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
2025年04月01日 星期二
第04版:专题 上一版   

大爱无疆筑梦七载 慈善之光闪耀三秦

——陕西省慈善联合会成立七周年发展纪实

陕西省慈善联合会党支部开展“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日活动


陕西省慈善联合会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暨成立大会


陕西省慈善联合会承办2019慈善行业组织经验交流会


陕西省慈善联合会向西安交大一附院捐赠价值118万元的医疗设备


陕西省慈善联合会举行慰问防疫人员捐赠仪式


陕西省慈善联合会举行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99周年公益直播晚会


陕西省慈善联合会举办“辉煌七十年 爱心献重阳”大型慈善活动,以实际行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


2017年,陕西省慈善联合会(以下简称“陕慈联”)怀着爱与希望扬帆起航。七载春秋,在省民政厅的领导支持和中国慈善联合会的有力指导下,陕慈联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公益慈善事业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弘扬慈善文化,坚持依法兴善,宛如一艘扬起希望之帆的巨轮,一路乘风破浪,在三秦大地激起朵朵温暖人心的慈善浪花,为建设慈善强省全力以赴,踏出一条发展壮大的奋进之路。

在坚持党建引领慈善发展、服务中心工作、推进依法兴善、加强标准化建设、培育壮大行业组织、应对突发事件救援需求、帮扶困难群体等方面,陕慈联始终积极履行行业职能,取得了显著成效,赢得社会广泛好评,先后被中国慈善联合会授予“改革开放四十年突出贡献奖”和“脱贫攻坚特殊贡献奖”,被省民政厅和厅社会组织党委分别授予“5A级社会组织”和“四星级党组织”。

红色引擎铸魂基 慈善之光照大地

在陕慈联党委策划的“党性在慈善岗位上闪光”活动中,党员们神情庄重地重温入党誓词,誓言在空气中久久回荡。他们深情讲述了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如同一束束温暖的光,照亮了在场每一个人的心灵……这只是众多党建学习阵地的一个缩影。

七年来,党建引领宛如陕慈联的“定海神针”,成为慈善事业蓬勃发展的“根”与“魂”。陕慈联党委自成立以来,不断创新组织机制,强化党员教育,助推党员队伍茁壮成长,从最初的50人发展到如今的105人,在探索“党建+慈善”融合发展模式中,催生了党建与慈善工作相互促进、同频共振的良好局面。

为充分发挥对慈善行业党建工作的引领作用,省民政厅社会组织党委将先后成立的省级慈善公益类社会组织联合党委、社会组织党校以及党务工作办公室设在陕慈联,创立了行业党建“三位一体”的新模式。陕慈联党委书记、会长担任专职副书记、常务副校长,主持党的日常工作。党委班子通过“三重一大”决策机制,每年组织联合党委所属党组织书记进行述职评议,为省级慈善行业党建工作提供了有效指导。

在加强组织建设的同时,陕慈联党委把强化理论武装作为重要任务来抓。通过“线上+线下”双轨并行的教育模式,累计开展大型党性教育活动20余场,组织党员、积极分子赴马栏、照金等7地开展沉浸式学习,瞻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丰功伟绩,深刻领悟党的光辉历程。

陕慈联党委与联合党委携手举办的“学习二十大 启航新慈善”学习教育活动,100多位党员亮相荧屏,原汁原味诵读报告,满怀真情分享体会,浏览量达20万人次,掀起了学习热潮。

为打造立体化教育平台,陕慈联感召爱心企业捐赠100余万元,建立了包括红色纪念馆、党建基地、党史走廊、陕西籍烈士纪念墙在内的大型红色教育广场,在西安市红缨社区等地创建了4个党建示范基地,免费向省内外慈善组织及社会各界开放。已有众多省内外慈善组织、协会商会、企事业单位、学校在此开展活动,参与人数达20多万人次。活动阵地建设的加强,不仅为党员教育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也为慈善行业开展党建活动筑牢了根基,推动红色教育与慈善工作的深度融合,赢得中国慈善联合会领导和全国劝募员会议代表的高度赞誉。

在疫情防控、抗洪救灾等关键时刻,党员先锋更是冲锋在前,带头捐款近百万元,涌现出3名模范共产党员和优秀党务工作者,3名入党积极分子光荣加入了党组织,彰显了陕慈联党委对党员教育的新成效。

服务大局勇担当 桥梁作用谱华章

回首过往,陕慈联始终以“服务党委政府、凝聚行业力量、畅通社会资源”为己任,宛如一座连接政府与社会的“慈善桥梁”,在政策建言、应急响应、社会治理等领域书写着新时代的慈善篇章。

由130多人组成的陕慈联专家智库委员会,不仅完成两部地方性法规的编纂,更以七年磨一剑的精神,编纂了6本130多万字的《陕西省慈善事业发展报告(蓝皮书)》。这些凝聚心血的“慈善白皮书”,如同多棱镜般折射出陕西慈善发展的成就、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了依据。

在理论研究基础上,陕慈联践行“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的理念,深入开展专题调研。从社区治理到养老服务,从县域经济到慈善协同,足迹遍布三秦大地每一个角落。在偏远乡村,他们与村民促膝长谈,了解困难群众的生活需求;在社区,组织开展座谈会,倾听居民心声。最终形成了《全省慈善公益类社会组织摸底调查》《陕西省创建示范社区(村)调研报告》《陕西省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神木市县域经济与慈善协同共进的调研报告》等8份调研报告以及多篇慈善信息……这些带着泥土芬芳的调研报告,为政府绘制民生蓝图提供了鲜活的“数据密码”。

在积极建言献策的同时,陕慈联将政策转化为民生温度,通过承接政府购买服务项目,为困难群众架起“爱心直通车”。在承办省民政厅开展的全省慈善示范社区(村)三年创建活动中,陕慈联组织专家学者深入300多个村(社)实地考察、对标打分,评选出170个慈善示范村(社)),给予补贴性奖励1100万元。

陕慈联秉持“大慈善”理念,广纳社会资源,通过组建15个专业委员会和2个办事处,凝聚了百万志愿者、百余名专家学者及社会名人参与慈善活动的强大合力,形成“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的慈善网络;与中国慈善联合会联合举办中国慈善年会、中国善城大会,独立承办全国慈善行业发展研讨会、经验交流会、劝募员工作推进会等活动,让陕西慈善声音从黄土地飞向全中国。

在拓展对外合作方面,陕慈联与北京、浙江、江苏等在陕商会、爱心企业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其中,在接受江苏、浙江爱心企业价值2000余万元款物捐赠的同时,也将苏陕协作的“发展协奏曲”延伸到慈善领域,奏响了新时代的“山海情”。

作为慈善行业的引领者,陕慈联在标准化建设的道路上从未停歇,始终以“依法兴善”为指针,在标准化建设的道路上深耕细作,为我省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铺就了一条有法可依、有标可循的坦途。

陕慈联受省民政厅委托,组织专家学者先后完成了《陕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办法(草案)》的起草和《陕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办法(修订草案)》的修订起草工作。这两部地方性法规分别于2019年、2024年颁布施行,开创了省级慈善组织参与立法先河,广东、辽宁等省份慕名前来取经,形成了“陕西经验全国共享”的示范效应。

‌2018年8月,陕慈联编制《陕西省慈善行业标准》一书时,专家们字斟句酌,对每项条款逐一进行深入讨论。该书发布试行后,为慈善行业的规范化发展提供了重要标准。

2019年,陕慈联乘势而上,成立了陕西省公益慈善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以下简称“标委会”)。这个汇聚行业精英的“标准引擎”,在全国率先搭建起覆盖慈善全领域的标准体系框架,为陕西慈善事业装上“规范发展的助推器”。标委会的成立加速了标准成果的转化,2020年6月,陕慈联起草发布的《慈善社区创建评价方法》,凭借其科学性和实用性,被中国慈善联合会评为首批团体标准,在全国慈善行业推广,同时也被应用于省民政厅在全省开展的三年创建慈善示范社区(村)达标活动中,发挥“标尺”作用,让标准化建设从文本走向实践。

2021年,陕慈联与标委会共同起草了《陕西省慈善事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省民政厅高度重视,联合印发全省执行,使其上升为我省慈善事业标准化体系建设的指导性文件。七年间,陕慈联共起草、立项、发布地方标准和团体标准25项,涵盖慈善组织建设、项目管理、信息公开等领域,为慈善事业规范发展提供了全方位的标准支撑。

为加强行业职业道德建设,陕慈联制定了《慈善守则》,经理事会通过后,在全省慈善行业发布。同时,陕慈联开展了为期半年的“强化标准建设,推进慈善发展”短视频宣传活动,组织专家学者、形象推广大使30人参与宣讲,全网浏览量达20多万人次。

七年磨一剑,标准化建设的加强,有力推动了我省慈善事业规范有序发展,让陕西慈善标准化建设在全国同行中名列前茅,受到新华社、人民网等媒体的专访报道,这张“陕西名片”正闪耀在新时代的慈善星空。

慈善捐赠献大爱 为民纾困暖人间

“谢谢叔叔阿姨,礼物我很喜欢。”

“感谢大家陪我过生日,你们就是我的家人……”

一声声饱含深情的感恩话语,宛如春日暖阳,温暖人心,也彰显出陕慈联为民纾困的不懈追求。七年来,陕慈联充分发挥行业组织优势,凝聚社会爱心力量,持续实施“乡村振兴 健康先行”“爱满夕阳伴老同行”“温暖困境儿童的冬天”“关爱困难英烈属”等帮扶项目300余个,开展活动4500场次,组织协调募集款物价值近6亿元,惠及群众超千万人次,用实际行动践行“慈善为民”的初心。

在乡村振兴的主战场,陕慈联积极打造“乡村振兴 健康先行”医疗器械捐赠项目。针对偏远乡村医院医疗设备陈旧落后、无法满足村民的就医需求等问题,陕慈联主动为80多个县基层医疗机构捐赠价值2亿元的医疗设备,让先进诊疗技术走进田间地头;与“一带一路”创新创业教育促进会等单位,联合发起的“天工双创青年国际公益行动”项目,为海内外1万名青年创业者提供免费的创新创业方法培训,为他们插上梦想的翅膀。在义诊现场,陕慈联组织医疗专家、志愿者进社区、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耐心为群众检查身体、解答问题,赢得群众的广泛好评。

面对突发事件救援需求,陕慈联化身“城市守护者”。在疫情防控期间,迅速行动,组织170多名志愿者、100多台车辆冲在一线,开展应急捐赠活动2200场次,配送生活物资价值6000多万元。陕慈联医药救助、医养结合等专业委员会也纷纷行动起来,为200多位老人提供上门送药送氧服务,为100多位空巢老人提供就医陪诊、救护车转诊服务。

2019年,公募资格的获得,进一步提升了陕慈联支持基层慈善组织发展的能力。作为全省慈善行业组织,陕慈联通过募捐分离的方式,将慈善款物交给没有公募资格、符合认领条件的慈善组织实施,让无公募资格的慈善组织获得成长机会,实现“输血”与“造血”的双轮驱动。

慈联三秦聚合力 善系中华新格局

“伸出你的手,拉一拉弱势朋友;送上你的肩,托一托困难的伙伴……”陕慈联会歌《走进慈善》唱出了慈善人的心声,也映照出陕慈联在慈善事业中的坚定步伐和无私奉献。

为培育全民慈善意识,陕慈联以“文化润心”为抓手,构建起“五位一体”的慈善文化传播体系。通过打造特色品牌、创新传播方式、搭建互动平台,让慈善文化如春风化雨般浸润三秦大地。通过制作会歌、主办《慈联三秦》杂志,与人民网、陕西广电融媒体集团等30多家媒体合作,全方位宣传党和国家有关慈善的政策法规,讲述慈善故事,弘扬慈善文化,让慈善理念从文件走向文化,从口号变为行动。

在“中华慈善日”“陕西慈善周”等重要节点,陕慈联精心打造“慈善文化盛宴”。每年9月,座谈会、慈善年会、文艺演出等活动轮番上演,形成“天天有活动、处处见慈善”的浓厚氛围。在配合省民政厅开展的“中华慈善日”和“陕西慈善周”省级示范主题大型宣传活动中,陕慈联从活动策划到文艺演出选送、宣传片制作、展板展示及《慈善法百题问答》的印发,各个环节都精心筹备,为活动的成功举办增色添彩。活动现场,爱心企业纷纷响应,意向捐赠款物达9000多万元,彰显出“文化搭台、捐赠唱戏”的乘数效应。

陕慈联开展的大型国学文化公益讲座覆盖全国15个省区,线上线下受众800多万人次。其中,“中华国学民间公益讲座”被列入中央财政关爱弱势群体文化扶贫项目;“传播中医文化 助力健康陕西”视频讲座更是成果丰硕,录制健康科普视频5000余条,30多位中医专家倾情讲授,受众遍布全国各地,浏览量达3亿人次,为传播传统文化、助力健康生活发挥了积极作用。

数字时代,陕慈联抢占舆论高地。“慈善人说慈善法”视频宣传活动吸引了近200名专家学者化身“普法网红”参与说法,创意新颖、受众广泛,浏览量达30多万人次。先后举办的4场大型慈善文艺演出更是精彩纷呈,爱心艺术家冯健雪等人登台献艺。舞台上,艺术家们用美妙的歌声和精湛的表演,传递着爱与温暖,吸引3000多万人次收看,让慈善文化以更加生动有趣的形式走进大众视野。

人才赋能强队伍 大爱无疆谱新篇

人才是慈善事业发展的“第一资源”。陕慈联始终坚持“引才、育才、用才”三位一体的人才发展机制,全力打造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的慈善人才队伍。

在人才引进方面,陕慈联积极吸引高学历人才加入,为团队注入新鲜血液。在人才培养上,采用“以老带小、以旧带新”的方式,充分发挥经验丰富的老员工的传帮带作用,同时坚持每周组织业务学习,积极送员工培训,不断提升员工素质。目前,陕慈联31名驻会人员均达到本科以上学历,其中,教授、研究员、研究生、留学生占总人数的61%。人才的充实,让陕慈联形成了一个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老中青三结合领导班子和工作团队,为慈善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

陕慈联不仅注重自身人才建设,更承担起行业人才培养重任,积极配合省民政厅,先后组织培训全省民政系统相关负责人和慈善骨干1200多人次,有效提升各级慈善组织和从业人员的理论水平与行善能力。

七年砥砺,陕慈联以党建为舵、法治为纲、人才为桨,在三秦大地绘制了一幅“红色引领、法治护航、文化浸润、善举惠民”的壮美慈善画卷。从组织建设到项目实施,从行业赋能到文化传播,六大领域的创新实践如同彩色丝线,在陕西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中,编织出新的时代华章。

路漫漫其修远兮。陕慈联将继续以初心为灯、以使命为帆,锚定“共同富裕”目标,携手社会各界,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奋力书写更具温度、更有力度、更富时代特色的慈善篇章。

投稿邮箱:news@gjnews.cn 备案号:陕ICP备13008241号-1 新闻热线:029-63903896
Copyright @ 2013 各界导报社 各界新闻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内容监督投诉电话:029-63903896,或发邮件gejielwd1970@163.com 本网法律顾问:陕西希格玛律师事务所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