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张璐 通讯员 赵浩义
2024年,陕西省慈善协会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在中华慈善总会和省民政厅的指导下,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履行新时代慈善组织使命,谋划新思路、探索新路径、引领新业态,开辟高质量发展新赛道,开创大慈善工作新格局,助力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的慈善工作新模式初见雏形。
成立协会党委
党建引领慈善工作迈上新台阶
2024年8月9日,中共陕西省慈善协会委员会召开第一次党员大会。大会选举产生了协会党委,省慈善协会会长吴前进当选党委书记,党委下设5个党支部。这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加强社会组织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落实党组织负责人和社会组织负责人“双向进入、交叉任职”要求的具体行动,是省慈善协会党建工作的一个里程碑。党委成立后,在原党总支工作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各党支部战斗堡垒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党员、工作人员中开展比学习、比创新、比奉献、创一流工作业绩的“三比一创”党建主题实践活动;设立“党员示范岗”,培育“大爱情怀、守正创新、克难攻坚、清正廉明”的慈善精神;倡导“老黄牛、拓荒牛、孺子牛”的工作作风;组织党员、干部赴安吴青年训练班纪念馆开展党纪学习教育实践活动;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新修改的《慈善法》,推动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
创建慈善幸福家园
开创慈善助力乡村振兴新格局
2024年,全省村、社区慈善幸福家园工程坚持“发展、巩固、提高”总基调,狠抓募设村(社)互助金、办好关爱中心这两个“牛鼻子”,以募设互助金为“慈善幸福家园工程”提供资金保障,以办好慈善关爱中心帮扶困难群体。省民政厅安排1000万元福彩公益金,推动慈善幸福家园与农村互助幸福院、城市日间照料中心融合建设运营。全年新建村(社)慈善幸福家园1566所,新增村(社)互助金3.7亿元,新办老人爱心餐厅近千个,新增就餐老人近6万名。截至目前,全省已有35%的村(社)投入创建活动,创建慈善幸福家园7150所;线上线下筹募建设资金及村(社)互助金13.7亿元;开办老年人爱心餐厅4052个,就餐老人达35万人;兴办儿童之家近3000个,关爱留守儿童近5万名;开展孝善之乡创建活动,评选表彰“孝善之星”5万余名;村民“日行一善”做善事数以亿计;村社(区)志愿者服务时长数亿工时。
“慈善幸福家园工程”以在镇、村社(区)建立一个慈善工作站把慈善服务延伸到“最后一公里”,以募设一支村(社)互助金开发“乡情”慈善资源,践行第三次分配促进共同富裕;以创办一个慈善关爱中心帮扶困难群体,巩固脱贫成果;以践行一个慈善公约参与基层社会治理促进乡风文明建设;以组建一支慈善志愿者服务队开展村、社(区)志愿服务。
“慈善幸福家园工程”的实施,改变了以往碎片式、临时性、单纯物质救助的传统慈善工作模式,建立了对村社(区)慈善帮扶的长效机制,开创了慈善助力乡村振兴新格局,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的推动支持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是迄今为止陕西慈善募集量最大、参与人数最多、受益面最广的慈善项目。
推动召开慈善大会
打造慈善促进共同富裕新模式
2024年,周至、华阴、富平、淳化、大荔、石泉、吴起、岚皋、三原、子长等县(市、区)党委、政府召开了慈善大会。10个县(市、区)党委、政府把慈善事业作为动员社会力量助力乡村振兴的抓手,纳入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建立工作推动机制,构建了党委领导、政府推动、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大慈善工作格局。慈善募集实现了井喷式增长,10场慈善大会募集善款2.15亿元。值得一提的是,淳化县委、县政府召开的第二场慈善大会出台了十条措施打造“慈善之县”,爱心企业、爱心人士捐赠善款5806万元,为全省树立了新的标杆。
“慈善大会的召开对于慈善事业发展不仅是慈善募集量的变化,更是质的飞跃,不仅建立了党政推动慈善工作机制,提升了慈善公益生态,而且传播慈善理念,激发社会慈善活力汇聚了慈善资源,还为经济成功人士搭建了富而有爱回馈社会的平台,为慈善促进共同富裕打造了全新的工作模式。”省慈善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实践证明,召开慈善大会既是党委、政府动员社会力量巩固脱贫成果、助力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也是慈善组织动员社会爱心、先富帮后富、促进共同富裕的新路径,对于改善地方慈善公益生态、推动地方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具有奠基作用。
据统计,目前全省已有20个县(市、区)党委、政府召开了21场慈善大会,慈善募集款物价值总额达23.5亿元。
开发新质动能
构建慈善募集新业态
面对企业经营困难、慈善募集难度增大等形势,2024年以来,省慈善协会强化全员募集机制,线上、线下募集款物价值8.52亿元。
为充分发挥“网络慈善”优势,省慈善协会将慈善需求与社会爱心互联互通,通过互联网公益众筹活动广泛发动社会各界进行小额捐赠,打造数字慈善新业态。2024年,省慈善协会成功举办了“乡村振兴·大爱三秦”“9·5中华慈善数字公益节”“9·9公益日”3场互联网公益众筹活动,共推介慈善项目256个,265万人次参与爱心捐赠,网络募捐及企业捐赠总额达3.51亿元。
九年来,省慈善协会联合市、县(区)慈善协会在腾讯、支付宝等互联网公益平台推介筹款项目5000余个,8000多万人次参与爱心捐赠,线上累计筹款24.5亿元。如今,陕西数字慈善已建立了常态化机制,由过去单一式、短促式、突击式募集转入了常态化开展募集活动。
为巩固老善主、开发新善源,省慈善协会还召开爱心企业座谈会,向善主报告善款使用情况,推介慈善项目,发布慈善需求,动员慈善捐赠。在续签老善主捐赠协议的同时,2024年新发展中美房地产公司、世纪盛康药业公司等爱心企业,新签捐赠协议38个,新增协议捐赠额1.17亿元。
坚持“三化”建设
开创慈善救助工作新局面
2024年,省慈善协会坚持慈善工作项目化、项目管理规范化、管理质量品牌化“三化”建设,围绕乡村振兴迫切需求和解决困难群体急难愁盼问题,联合市、县(区)慈善协会重点实施了一批慈善帮困、助学、助医、助残、助老、助小项目,全年累计实施慈善救助项目十大类93个,支出使用款物价值7.92亿元(占募集总额93%),帮扶困难群体近百万人次。
“三节救助”募投款物1199万元,春节、“六一”、重阳节关爱困难家庭、困境学生、留守儿童、困难老人15万户(人)。2024年8月,省慈善协会联合市、县(区)慈善协会集中开展慈善助学大行动,向3万多名家庭困难学生发放助学金5800万元;全年募投助医善款1.5亿元,帮扶近3万名大病患者,向5140名患者发放承接中华慈善总会及国内募集药品价值5415万元;担任丹凤合力团团长单位,组织42个成员单位募捐款物价值4405万元,帮扶丹凤县巩固脱贫成果。实施“十百千万爱心助农”大行动,募投近亿元帮扶近6万脱贫户发展产业;争取慈善项目资金5000万元,落实700座慈安便民桥建设计划,解决山区村庄群众渡河困难。
与此同时,慈善事业发展提质增效,“爱为宝”“爱为读”“爱为童”“慈善信托”“三爱一托”项目实施成效显著,全年回收旧衣物3153吨。
为推动慈善项目“三化”建设,省慈善协会深入市、县(区)对慈善项目实施情况进行检查督导。三年来,督查了80%的县区,50%的镇、街办,近千个行政村和社区。调研督导坚持问题导向,对标质量标准找短板、找薄弱,“一地一策”优化项目实施方案。在省慈善协会的推动下,市、县(区)形成了齐心协力抓项目、抓质量、抓效益的工作态势。
汇聚慈善力量
自然灾害应急救援及时高效
2024年7月,宝鸡、商洛两市部分县(区)遭遇特大洪水灾害。省慈善协会立即启动自然灾害应急救援方案,连夜动员社会各界进行爱心捐赠。
吴前进会长亲自安排指挥,一手抓救灾款物募集,一手抓救援物资配送,累计募投1058万元助力抗洪救灾。7月、8月募投救援物资758万元,驰援两市受灾地区。
省慈善协会再次联合腾讯公益平台募投300万元实施“数字云公益备灾计划”。与此同时,省慈善协会还组织各市、县(区)慈善协会积极参与当地抗洪救灾活动,广泛发动慈善志愿者奔赴一线进行志愿服务。由于救灾及时、有力,商洛、宝鸡市委、市政府向省慈善协会发函致谢。
加大宣传力度
开辟慈善文化传播新路径
2024年,省慈善协会以传播慈善文化为先导,以慈善宣传为动力,与主流媒体合作开办慈善公益栏目、专版,创办抖音、微信公众号、手机客户端,构建融媒体矩阵,加大宣传力度,宣传慈行善举,传播慈善理念,弘扬社会正能量,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省慈善协会以“中小学慈善文化教育”等内容的八大慈善文化传播工程持续实施,总结出临渭区中小学校慈善文化教育“六纳入五结合”全覆盖的经验在全省推广;慈善书画活动进企业、到农村,10月举办首届“中国红·红西凤”杯慈善书画作品展,向全省121位热衷慈善公益的“慈善老人”赠送书画作品。省慈善研究院紧密围绕省慈善协会中心工作开展慈善业务培训,举办慈善论坛、出版慈善专著,组织高校慈善志愿者服务队深入山区帮困支教。
慈善宣传工作抓工程、打战役,省慈善协会重点宣传了一批爱心企业、爱心人士,深度报道了高凤兰、常向阳、王先锋等慈善人物;树立了镇安县、长安区、淳化县、延川县、榆阳区、临渭区慈善协会等慈善工作典型;及时推广市、县(区)慈善工作亮点经验,深度挖掘慈善助力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的积极探索与实践,进一步指导全省慈善工作。
据不完全统计,2024年,在中华慈善总会慈善公益报刊发稿件近百篇,向社会发布慈善信息数以万计,在中省媒体刊发稿件、视频1000余篇(件)。《善天下》杂志、《陕慈快讯》及时报道慈善工作动态,深度挖掘先进典型经验。
守正创新“善”作为
慈善志愿服务呈现新面貌
2024年,省慈善协会不断创新志愿服务内容与方式。3月,召开全省慈善志愿服务工作总结表彰大会,总结推广创新工作经验,表彰优秀志愿者服务队、个人。省慈善协会314支直属志愿者团队、3万余名慈善志愿者到农村、进社区、入农户,围绕慈善项目开展慈善志愿服务。
省直属志愿者服务队春节送温暖慰问孤寡、残障人士2000多人,“六一”关爱儿童近万名,“寒冬送温暖”关爱困难群体近万人,“一元关爱温暖一座城”“爱我母亲河”“守护大秦岭”等30多个志愿项目在全省实施。
据统计,2024年,省慈善协会直属志愿者服务队志愿服务超50万工时,全省8235支团队、69万名慈善志愿者服务近千万工时,“红马甲”成为三秦大地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
强基固本 依法行善
开辟高质量发展新赛道
省慈善协会连续三年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联系当地党委配强市、县(区)慈善协会班子、选好会长,推动73个市、县(区)慈善协会领导班子及时换届,把一批有情怀、有影响、有资源、有能力、能干事的退休干部充实到慈善队伍中来。并在全省范围推广镇安县镇设立慈善分会、村建慈善工作站和安康市在市、县(区)建立慈善分会或组建慈善志愿服务队的经验,进一步建立健全省、市、县、镇、村五级慈善组织体系,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慈善工作网络,筑牢干事创业根基。
新修改的《慈善法》颁布后,省慈善协会召开全省培训会学习解读《慈善法》,线上开展全省慈善组织系统学习《慈善法》知识竞赛,集中开展了以“崇德向善、依法行善”为题的“陕西慈善周”主题宣传活动。
省民政厅“慈善组织风险隐患排查治理专项行动”部署后,省慈善协会先后4次召开专题会议,印发文件。吴前进会长亲自动员、安排部署,组织全省慈善组织系统开展专项行动。在对既有的慈善项目对标对表排查,列出风险隐患问题清单整改的同时,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和内控机制强化内部治理。
示范引领
推动全省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
2024年4月,省慈善协会召集全省市、县(区)慈善协会会长在商洛市镇安县召开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观摩推进会。会议认真学习观摩了镇安县创建慈善幸福家园和建立健全基层慈善组织体系的经验,并安排长安区、淳化县、榆阳区、延川县、临渭区等10个县(区)慈善工作先进典型介绍工作经验,为全省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会后,各市、县(区)慈善协会也交流了亮点工作,全省慈善工作呈现出你追我赶、争当一流的生动局面。
省慈善协会的积极探索与实践引起全国慈善组织的关注。2024年,共有6个省及20多个市、县(区)慈善协会来陕考察交流。“陕西慈善工作特色鲜明、亮点纷呈,做出了品牌、闯出了路子,走在了全国前列。”中华慈善总会会长宫蒲光在陕西调研指导工作时指出,陕西省慈善协会以“五个一”为内容创建慈善幸福家园,以互联网为驱动打造数字慈善新业态,以“三化”为标准建设慈善项目,推动县(市、区)召开慈善大会,巩固脱贫成果,参与社会治理成效显著,开创了慈善助力乡村振兴新格局,打造了慈善促进共同富裕新模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陕西慈善现象”。
2024年12月25日,副省长徐明非在省慈善协会调研指导慈善工作时指出,省慈善协会以慈善的路径和方式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为陕西高质量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成为我省慈善工作在全国的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