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蒋维博 通讯员 程慧
习勇和张浩等委员提出的“在居民区、停车场配建公共充电设施”的建议被提案办理单位采纳吸收后,按照10%比例在停车场配建充电车位,并建成小区电动自行车充电站12处,投入运行6处,再建充电站15处,切实解决了群众电动车充电难问题。
孔庆强委员提出持续关注“夜间地摊经济”存在的环境污染、噪声污染、油烟污染等问题,对此,城市管理部门进一步规范摊贩管理,对流动摊贩进行登记备案,定期开展人性化劝导检查,使“地摊经济”从业者合法依规营业,相关问题得到有效改善。
张肃建、李景群委员提出的关于修缮饰新大同立交桥的建议,住建部门将其纳入2025年提升改造规划,聘请专业团队,在确保桥梁安全使用的前提下进行综合设计,通过修复改造、亮化饰新,让大同桥成为漆水河上的亮丽风景线。
这些都是2024年铜川市王益区政协创新推动提案工作“开花结果”的生动实践。
在“提精”上下功夫
确保提案“高言值”
提出提案是提案工作的“上半篇文章”。王益区政协始终将征集委员提案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来抓,科学制定年度协商计划,明确提案督办、民主监督、专题协商等履职内容,立足区情实际,整理编辑提案参考目录86条,引导委员聚焦改革发展和民生保障两个重点瞄准建言靶向,紧扣全区中心工作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提出提案,使提案选题选在关键处、建言建在点子上。
畅通委员知情明政渠道,充分利用委员工作室、学联组、党小组等平台,以“线上+线下”委员读书等方式,定期就全区重要会议、重点工作组织委员学习交流,确保委员在履职过程中了解新情况、发现新问题;每年开展委员履职培训,邀请专家讲授提案知识,提升委员撰写高质量提案的能力和水平,确保提案方向与中心大局同频共振、同向推进。
坚持质量优先,不调研不提案,围绕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组织委员参加专题调研视察、对口协商活动等,破除信息壁垒、促进交流探讨,拓展提案范围、广寻提案线索,让委员所提提案言之有物、言之有用、言之有据。
在“立准”上下功夫
提升资政“含金量”
运用加法抓审查。制定《政协铜川市王益区委员会提案审查工作细则(试行)》,成立提案审查委员会,把协商贯穿提案工作始终,坚持提案会前预审反馈、会中复审协商、会后终审立案“三审制度”。在立案前,邀请区委办、区政府办及提案承办部门有关负责同志提前介入,直接参与提案审查工作,面对面协商,充分了解案由背景,共同探讨办理模式,解决提办双方信息不对称问题。
运用减法抓立案。对符合立案标准,提案选题、建议类似的提案,与提案者沟通协商进行并案处理,避免重复提案、重复交办,减少承办部门办理工作量;对不具备立案条件但具有参考价值的提案,及时转化为参考案或社情民意信息转交相关部门参阅;对非“一事一案”、立意不明确、意见建议空泛的不予立案;对仍需完善才能立案的,返回提案人再调研再补充,推动提案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
在“办实”上下功夫
优化协商“高效能”
“提”到点子上,更要“办”到实在处。切实做好办前落实责任的协商、办中解决问题的协商、办后成果转化的协商,对提案办理的“我交你办”“你办我督”的单向过程进行转化,做到全覆盖督办、全过程参与。不断加大提案办理力度,探索提案督办方式,形成“主席会议领导、提案委负责、各专委会配合”的督办机制,通过走访委员、邀请委员调研、召开答复座谈会等多种形式深入开展提案办理协商,通过主席会议成员领衔督办重点提案,高位协调解决堵点难点,形成以点带面、整体推进的示范效应。
始终坚持提案办理与“益起商量”微协商品牌有效衔接,持续完善专题协商、对口协商、界别协商等议政平台,采取上门座谈、电话交流、调研走访等多种形式,组织提案者、界别委员和承办单位、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参与协商,让提案办理在协商议事的良好气氛中“点对点”“面对面”协商沟通,凝聚共识。积极探索“提案办理+跟踪问效”机制,始终坚持提案办理全程跟踪督导,按照“三见面、三沟通”要求,推进提案办理闭环式管理,重点掌握承办单位与提案者“办前沟通”“办中沟通”“办后沟通”落实情况,指导承办单位精准标注办理结果类别、规范提案办理答复文件,推动提案办理质量和办理效率双提升。
王益区政协十届三次会议以来,共征集提案84件,经审查立案63件(合并后为54件),转为建议案8件、参考案2件、转市政协4件、不予立案7件。截至目前,已全部办复,提案答复率和委员满意率均达到100%,一批涉及全区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文明领域以及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得到有效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