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
2025年05月06日 星期二
第01版:要闻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走实陕西城乡协同发展共进之路

□ 记者 张涵博

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必须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全面提高城乡规划、建设、治理融合水平,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

展望陕西“十五五”,如何进一步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更好促进农村资产“活起来”、农民腰包“鼓起来”、城乡人才“动起来”、三秦大地“美起来”,就此本报特邀省政协委员和行业专家积极建言、共谋发展。

【本期嘉宾】

王文礼 省政协委员、陕西江豪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李 敬 陕西远景区域经济规划研究院院长

陈晓莉 西安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持续壮大农村特色产业

“十四五”以来,陕西借鉴浙江“千万工程”成功经验,持续壮大特色产业和集体经济,全力助推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好愿景落地。以延安市宜川县为例,2024年,当地累计实施苹果“双万”工程面积超过全县果园总面积的五分之一,带动全县苹果产量、产值、全产业链产值分别增长9.8%、2.4%、6.55%,并培育出13家市级示范家庭农场、合作社和龙头企业。

“我省特色产业呈现多点开花态势,‘3+X’工程成效显著,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模持续扩大。”省政协委员、陕西江豪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文礼从苹果、猕猴桃、陕南茶叶、食用菌等细数全省农业特色产业。

王文礼在调研中发现,当前,乡村特色产业仍面临结构单一、农业产业附加值“低端”等问题。他建议,结合各地资源禀赋优化产业布局。比如陕南地区可依托生态优势,打造生态农产品品牌,发展林下经济和民宿旅游;关中平原应聚焦粮食、果蔬深加工,提升产品附加值;陕北地区则可利用能源资源,探索新能源与农业协同发展路径,构建多元产业格局。依托陕西农产品加工技术研究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科研院校,开展农产品加工及高值化应用关键技术研发。

近年来,我省加快构建以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积极推进适度规模经营,有效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2023年,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基本实现行政村、主导产业和产业农户全覆盖,托管服务面积5745.9万亩次,惠及农户258.2万户,实现营收43.8亿元,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王文礼对此建议,进一步完善经营机制,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健全财务公开、民主监督机制,定期向村民公示账目,重大决策经村民代表大会表决;引入职业经理人制度,提升集体经济运营专业化水平,保障集体资产保值增值,让农民共享发展成果。

推进县域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

近年来,全省各地以县城、示范镇为重点,持续推动城乡基础设施提档升级,积极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协同推进教育、医疗等向农村延伸、社会事业向农村覆盖。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总体水平与城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陕西远景区域经济规划研究院院长李敬建议,强化城乡基础设施连接,完善乡村道路及入组、入户道路,提高农村公路网络通达性,畅通农村物流配送网络,促进农产品进城和工业品下乡。加快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因地制宜采取集中供水、分散供水和城镇供水管网向农村延伸的方式解决农村人口饮用水安全问题。大力实施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提高农村供电能力和可靠性。加快推进农村综合防灾设施建设,提高农村的安全保障水平。

针对持续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李敬建议,推动公共就业服务网络向镇街以下延伸,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城乡社会保障制度衔接,优化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合理布局中小学和幼儿园。深化县(区)、镇办、村(社区)三级综合应急平台体系建设,完善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推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设置中医馆、配置中医医师。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未成年人、留守妇女、留守老人和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建设,完善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激发县域经济发展活力

县域活则城乡活,县域强则城乡兴。

“当前,我省县城对人口和产业的吸引力还不够,农村转移人口落户县城的意愿不强。”西安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陈晓莉认为,应统筹强化县城人口聚集和县域产业支撑功能。

陈晓莉建议,加快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比如,积极推行由常住地登记户口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完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激励政策,健全进城落户农民农村权益维护政策,进一步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质量,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在县域能够“住下来、富起来、融进来”。

“县城不仅是城乡经济循环的交汇点,更是促进城乡要素跨界配置的天然枢纽。”陈晓莉建议,进一步优化县乡村空间功能布局,建立健全分类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持和引导机制,培育壮大特色支柱产业,打造高水平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加强中心镇建设,选择发展基础较好、产业支撑较强、区位条件较佳的乡镇重点发展,推进公共服务机构和公共基础设施向中心镇集聚,新建、改扩建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建设中心卫生院,建成一批满足农业人口进城落户需要的保障性住房,提升镇区人口承载能力。

陈晓莉还建议,应坚持县域城乡一体设计、多规合一、功能互补,通过对接大中城市资源,形成“县城-乡镇-村”功能衔接互补、梯次发展格局,使城市资源能够顺利进入乡村,吸引城市人口前往乡村消费。

投稿邮箱:news@gjnews.cn 备案号:陕ICP备13008241号-1 新闻热线:029-63903896
Copyright @ 2013 各界导报社 各界新闻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内容监督投诉电话:029-63903896,或发邮件gejielwd1970@163.com 本网法律顾问:陕西希格玛律师事务所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