,取得了初步成效。
“相比黄瓜、西红柿等传统蔬果,芝麻蜜香瓜作为当地特色产业,经济效益更高。”白家硷镇人大主席刘小发说,对于当地种植户,推广采用无土栽培技术,往往“事半功倍”。
刘小发介绍,芝麻蜜香瓜售价高,“金贵”得很,管理起来比黄瓜、西红柿都费事,尤其是土地的重茬问题最为致命,土壤连作导致病原菌积累、营养元素失衡、盐碱化等问题频发,香瓜生长不良、产量和品质逐年下降,而如今,这个“硬骨头”终于有望在无土栽培技术中被“啃”下。
为了让无土栽培技术在全镇推广开来,2024年初,白家硷镇政府邀请来自贵州的高级农艺师陈元兴前来进行无土栽培试种。2个多月后,无土栽培芝麻蜜香瓜成功上市,销售十分好,其口感和品质让当地瓜农都竖起了大拇指。
从被“围观”对象到被“请教”专家,让陈元兴更有信心在这片土地上继续试种其他经济作物,将成熟的无土栽培技术送到更多种植户的田间地头。
走进陈元兴的大棚,只见地上铺着一层黑布,先将基质肥与土壤隔离,然后是砖块垒砌成槽状结构,填充的是用菌菇渣、炉渣、秸秆等作物发酵而成的富养基质肥,植物的根系就扎在基质肥上,通过滴头将营养液均匀地滴到基质表面。
“营养液能精准送达根部,每一滴水都用在刀刃上。”陈元兴随手拨开塑料膜上的一层基质肥土壤,露出密集的白色根系,“你看长得多好,无土栽培的根系比有土栽培多1倍以上。”
陈元兴说,这里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对于无土栽培的作物生长十分有利。虽然陕北地区降水量较少,但无土栽培可以通过精准的灌溉系统控制水分供应,不受自然降水限制,且可以更好地节约用水。根据试验数据显示,无土栽培节水节肥超40%,人工成本降低40%,亩均增产20%以上,口感远超普通作物。
“今年预计再增加15棚,做好示范后在全镇推广,预计能推广400棚左右。”刘小发说,今年还处于试验性阶段,扩大试验后,将继续邀请农业专家开展技术培训,围绕基质配制、营养液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对种植户开展全方位指导,进一步做好示范推广,推动当地设施农业迈向更高水平,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科技动力。
无土栽培技术的探索和创新,让香瓜产业的“甜蜜事业”越做越大。在榆林这片旱区土地上,无土栽培技术正在“遍地开花”。
府谷县武家庄镇以大棚基地为依托,采用无土栽培技术成功培育出草莓、水果彩椒等特色农产品;神木市尔林兔农业示范园区作为陕西省首批省级现代农业园区之一,大力推广无土栽培、智能温室、物联网监测等先进技术,使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显著提升……
“无土栽培具有显著的推广价值,尤其契合榆林盐碱地广布、水资源短缺及现代农业转型的需求。”榆林市政协委员、榆林农业科学研究院玉米研究所所长杨晓军致力于破解旱区农业发展难题,他认为,无土栽培技术的节水、节地、高效的特性精准匹配旱区资源禀赋与发展需求,能为榆林盐碱化和缺水性农业发展提供可借鉴可复制的成功经验。
据了解,2024年榆林盐碱地面积约150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15%以上,其中定边、靖边等县区的重度盐碱地长期低产甚至撂荒。
杨晓军分析,盐碱地改良周期长,而无土栽培可在当年完成设施搭建并投产,快速形成生产力,直接规避土壤盐分危害,在传统种植“禁区”实现作物种植。榆林年日照时数超2800小时,居陕西首位,适合温室大棚内喜光作物(如草莓、番茄)的无土栽培,由于昼夜温差大,利于作物养分积累,其果蔬糖度高,利于提高售价,可快速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杨晓军建议,把无土栽培技术与榆林现有的盐碱地治理技术、节水技术等结合协同推进,利用无土栽培设施进行芝麻蜜香瓜等高附加值作物种植,发展无土栽培精品果蔬。由于无土栽培技术存在初期投入高、技术门槛等挑战,对新建无土栽培设施给予30%-50%的财政补贴,降低农户风险,还可结合无土栽培基地带动休闲农业、研学旅游等新业态。同时,可通过政策引导、技术创新和产业链协同,以“示范园区建设+本土化技术突破+小农户联动”为核心路径,分阶段、分区域稳步推进,使其成为榆林乡村振兴的新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