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习记者 白小芳 记者 贺鹏飞
基层联络站(室),不仅是政协工作向基层延伸的关键平台,还是破解“两个薄弱”问题的有力举措,更是密切联系群众、倾听民声民意、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渠道。截至目前,延川县政协已成功建成29个基层站(室)。其中,镇(街)联络站9个,村(社区)联络分站(室)4个,单位(部门)协商议事室8个,行业(界别)委员工作室8个。
近年来,延川县政协积极探索基层联络站联系服务界别群众的新路径,依托委员基层联络站(室),助力兴民富民,在打通委员履职为民“最后一公里”的征程上交出了一份亮眼成绩单。
“流动医院”送健康
医疗帮扶暖人心
“有了‘流动医院+流动药房’,在家门口就能看病买药,实在是太方便了。”谈及延川县卫健局组织的基层“流动医院+流动药房”,当地群众纷纷点赞。
为深入推进医疗保障助力乡村全面振兴,提升群众健康获得感,县政协卫生系统协商议事室依托县卫健局,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提升党员干部党性修养,激发内生动力,大力开展“党建+医疗帮扶”行动,致力于解决基层群众看病就医的急难愁盼问题,让群众看病更有“医”靠。
针对偏远山村群众看病难问题,全面落实延川县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提升三年行动计划,组建党员服务队深入乡村,打造“流动医院+流动药房”,为偏远山村群众送医送药送服务,全力构建县镇村医疗一体化服务新模式。持续优化“流动医院”、改造“流动药房”,为原有的流动医疗车配备便携式彩色B超、心电图机等常用诊疗检查设备,并配齐上百种基本药品,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咨询、看病、检查、配药“一站式”医疗服务,实现了从“群众跑”到“医院跑”的转变。
此外,为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水平,还成立了以党员为骨干的县级专家医师服务团队,加大对基层医疗机构的结对帮扶力度。结对帮扶基层卫生院,形成“流动医院+流动药房+县级专家医师团队+上门服务”的新模式。县级医疗专家团队定期到各镇村开展诊疗服务,并在诊疗活动中对镇村两级医务人员进行实践教学,切实发挥“传、帮、带、教”作用,有效促进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大大提高了群众对基本公共卫生健康服务的获得感与满意度。
返乡学子展风采
志愿服务促振兴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动员激励返乡学子积极投身家乡建设、展现青春风采。2024年,县政协社管中心联络站依托社管中心东峰社区,联合共青团延川县委发起公益项目——返乡大学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县关工委、团县委、县妇联、社管中心东峰社区等相关部门单位负责人以及84名大学生志愿者和部分学生家长共同参加活动。
“此次志愿者实践活动,旨在为大学生搭建一个深入基层一线、体验基层工作的平台,希望他们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奉献,不断丰富和充实自己。”社管中心东峰社区党支部书记呼海东说道。
多方聚力齐奋进
政协履职显担当
延川县政协在人员配备上持续发力,增加基层政协委员占比,将镇(街)副书记增补为政协委员,确保基层站(室)负责人均具备委员身份。同时,把统战委员和工作热情高的第一书记、驻村干部发展为基层站(室)工作人员;将912名乡贤能人培养成为准政协委员的“联络员”“商议员”“指导员”;通过特邀方式,将不同领域具有代表性、权威性、热心政协工作且履职能力强的专业骨干聘为县政协民主法制监督员、社情民意收集员、文史工作研究员、提案办理评价员、经济运行分析员、传统教育辅导员,充分发挥其专业权威和参谋指导作用,实现政协履职与助推镇街工作“两不误、两促进”,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委员就在身边、服务就在眼前。
在大禹街道北塬村的果园里,远远便能看到村民们围在果树边,认真学习修剪技术。技术人员张潮正在现场指导果农清园修剪,详细讲解果树剪枝方法和注意事项,为果农在果树管理中遇到的问题答疑解惑。“通过技术人员现场讲解、手把手教授修剪技术,我学到了很多知识,他们还帮我解决了前几年因修剪过度遗留的难题。”北塬村果农杨小宁高兴地说。
近年来,在县政协大禹街道联络站的参与指导下,各行政村早谋划、早行动,邀请专业技术人员,以课堂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方式,为果农开展专业技术培训。同时,充分发挥本地“土专家”“田秀才”作用,利用春季果园管理的有利时机,深入田间地头“传经送宝”,传授果农“一听就懂、一看就会、简单实用”的修剪果树、熬制石硫合剂等技术,引导果农科学管理果园,提高经济效益。
委员联络站载体平台建成后,关键在于务实管用。延川县政协不断健全完善工作制度体系,定期到联络站开展与群众利益相关的服务工作,秉持遇事“秦”商量、好商量的原则,在矛盾纠纷调解、法规政策咨询答疑、突发事件应对处置研判、对立情绪化解以及推进平安和谐建设等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24年,共收集社情民意信息99条、提案65件,参加调研协商97人次,参加座谈会、学习活动120余次,成功化解矛盾300多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