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
2025年03月27日 星期四
第02版:协商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集众智 谋良策 聚共识

——西安市政协十五届四次会议界别联组讨论扫描

□ 记者 满淑涵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一年。

具体怎么干?西安市发展目标明确: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5%左右,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6%和7%,居民消费价格涨幅2%左右……高质量发展动能加速澎湃。从春天出发,向未来奋斗,以“深化六个改革”推动难题有效破解、构筑新的发展优势,西安正不断把改革成效体现到高质量发展成色上。

3月26日上午,参加西安市政协十五届四次会议的委员们分为5个联组进行专题讨论,围绕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促进消费增量提质、推动文商旅体深度融合发展、持续推进大气污染防治、提升西安特大城市治理能力和水平等主题集众智、谋良策、聚共识。

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当前产业竞争最关键的“胜负手”。近年来,西安市加快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已基本构建了“六大支柱产业+五大新兴产业+六大生产性服务业”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产业发展成绩喜人。

如何根据实情、发挥优势、扬长补短、实现跃升?杨小龙委员代表致公党西安市委会发言建议,要着眼国家战略需求和国际竞争前沿,努力突破一批“卡脖子”难题、锻造一批“撒手锏”技术,围绕龙头企业构建集群模式,精准对接上下游、产供销需求,构建市场多元、协作配套的供应链体系。此外,要形成对前沿技术和选定产业方向的跟踪研判机制,及时掌握技术成熟情况、产业发展阶段、先导企业数量、营业收入规模等重要信息,加快新技术、新产品和新模式的研发创新,推动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未来产业项目落地生根。

一切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赢得人才就是赢得未来。张刚委员建议,要进一步完善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和评价体系,持续完善分阶段分谱系的人才资助体系,提高重大科技任务青年人才参与比例。政府相关部门应对科创飞地建设进行统筹规划,避免非良性竞争内耗,从而实现产业升级和人才导入双赢的飞地实效。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部署了8方面30项重点任务,包括需求、供给、外部环境、政策支持等方向。

“推动消费提质升级还需聚焦增收减负,增强消费能力。”周振强委员代表碑林区政协发言建议,要扩大就业,稳定居民收入,依托高新区、经开区等重点产业园区,吸引更多优质企业落户,创造高质量就业岗位。强化对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的就业帮扶,提升就业能力。优化住房、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供给,降低居民刚性支出压力,提升可支配收入。

如今,“穿着汉服逛西安”成为西安旅游新时尚。解锁文旅消费“留量”密码,闫清阁委员代表九三学社西安市委会发言建议,应深化“文旅+百业”“百业+文旅”理念,积极举办各类文旅线下活动,申办非常规类特色体育赛事,开发各种能结合区域内旅游景区景点、特色餐饮小吃的体育旅游项目、研学旅游项目、自驾游项目、深度沉浸式文化感受项目,打造不同的游客主动消费和多次消费场景,增强消费吸引力。

说起文旅融合,王小玲委员代表民进西安市委会发言的切入点是从多个维度拓展秦腔市场化之路,用秦腔艺术聚人气。她建议,把秦腔文化与乡村振兴、文旅产业发展相结合,进一步挖掘推广秦腔在助力永兴坊、袁家村、茯茶镇等特色景区发展中的做法经验,利用秦腔艺术中蕴含的乡土情结和独特地域文化风范,凝聚文化认同,讲好中国故事,不断提升西安文旅内涵。

随着新的文艺组织和新的文艺群体大量涌现,“文艺两新”已成为文艺创作生产的重要有生力量。刘新锋委员代表市文联发言建议,应搭建多元的创作展示交流平台,线下积极打造文艺街区、“文艺两新”集聚区等文艺实体;线上整合各类文艺资源,构建便捷且互动性强的综合性在线展览平台。同时,主动为“文艺两新”与文化企业、投资机构搭建沟通桥梁,使“文艺两新”的创意亮点能够及时转化为文化产品和服务,实现文化资源与市场资本的有效对接。

今年,西安将以更大力度建设美丽宜居城市,加快建设“无废城市”被列入任务清单。

“‘节能减排’不仅是当今社会的流行语,更是关系到人类未来的战略选择。”孙晴委员建议,应让“无废景点”成为“无废城市”的重要细胞单元,实施“十百千万无废细胞”工程,打造特色亮点,凝练典型模式,促进“无废”理念深入人心。同时,尝试建立智能化资源回收平台,结合碳足迹管理和碳积分奖励,通过数字化智能设备和居民个人碳账户,形成智慧化便民回收模式,进一步促进废物资源化利用和碳减排工作。

村靓民富也需亮出“绿色答卷”。朱荣强委员建议,发展周边乡村一揽子绿色经济产业,开发高附加值绿色衍生产品,延长产业链,提高生态农业效益。探索政府和企业共同补贴的模式,建立秸秆枯枝“区有处置单位、镇有收储组织、村有收储网点”的收储运体系,使其用于垃圾焚烧转化为清洁能源,或制作为菌类培养基原料,提高生物质能源利用率。

社区是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连着千家万户,关系万家灯火。李睿委员建议,完善“街道—社区—小区”治理服务体系,加强各层级之间的协同配合,提升老旧小区嵌入式服务水平。此外,还可通过市场择优、委托经营等方式,引入专业组织进驻社区提供普惠性优质服务。建立社区(小区)规划师资源库,鼓励居民和社会力量参与项目设计、功能布局,在社区治理中充分听取居民意见,优先服务保障“一老一小”等特殊群体,深入挖掘社区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特色资源,着力打造“一网格一特色、一小区一文化”特色品牌,进一步增强群众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投稿邮箱:news@gjnews.cn 备案号:陕ICP备13008241号-1 新闻热线:029-63903896
Copyright @ 2013 各界导报社 各界新闻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内容监督投诉电话:029-63903896,或发邮件gejielwd1970@163.com 本网法律顾问:陕西希格玛律师事务所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