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
2025年01月17日 星期五
第02版:2025省两会特别报道 上一版 下一版  

牢记嘱托 奋勇争先 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陕西力量

——《政府工作报告》摘要

回顾2024

过去一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也是陕西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的重要一年。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莅临陕西,就我省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进一步激发了全省谱写陕西新篇、争做西部示范的磅礴力量。

在省委坚强领导下,我们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应对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深化“三个年”活动,持续做强县域支撑、培壮民营经济、扩大对外开放、强化数字赋能,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以改革之勇解难题,以创新之举强动能,以攻坚之势求突破,全省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新成效。地区生产总值超过3.5万亿元、增长5%左右,城镇调查失业率5.3%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393.1亿元,居民收入增速高于经济增速。

1综合施策,经济运行稳中有进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以上,其中社会资本投资、工业技改投资分别增长8%、20%以上

●新建煤矿产能2420万吨,年产38.8亿方的延安气田增产项目全面投产

●绿电装机规模突破5500万千瓦,原油加工量、天然气产量、发电量分别增长5.9%、9.2%、6.2%,外送电量935亿千瓦时,能源工业增长8%

●汽车、有色金属行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8%、16%以上,太阳能电池、集成电路圆片产量分别增长57.2%、36.7%,新能源汽车产量达到119.8万辆,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7%以上

●现代服务业规模超过5500亿元,银行存贷款增速分别达7.9%、8%,接待游客、旅游总花费分别增长14%、16.5%

●新能源汽车、智能手机零售额分别增长36.9%、58%,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4.7%以上

2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构建

●加快西安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国家先进稀有金属材料技术创新中心、油气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创新西安分中心获批,民机试飞中心揭牌运行,能源、新材料、旱区农业陕西实验室正式组建

●秦创原建设取得新成效,21个产业创新聚集区启动建设,新增广翼智能、陕硬航空等科技成果转化企业1196家,招引国能西北创新基地、长城互联西部基地等项目605个、总投资1594亿元

●“三项改革”新20条措施落地实施,试点单位突破200家,新建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基地28家

●攻克北斗位置追踪、高柔性金属等700项关键技术,47项成果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

●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7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8家、上市企业3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分别增长25%、15%,发明专利拥有量、授权量分别增长16.8%、12.5%,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15%

●陕煤煤炭分质利用、国能聚乙醇酸等重大项目开工建设,延长石油油气当量突破2000万吨

●奕斯伟硅产业基地二期、彩虹G8.5+基板玻璃等项目运行投产

●新增光子芯片、稀有金属材料2个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大型多功能固定翼无人机成功首飞,陕汽氢燃料重卡销量全国第1

●5G基站总量12.2万个,新增工业互联网平台10个、数字化典型应用场景30个

●新建高标准农田252万亩、改造提升43万亩,粮食产量1352.3万吨、再创历史新高,苹果、食用菌、中药材产量分别增长3.4%、6.8%、13.7%

3紧盯重点,改革开放持续深化

●21项“高效办成一件事”落地推进

●省属国企利润总额增长9.9%

●通过在线审批平台吸引民间投资项目495个、248亿元,全省民间投资增长7%左右,新增“五上”企业5331家、增长48.8%

●在哈萨克斯坦、荷兰等13个国家投运海外仓36个,中欧班列货运52.4万标箱、增长21.9%,陕产货值占比超40%

●西安国际航线恢复至52条,出入境旅客132.1万人、增长133.3%

●新设外资企业520家、增长27.5%,全省进出口总值增长12.3%,其中对中亚五国增长48.1%

4强化统筹,城乡区域协同发展

●光伏新能源和工业传感器等一批跨市协同重点产业项目落地、投资超380亿元

●西延、西康、西十等5条高铁加快建设,鄠周眉等9条在建高速公路有序推进,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三期主体完工,西安地铁运营里程超过400公里

●古贤水利枢纽和山阳、佛坪抽水蓄能项目开工建设,镇安抽水蓄能电站全面投产

●实施城市更新项目1747个、改造城镇老旧小区2622个,县城生活污水处理率96.8%

●生产总值超200亿元县(区)达26个,县域经济增速高于全省1个百分点

●深入实施“千万工程”,创建503个省级示范村,农村自来水、户用卫生厕所普及率分别达到97.7%和83.1%,富平“五水协同”助力乡村生态振兴模式全国推广,集体经济强村增至12.3%、薄弱村降至3.1%,

●实施商州国飞无人机、陇县光伏风电配套、南郑智能无人车配送等苏陕协作项目587个

●全省监测对象风险消除率达到68.6%,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5系统保护,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秦岭区域生态修复135.2万亩,黄河“几字弯”攻坚战治理沙化土地95.4万亩,完成“三北”工程区营造林207.2万亩

●黄河干流陕西段水质全线达Ⅱ类,汉丹江出境水质稳定保持在Ⅱ类,生态保护纵向补偿机制覆盖秦岭、黄河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

●朱鹮国家保护研究中心落户汉中,延河入选国家美丽河湖优秀案例,黄帝陵等3处古树群纳入全国整体保护工程

●西安、咸阳、渭南空气质量持续向好,全省PM2.5浓度同比改善7.9%,重污染天数同比减少6.4天

●开展能耗超5000吨重点企业在线监测,参与全国碳市场交易10.8亿元

6办好实事,民生保障可感可及

●实施17条稳就业、8条青年就业创业政策措施,城镇新增就业43.4万人

●改扩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1255个,新增博士硕士授权点106个,陕西警察学院升本招生

●紧密型县域医共体达119个,147项医检结果全省互认,每千人医疗床位数7.75张、提前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

●建成养老服务设施1.6万个,完成3.7万户家庭适老化改造,新增托位3.2万个

●完成“保回迁”项目195个11.7万户

●居民小区直供电改造18.3万户,新建公共停车位5.5万个、电动车充电口12.9万个

●延安博物馆、绥德革命纪念馆落成开放,建成新型公共文化空间1870个,寨沟遗址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凤堰古梯田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7筑牢底线,风险隐患有效化解

●完成“保交楼”项目198个20.1万套、“保交房”项目561个10.3万套,房地产市场企稳向好

●安全生产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分别下降18.6%、12.1%

展望2025

重点做好9项工作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一年。全省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保持在全国平均水平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3%,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5%、6%,城镇新增就业4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2%左右,粮食产量1300万吨以上。

1提振信心稳定预期,全方位扩大有效需求

●省级重点项目建立分层级分领域包联机制、完成投资5000亿元以上

●开工国能神华煤炭综合利用、延长千万吨炼化等项目,加快西安高新集成电路、比亚迪二期等项目建设,力争工业投资4500亿元以上。

●加大养老托育、供水供热供气等民生项目投入,加快推进城市更新,实施保障性住房、城中村改造、城市综合防护体系等建设,推进国家医学中心和区域医疗中心、高校“双一流”建设等项目

●加快西安、宝鸡“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开工洋县至西乡和镇巴至陕川界等高速项目,推进国省道干线改造,力争西延高铁、麟法等3条高速、西安地铁15号线年内建成投运

●加力扩围实施消费品以旧换新,扩大汽车、家电、数码产品和家装厨卫等大宗消费

2加强产业体系建设,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加快杨家坪、可可盖等煤矿建设,推动榆林和延安气田挖潜扩能、宜黄区块增储上产,力争全年原煤产量8亿吨,天然气产量370亿方

●加快陕煤煤炭分质利用、环氧树脂一期等项目建设,50万吨甲醇制乙醇项目建成投产

●建成榆能西南70万千瓦热电项目,外送电量1000亿千瓦时。能源工业增长6.5%以上

●做大做强航空、集成电路、先进结构材料等国家级产业集群

●加强乘用车、太阳能光伏等重点产业建设,推动隆基绿能光伏产业园、法士特新能源变速箱等项目投产达效

●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达30%左右,制造业增加值增长6%以上

●提升苹果、猕猴桃、茶叶、食用菌等产业竞争力,新增1个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8家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

●发展光电子、人工智能、增材制造、第三代半导体、大型无人机、高端数控机床等产业

●前瞻布局量子科技、生物制造、高端医疗器械、新型储能、高性能材料、小型卫星等产业。力促氢能“制储输加用”全产业发展

3加快创新要素融合,抢占高质量发展制高点

●不断提升秦创原能级,推进大科学装置和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健全“沿途下蛋”就地转化机制,全省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2件

●发挥政府引导基金作用,引导社会资本投早投小投硬科技,提升科创孵化载体专业化运营水平,高质量建设产业创新聚集区

●推进“三项改革”拓面提质增效,提升单列职务成果转化率,完善先使用后付费机制,推动成果收益分配向研发和转化人员倾斜

●新建20家中试基地和概念验证中心,靶向攻关100项关键核心技术,新增成果转化企业1000家

●打造更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全省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进一步提升,技术合同成交额5000亿元以上

●高质量推进“双高计划”,打造一批省级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

●实施好创新人才攀登计划,支持企业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技术经理人、创新创业人才,建设20个引智示范基地

4深入推进改革开放,不断增强发展内生动力

●做好榆林市、西咸新区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试点工作,加快建设公共资源交易“全省一网”,稳妥推进水电气价格改革

●深化“标准地”改革,开展亩均效益分析评价

●分类推进开发区改革,健全开发区资产、负债管理和统计、奖惩机制

●完善财政转移支付体系,建立促进高质量发展的转移支付激励约束机制

●推动文化、金融等领域企业重组,提高水务、农业、经贸等重组企业核心竞争力

●深入开展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七大行动,推进基础设施竞争领域向市场开放

●推动自贸试验区提质增效,提升综合保税区、上合组织农业基地等平台能级

●强化西安集结中心“枢纽对枢纽”开放功能,推进港贸产城融合发展,构建“物流+贸易+金融+产业”的中欧班列经济圈

●着力促进外贸扩量提质,进出口总值增长5%

5促进城乡区域协调,构建优势互补空间格局

●发挥西安国家中心城市带动作用,按照“西安研发+周边配套”模式,联动构建关中平原城市群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

●优化宝鸡、咸阳产业结构,提升制造业实力;完善铜川、渭南产业布局,提升配套能力;加快西安—咸阳一体化步伐,带动西安都市圈建设;深化杨凌区校融合发展机制,打造旱区农业新质生产力策源地和全域城乡融合示范区

●支持延安、榆林协同发展,增强能源保供能力,提升陕北高端能源化工基地建设水平

●支持汉中、安康、商洛壮大旅游康养、消费品制造、抽水蓄能等规模,依托资源禀赋发展航空、毛绒玩具、预制菜、消费电子等产业

●实施县域特色经济改革行动,推进县域园区提档升级,培育新增2个工业产值过百亿的园区,县域工业产值增长6%

●分类推进100个重点小城镇建设,培育一批工业大镇、商贸强镇、文旅名镇和特色小镇

●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耕地占补平衡管理,净增耕地20万亩

6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

●常态长效开展秦岭生态保护监管,推进秦岭国家公园、国家植物园设立,推动大熊猫保护繁育基地建设

●完善“三北”工程协同实施机制,打好荒漠化综合防治和黄河“几字弯”攻坚战,完成340万亩营造林任务,全面治理全省流动沙地

●加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保护,深化涉金属矿产污染综合整治

●深化关中大气污染治理,全省PM2.5平均浓度不超过35微克每立方米

●持续整治黑臭水体,加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推进美丽幸福河湖建设

7推动文化繁荣发展,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完成碑林博物馆扩建工程,持续推进汉长安城国家大遗址保护特区建设,做好石峁申遗和秦东陵、芦山峁考古挖掘等重点工程

●实施黄河流域文物保护利用工程,支持革命文物连片保护和整体展示

●建好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加强传统村落和古树名木保护,新增一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提升陕西历史博物馆、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等文博场所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推进陕西文学馆、美术馆等重点文化标识工程建设

●用好陕西公共文化云平台,打造一批城市书房、文化驿站

●创新特色民宿、文旅街区、沉浸体验等业态,推动红色游、乡村游、入境游发展壮大

8聚力办好民生实事,持续增进三秦百姓福祉

●实施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城乡基层和中小微企业就业支持计划,促进高校毕业生、脱贫人口、农民工等重点群体稳定就业

●健全劳动者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推动中低收入群体增收减负

●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扩大综合高中试点范围,实施高考综合改革

●加快构建分级诊疗体系,深化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

●适当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

●完善促进生育政策,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

●鼓励嵌入式养老、托育、家政等服务进社区,扩大普惠养老托育覆盖面

9坚决守牢安全底线,建设更高水平平安陕西

●持续强化重点领域安全监管,推动重大事故隐患动态清零,有效管控较大事故增量,坚决防范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

●健全食品药品安全责任体系;做好防汛抗旱、森林草原防灭火、地质灾害防治等工作

投稿邮箱:news@gjnews.cn 备案号:陕ICP备13008241号-1 新闻热线:029-63903896
Copyright @ 2013 各界导报社 各界新闻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内容监督投诉电话:029-63903896,或发邮件gejielwd1970@163.com 本网法律顾问:陕西希格玛律师事务所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