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满淑涵 实习记者 宋雨萌
日前,省农业农村厅公布我省“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典型案例,杨凌两案例成功入选。其中,杨凌示范区杨陵区揉谷镇《三个“维度”靶向驱动和美乡村建设成势见效》案例入选综合类案例,揉谷镇田西村《科技引领促“三产融合”》案例入选乡村产业发展类案例。
走进田西村,宽阔整洁的通村路、错落有致的农家小院映入眼帘,“梦里田西”“艺舍别院”相映成趣,红薯产业发展壮大,村民安居乐业、干劲十足,一幅村美、民富、产业兴的画卷徐徐铺开。
在田西村党群服务中心,一块“民进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支部助力乡村振兴实践基地”的牌匾引起了记者的注意。
这是一支怎样的队伍?牌匾背后有什么样的故事?
2024年4月,田西村油菜花竞相绽放,金黄的油菜花田与村庄、公路、蓝天、白云交相辉映,勾勒出一幅秀美乡村画卷。
“我们想继续建强红薯产业链,还想办培训学校,想让更多的游客来我们村游玩……”田西村党支部书记田小雄有想法也有干劲。
“咱村交通便利,农业生产条件好,近年来也积累了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优势,这条长远发展的路子可行。”民进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支部的老师们从专业视角“支招”。
双方深入沟通后“一拍即合”。
同年8月2日,由民进陕西省委会、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党委统战部、杨凌示范区党工委统战部、杨陵区委统战部指导,民进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支部助力乡村振兴实践基地在田西村揭牌成立,这也是全省首个民进支部助力乡村振兴实践基地。
“基地成立后,我们可以更充分地整合资源、发挥特长,因地制宜把事情做深做实。”民进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支部主委吉红教授介绍说,支部有着丰富的智力资源,不仅可以为田西村做产业规划,还可以助力当地开发红薯深加工产品,延长产业链,积极对接成人教育生源,为建设农民培训学校出点子、想办法。
民进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支部副主委孙丽英教授2018年加入支部。在前辈的引领下,“海归”的她了解到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更加积极地投入到植物保护学科的教学和科研一线中,为国家粮食安全和西部发展贡献力量。
“我来到杨陵后,常常遇到附近的农民提着蔬菜来问我,‘这个生病了应该怎么办?’”孙丽英说,如今农业生产越来越集中化、规模化,有了田西村这个基地,可以更方便地教农民如何防治病虫害,更好地用科学知识和技术服务农民。
2018年,田西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成立,全村2100余名村民以土地入股形式变成“股民”。田西村把红薯产业发展摆在突出位置,通过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拓宽村民增收渠道。“在红薯育苗以及薯类产品产业的带动下,村民的腰包越来越鼓了。”田小雄说。
“产业发展好了,民俗文化也不能落下。”在田西村艺舍别院,烟囱变毛笔、石头作砚台,传统文化和乡村特色在这里融为一体,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游玩就餐。据民进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支部副主委王开副教授介绍,老师们带领学生收购了旧门板、陶片等老物件,打造特色民宿,发展根雕产业,还成立了乡村规划公司,为乡村振兴提供“更多的打开方式”。
从杨陵出发,在民进陕西省委会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支持下,民进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支部助力乡村振兴的故事在三秦大地继续延展。
安康市地处汉江上游流域,渔业资源丰富。如何利用天然优势做强产业,造福一方百姓?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全国率先提出“以大学为依托,政府推动、基层农技骨干参与”的推广模式。多方合力之下,2007年,安康水产试验示范站建立。
试验站建立之初,安康渔业规模不大、产值较低。“建站以后,我们主抓水库网箱养鱼模式。同时,突破人工繁殖、苗种培育、养殖模式、专用饲料研发等瓶颈,成功引进匙吻鲟。一个网箱有5000元的收入,在当时是相当高的,这让老百姓见到了实实在在的收益。”作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安康水产试验示范站首席专家,吉红为这里倾注了不少心血。每年大约有三四个月的时间,吉红都扎在安康水产示范站,开展科研、培养学生、推广技术。
“匙吻鲟长相奇特,它的吻比较长,对消费者很有吸引力,而且还可以滤食天然饵料,有生态服务功能,且生长快、肉质鲜美,这些都是我们引进它的重要原因。”吉红说。
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尤其是网箱投饵养殖模式的普及,生态环境保护和产业协调发展的问题逐渐凸显。
“汉江上游是南水北调水源涵养地,环境保护是第一位的。这意味着网箱养殖模式在一些区域要控制规模,甚至退出,产业亟待转型升级,要更加强调生态价值。”吉红说。
2017年之后,安康渔业发展为大水面生态渔业、稻渔综合种养、池塘精养、冷流水养殖、设施渔业等多模式的格局,品种结构不断优化,匙吻鲟、澳洲淡水龙虾、三文鱼、桃花鱼、鲈鱼、鳜鱼、小龙虾等名优种类养殖越来越多,水产品加工走在了全省前列,还创建了“安康汉水鱼”区域公用品牌,三产融合态势显现。
“生态富硒,好水好鱼”。如今,在“安康汉水鱼”视频号、公众号中,“安康汉水鱼小课堂”“流水全鱼宴”等内容被众多网友点赞和分享。从饲料研发到苗种培育、从养殖销售到餐饮加工,“一条鱼,一套技术,一个产业”的发展思路得到生动实践。
截至目前,安康市成功创建国家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国家级生态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场)等各类国家级示范区(场)16个,省级水产原良种场4个,省市级产业化龙头企业9家,市级现代渔业园区54个,市级良种繁育示范园30个,冷水鱼生态养殖示范点10个,全市水产养殖经营主体达到291家。
“我们打算再开发‘一条鱼’——多鳞白甲鱼,当地称为‘钱鱼’。这种鱼是秦巴山区一种特色鱼类,在山间溪流中生活,适应安康秦巴山区气候、环境等各方面条件,经济价值很高。同时,它也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主要是保护野外种,增殖放流用苗种需求比较大。”1月中旬,吉红带领团队在安康市紫阳县一家在建的多鳞白甲鱼繁育场再次跟踪进度,为后续工作做足准备。
发光发热、各展所长。还有许多西农的民进会员辛勤耕耘在希望的田野上,为乡村振兴写下生动注脚。
自2015年起,民进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支部原主委李录堂教授便带领团队在西安市蓝田县董岭村开始了农村土地改革实践,用“三变”改革实现了承包土地向统一集中市场化管理的转变,既盘活了闲置土地、发展壮大了集体经济,又保障了农民利益最大化。退休后,李录堂依然活跃在农村经济研究领域,多次做客“陕图讲坛”,深情讲述“改革开放40年里的中国农村”。2024年11月,李录堂受惠州学院粤港澳大湾区科技与经济发展研究中心邀请,举办了专题学术报告会,解读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分享对《中国新经济学》一书的思考。
民进会员徐怀德教授从事果蔬贮藏加工品质变化机制与控制、果蔬副产物高值化加工方面研究多年。2013年,陕西陕富面业有限责任公司进行转型升级,投资生产小麦胚芽粉,遇到了难以贮藏、入口不香、提取量和纯度低三大难题。徐怀德带领团队明确了热风、远红外、微波三种处理方法的最优条件和胚芽粉加工阶段最佳的制取部位,帮助企业突破了技术瓶颈,获得了理想的小麦胚芽粉产品。
此外,魏欣副教授负责的“关中地区高标准农田‘非粮化’调查及其对策研究”获批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智库研究专项;苏燕平副教授参加杨陵区政协等组织的大气污染现状考察、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专题考察和专题会议,积极建言献策;任娜老师牵头申报并获批民进陕西省委会参政议政重点课题《关于提升我省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效能的路径研究》,在深入调查基层养老实际基础上,形成了丰硕的成果……
2024年,民进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支部被评为民进陕西省委会社会服务工作先进集体。
回顾支部发展历程,作为元老之一的李斌成副教授感触颇深。他说,这是一个活力满满的集体,实事求是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为乡村振兴出谋划策、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