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冯倩楠 谢昊天 康斌
发展产业有收入、入股合作社有分红、政策兜底有保障……农民群众的口袋越来越鼓、干劲越来越足,汉中市乡村振兴的美好蓝图正在一步步变为现实。
如何进一步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在汉中市政协六届四次会议期间,姜山、李小玉、程菲委员积极建言献策,助力乡村振兴稳步前行。
长期推广和扩大无土栽培技术,姜山委员分享了自己参与农业发展的经验,“首先是抗风险能力,在遇到自然灾害或其他突发情况时,农业保险能及时为农户提供资金支持和物资援助,帮助他们渡过难关,保障农业生产的稳定进行。”他建议,引导和鼓励农业种植户积极使用农业保险。
“农业企业和农业大户也一样,要利用农业保险防止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姜山同时建议,建立全市农业企业联盟,通过整合资源、共享信息、协同发展,提高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加强校企联动,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理念,整体提升全市农业企业竞争力。
姜山认为,农业发展离不开农业从业者认知的不断进步,“农业大户及企业是农业发展的腰部力量,其相关从业者也是如此,要继续加大对农业从业人群的培训力度,尤其是通过增加田间学校,为汉中市广大从业者提供学习和交流的平台,同时鼓励青年人才、退役军人、毕业生等群体进入农业行业,依靠他们的创造力和认知,为农业产业带来新活力。”
李小玉委员关注农产品质量的提升问题。“没有安全这个‘1’,产业发展再多,都有可能是浪费资源,结果等于‘0’。”李小玉在调研中发现,汉中市目前绿色农业生产技术普及率、群众知晓率和应用程度还有差距;耕地污染、农兽药污染残留合格率虽然都在90%以上,但是风险依然存在。
“生产的标准化是农产品安全的前提。”李小玉建议,加快绿色防控技术的标准化,针对粮油、蔬菜、茶叶、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尽快研究、出台、推广一批让农民易学易懂的绿色防控技术和适合汉中农作物生长的绿色肥料,以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为支撑,发展种养结合的立体循环农业。
农业要发展,源头在土壤。李小玉认为,要大力推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和有机肥料技术,推进土壤健康诊断技术创新,集成耕地质量参数连续智能获取技术,利用光谱校准和智能测定技术分析掌握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从而制定针对性的改良措施。
李小玉提出,应加强推广采摘、除草、播种机械或机器人的使用及研发,减少人工劳动强度、减少化学除草剂的使用,提高采摘效率,进行精准播种。同时,尽快升级智能温室的环境控制系统,实现温度、湿度、光照、二氧化碳浓度等参数的自动控制,实现作物全生命周期的精细化管理。
作为一名从事水稻种植、加工及销售的民营企业家,程菲委员把目光放在了汉中大米的发展上。“汉中大米以其晶莹剔透、口感软糯的优良品质,在西北、西南地区占据较大市场份额,深受消费者喜爱。”程菲说,近年来,汉中大米面临产量保障、品牌保护、地理标志商标作用尚未充分发挥等问题。
程菲建议,通过多方协作,推动汉中大米产业长远发展。“农业企业应与农民共享发展成果,积极开展订单农业,免费向农民提供种子、技术指导,帮助农民科学种田,提高产量和质量,从而保障农特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针对品牌打造,程菲认为要充分利用“汉中大米”地理标志商标,挖掘其文化内涵,讲好汉中大米故事,完善地理标志商标的管理和保护机制,明确监管部门责任,加强对跨区域侵权行为的打击,维护品牌形象。
“相比其他行业,农业产业发展见效慢、风险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程菲呼吁政府设立专项农业发展基金,鼓励高校和科研机构与企业合作,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通过新媒体、电商平台、直播带货等渠道和在大中城市开设品牌专柜或专店形式,与汉中绿茶、柑橘等地方特产联合推广,形成区域品牌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