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连源
以前说起永兴坊并无多少人知晓,而说起小东门则家喻户晓。而今说起永兴坊,这里已被打造成陕西美食民俗风情体验地,汇聚了省内40余家非遗地方小吃,让“舌尖上的陕西”与市民更加亲近。
在唐朝,永兴坊是当时长安城108坊之一,也是太宗朝名相魏征的府邸所在。从唐长安城图可以看出,永兴坊在皇城景风门外,魏征每日上朝要走永兴坊西口,顺皇城东墙外北行,过延喜门左转,再过嘉福门、长乐门进入太极宫,才可以进入办公区域,想必也是够周折的。
据说某日唐太宗问宰相魏征说:“我作为一国之君,怎样才能明辨是非,不受蒙蔽呢?”魏征回答说:“作为国君,只听一面之词就会糊里糊涂,常常会作出错误的判断。只有广泛听取意见,采纳正确的主张,您才能不受欺骗,下边的情况您也就了解得一清二楚了。”成语“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就是从魏征劝太宗的话演变而来的。
时光荏苒,转瞬千年。当年的名相府邸,如今已是皇都美食聚集地,来自全省各个县市的非遗美食,带着浓郁的地方气息汇聚于此,牢牢抓住人们的味蕾,让人欲罢不能。在一个书香气息浓郁、茯茶之香袅袅的泾阳老茶馆,几杯老茶带来几许怀旧,于是又想到小东门的前世今生。
对于老西安来说,有一段不可忘记的历史。1926年4月,河南军阀刘镇华在吴佩孚、张作霖、阎锡山的支持下,率镇嵩军9万余人进攻陕西,企图消灭退守西北的国民军,开始对西安进行长达8个月的围攻。国民军将领杨虎城、李虎臣率全城军民坚守,后冯玉祥将军率军入陕,西安之围被解,时称“二虎守长安”。
这里有一个细节与小东门有关,即中山门开于1926年(南边门洞称东征门,北边称凯旋门)。据此地老人讲,为纪念中国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在冯玉祥将军倡议下,1926年1月开始修建中山门,由于时值隆冬,天气恶劣,工程时开时停,进展缓慢,直到听到军阀刘镇华将兵发长安的消息后才草草完工。由于来敌从东面而来,故将小东门两个城洞、四扇木门做得异常牢固。
到了1936年12月,蒋介石为督战“剿共”亲自来到西安,下榻临潼华清池。西安学生举行大规模游行要求国民政府一致抗日,当时游行队伍步行去临潼觐见蒋介石就出自小东门。学生们在灞桥被张学良拦下并作出承诺:“一个星期之内,我一定用事实来回答你们……”几日后,就爆发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1981年,为还原这段历史,著名导演成荫专程来西安拍摄大型历史史诗影片《西安事变》,而国军的第一道关卡就设在这里。笔者有幸观看了整整两天的拍摄,至今记忆犹新。当游行队伍喊着口号来到小东门(凯旋门)时,城门关闭,用铁丝网、麻包组成的防线瞬间合拢,一队荷枪实弹的士兵在城墙上从两侧向中间集中,枪口对着城下学生;下面一排士兵持枪与学生对峙,一排卧伏在麻包上,用机枪对着游行队伍……
电影描写的是1936年真实发生在西安的故事,但1938年黄河花园口决堤,到1942年河南难民西迁形成高潮,许多逃荒的河南人住到了小东门里两侧及永兴坊,这段历史在电视连续剧《叶落长安》中有细致描述。到了1959年,由于发生全国性粮食短缺,全国人民在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中都处于吃不饱的状态。此时,小东门和永兴坊东侧顺城巷一带也被称作“鬼市”,是西安著名的旧货交易、古玩市场。
光阴似箭,往事历历在目,但已物是人非。2004年顺城巷改造工程启动,一片承载了千年历史、后又被低洼棚户覆盖的棚户区,随着城市建设的步伐被永久拆除,永兴坊这个在人们记忆中消失了很久很久的名词逐渐在人们耳畔响起。随后,一组精细打造的明清仿古“坊、肆”建筑群映入世人眼帘,它带着老西安的气质和特有的文化气息让每个来此的游客都赞赏有加、恋恋不舍。在一个个的茶余饭后,笔者常常徜徉其间,抚摸着这里的一砖一瓦,尽可能地打开思绪穿越到1300年前,徜徉在历史长河中……
2014年12月30日,经过精心策划,以“西有回民街、东有永兴坊”的集美食、旅游、休闲、购物、文化、体验于一体的永兴坊关中民俗商业街区正式开业,在引起老西安感慨与回忆的同时,一批批带着游兴而来的游客来到这里,品尝着关中美食,寻找着儿时味道,倾听着关于这里的那些老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