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
2025年05月23日 星期五
第03版:理论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以“四个凝聚”工作实效书写履职新答卷

□ 上官拥军

人民政协因团结而生、依团结而存、靠团结而兴,是大团结大联合的象征,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重要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75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强调,“希望人民政协发扬优良传统,牢记政治责任,坚持党的领导、统一战线、协商民主有机结合,充分发挥专门协商机构作用,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广泛凝聚人心、凝聚共识、凝聚智慧、凝聚力量。”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的民盟、民进、教育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再次强调,人民政协要充分发挥专门协商机构作用,广泛凝聚人心、凝聚共识、凝聚智慧、凝聚力量。我们要牢记职责使命,增强做好“四个凝聚”工作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书写履职新答卷。

一是广泛凝聚人心,承担起团结引导各族各界听党话、跟党走的政治责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心向背、力量对比是决定党和人民事业成败的关键,是最大的政治。”团结要有圆心,固守圆心才能万众一心。坚持党对政协工作的全面领导是成立政协时的初心所在,是人民政协事业发展进步的根本保证。人民政协是政治组织,必须建立健全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组织体系和制度机制,严格落实以“第一议题”制度为引领的学习制度,教育引导委员珍视政治身份、锤炼政治品格、提高政治能力,加强斗争精神和斗争本领养成,筑牢捍卫“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的思想政治基础。健全委员联系群众工作机制,增强做好群众工作本领,深入基层一线,真切感知群众所思所盼所忧,在一些敏感点、风险点、关切点上勇于发声、善于发声,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和政策主张深入人心,增进各界群众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把更多的人团结在党的周围。

二是广泛凝聚共识,切实把各族各界的思想、意志和行动统一到党的决策部署上来。共识是发自内心的认同,是团结奋进的动力。充分发挥政协委员界别和专业优势,不断增强凝聚共识本领,健全深度协商互动、意见充分表达、广泛凝聚共识机制,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增强商以求同、协以成事的能力水平,更好地把党的决策部署转化为各族各界的思想共识和行动自觉。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最大的政治。人民政协必须增强胸怀大局、服务大局的高度自觉,以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目标鼓舞人、激励人、感召人,引导社会各界心怀“国之大者”,把握时代脉搏、洞察发展大势,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形成上下一心、团结一致的良好氛围,把思想共识、发展共识转化为躬身实干、埋头苦干的实际行动。

三是广泛凝聚智慧,服务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有效施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群众身处实践最前沿,对实践变化感知最敏感、感受最深切,也最聪慧,只要走到人民群众中去,很多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就能豁然开朗、找到答案。”协商民主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政治领域的重要体现。人民政协一头连着党委、政府,一头连着人民群众,为各族各界人士反映群众意愿诉求、有序参与公共事务管理搭建了重要协商议政平台,促进不同思想观点充分表达和深入交流,推动各方面的真知灼见和意见建议进入党政决策程序,体现了人民政协政治性和人民性的高度统一。加强反映社情民意、联系群众、服务人民机制建设,拓宽民主渠道,紧贴发展所需、改革所急、基层所迫、民心所向的突出问题广开言路、广集民智、广谋良策,加大研究力度,形成规律性认识,使党政各项政策举措更加接地气、顺民意、得民心,更好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四是广泛凝聚力量,不断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聚合力、添助力、增动力。力量生于团结,幸福源自奋斗。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人民是决定性力量。”中国式现代化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也是一项充满风险挑战的宏伟事业,需要全体人民共同参与、共同努力、共同奋斗。人民政协作为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集协商、监督、参与、合作于一体,通过深度协商互动,充分发挥统一战线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政治作用,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促进各党派团体和各族各界大团结大联合,形成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的强大合力,以主人翁精神满腔热忱地投入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伟大进程中,把宏伟目标转化为各族各界勠力同心向未来的生动实践。

(作者系西安市莲湖区政协党组书记、主席)

投稿邮箱:news@gjnews.cn 备案号:陕ICP备13008241号-1 新闻热线:029-63903896
Copyright @ 2013 各界导报社 各界新闻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内容监督投诉电话:029-63903896,或发邮件gejielwd1970@163.com 本网法律顾问:陕西希格玛律师事务所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