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实习记者 秦瑶 首席记者 李荣)4月9日,记者从省生态环境厅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截至目前,陕西已基本建立了一套全域覆盖、跨部门协同、多要素综合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全省划定了优先保护、重点管控、一般管控三类单元共1576个,涵盖大气、水、生态、土壤等环境要素,把管控要求落实到具体的控制单元,实现“一单元一清单”,直接服务于生态环境管理。
省生态环境厅环境影响评价处处长冀武介绍,自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成果发布实施以来,各地以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为抓手,聚焦优化空间布局、促进绿色低碳发展、助推传统产业转型、提升环境管理效能等应用方向,强化源头预防,服务重大规划和项目决策,有力助推了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在以产业园区为重点突破、优化营商环境方面,形成全省产业园区分区重点管控“一张图”,发挥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在园区产城融合、产业聚集、园区开发等方面优布局、调结构的作用,引导重点产业合理布局,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自2020年以来,省生态环境厅对19个项目出具不予批准的决定;组织开展“标准地”区域环评,形成“标准地”生态环境准入清单,针对准入清单中鼓励类的建设项目实行环评告知承诺制。
在发挥规划环评优布局作用、强化源头预防方面,充分衔接水利部门开展的河湖岸线保护和利用规划,划定陕西省黄河干流和主要支流、湖泊岸线资源管控分区,以优化开发利用为导向,结合岸线用途、存在的环境问题等实际情况,制定分区管控要求,严格落实环境准入要求。同时,在秦岭水资源保护利用专项规划环评审查中,将规划与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符合性作为审查重点,提出工程选址避让环境敏感区、优化秦岭区域水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总体布局等建议,有力地支持了规划编制。
在信息平台开发建设、支撑成果共享共用方面,截至目前,陕西省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成果应用系统平台点击量达35.9万余次,为各类规划、建设项目分别提供2300余次和17900余次对照分析服务。
在提升“减污降碳”效能、推动煤基产业绿色转型发展方面,将“减污降碳”试点成果纳入榆林市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识别了榆林市减污降碳重点单元和重点行业,并在准入清单中强化了减污降碳要求,因地制宜严把“两高”(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环境准入,支撑煤基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据介绍,今年3月,省生态环境厅印发了《服务保障重点项目环评审批工作举措》,在严守生态环境底线的基础上,不断强化重点项目环评服务保障,提出了专班运作、建立台账、精准服务、系统政策集成、严格环境准入、提升审批效能等十三条工作举措,为全省各级环评审批部门开展市级以上重点项目环评审批提供指引,并为下一步全省重点项目审批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