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习记者 韩璋 通讯员 张二明
记者 樊星
五月的白水,绿意如诗,生机盎然,恰似一幅徐徐铺展开的青绿山水画卷。作为白水县最鲜明的产业符号,苹果不仅是果农增收致富的“金果子”,更是驱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为进一步激活产业发展动能,破解瓶颈难题,5月14日,白水县政协牵头组织部分政协委员、果业领域专家,联合县农业农村局、果业发展中心等相关部门,深入基层一线开展专题调研,围绕苹果产业规模化发展议题“望闻问切”,力求开出“致富千金方”。
为扎实做好此次调研工作,调研前,委员们化身“产业侦察兵”,一头扎进资料的“汪洋大海”,掌握详实的第一手资料,勾勒产业发展脉络。田雷友委员说,过去10年,全国苹果种植规模持续扩张,2900万亩沃土孕育出近5000万吨丰硕果实,年产值突破2000亿元。陕西凭借优越的自然条件,稳居全国苹果产量榜首。舍燕委员补充道,但是,规模化种植占比不足两成,土地流转不畅、技术资金短缺等问题突出;果园机械化程度较低,过度依赖人力;品种同质化严重,难以在高端市场站稳脚跟。这些行业痛点,成为此次调研委员们重点关注的内容。
田间地头是最真实的调研课堂。调研组一行深入白水苹果核心产区,走访多家企业和种植基地。在新农田公司“三瑞”新品种示范基地,矮化密植的创新模式令人眼前一亮。王斌委员感慨道,“矮化密植种植模式颠覆了传统认知,虽然缩小了果树间距,但单位面积产量大幅提升。树体变矮后,果园管理也更加便捷。如果能广泛推广,白水苹果的竞争力必将显著增强。不过,目前新种苗价格偏高,小农户的尝试意愿较低,需要降低投入门槛。”
走进秋林苹果专业合作社,“抱团发展”模式成效显著。卜亚军委员表示,合作社将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实现了农资采购、技术管理和产品销售的统一,有效降低了成本、提升了议价能力。听说不少社员加入后收入翻倍。但合作社的管理机制还需完善,特别是在利益分配方面,还需持续优化。
在美好家园基地,智慧农业系统让果园管理步入智能化时代。张明珍委员兴奋地说:“这套系统太先进了,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土壤和环境数据,利用无人机进行植保作业,大大提高了管理效率。如果能让更多果园应用这些技术,就能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但目前智慧农业设备成本过高,希望政府能出台补贴政策,减轻果园负担。”
鑫盛果业的生产车间里,苹果深加工生产线忙碌运转,苹果汁、苹果醋等产品琳琅满目。“苹果深加工潜力巨大!但品牌宣传不足,很多人并不知道白水有这么多优质产品,品牌建设和市场推广迫在眉睫。”曹谢虎委员感叹道。
经过实地调研,委员们认为,白水苹果产业规模化发展已初见成效,如引种“三瑞”品种实现产量跃升、收购价翻倍,以及秋林合作社“抱团发展”的成功实践都充分证明了规模化的巨大潜力。但同时,产业发展仍面临诸多瓶颈,如新技术推广因前期投入过高难以普及;果园机械化水平不足导致生产成本攀升;苹果深加工虽前景广阔却受制于资金与设备短缺,像苹果膳食纤维片等优质产品无法实现规模化生产。这些问题亟需统筹解决,才能推动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聚焦问题短板,委员们进行了深入探讨,一系列极富针对性的意见建议逐渐成形,优化品种布局、强化技术支持、拓宽销售渠道、延伸加工链条,每一条建议都直指问题核心。
县政协副主席刘李军表示,白水苹果产业是镌刻在县域发展蓝图上的核心密码。规模化种植,不仅能提高土地价值、提升生产效率,更像一条金线,串联起农民增收、乡村振兴的璀璨图景。而苹果衍生品产业,恰似产业皇冠上的明珠——既能变废为宝消化残次果,又能延伸产业链条创造新价值,让小小的苹果迸发出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