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王斌 通讯员 郑斐 温少敏
2024年12月12日,在商洛市洛南县保安镇的洛南县巧手工艺品有限公司厂房内,北斗村村民李秋凤正和几名妇女围坐在一起,一边聊天一边编织草编制品。
“别小看这些麦秆、玉米皮,编好后卖到国外就值钱了。”李秋凤笑着说,自己15岁就开始从事草编制作,靠着这门手艺供两个女儿上了大学。
洛南县以传统手工编织、手工豆腐、手工挂面等为依托,采用传统行业师徒“传帮带”、“技能培训+就业推荐”等模式,让坚守传承传统手工艺的“守艺人”带出更多的手艺人,让更多群众在家门口务工,打造出一批集技能培训、就业创业、产品生产销售于一体的“洛南手工”劳务品牌。
巧手让麦秆变废为宝
“在相关政策的支持下,培训的工种、人数有所增加,更多群众有机会学习一门新手工技术。”洛南县巧手职业技能培训学校负责人屈军侠说。
屈军侠是洛南县保安镇黑潭村村民,从小学习手工草编,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痴迷这门传统手艺,并自筹资金对“洛南草编”进行非遗传承和保护,是“洛南草编”第六代传承人。
2011年,屈军侠成立洛南县巧手草编专业合作社;2012年,成立洛南县巧手工艺品有限公司;2020年,创办洛南县巧手职业技能培训学校,累计培训农村剩余劳动力2200余人。
在屈军侠的巧手草编专业合作社,婴儿摇篮、坐垫、茶几等产品花样繁多。据屈军侠介绍,他们的草编产品订单,95%以上销往日本、韩国、沙特及英国、法国等国家,年均出口219万件,收入达5040万元,辐射带动1万余名老、弱、残及富余劳动力在家门口就业。
2023年3月,洛南县巧手工艺品有限公司被文化和旅游部等部门评选为“全国非遗就业工坊典型案例”,并向全国推广。
群众增收致富的“软白金”
“咱洛南黄豆好、水质好、空气好,豆腐制作工艺也好,用传统石磨磨浆和浆水点浆法,每斤黄豆只出两斤豆腐,能确保豆腐的独特口感和风味。”洛南县洛源镇腰庄村村民周淑玲笑着说。
近年来,为打造“洛南豆腐”品牌、延伸豆腐产业链,当地政府把目光聚焦在企业培育上。作为“洛源老刘家豆腐干”省级非遗传承人,洛源镇腰庄村村民刘凡响应号召,大学毕业后返乡创业,成立了陕西大通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拾起豆腐干制作手艺。
“我们聘请技术人员研发新产品,从传统小作坊向现代化企业转型,在传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技术创新发展。”刘凡说,公司通过组织技能培训,带动全镇200多户农户参与大豆种植和豆制品加工、销售,注册商标“洛源老刘家”获得陕西省著名商标称号。
2023年,“洛南豆腐”成功注册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截至目前,洛南全县从事豆腐制品生产、销售企业达1100多家,在西安、商洛等目标市场开设洛南豆腐体验店41家、鲜豆腐直营店175家。2024年1至11月,实现豆制品销售5.2万吨、产值19.1亿元,辐射带动1万多名群众就业增收,洛南豆腐成为群众致富的“软白金”。
“银丝丝”挂出“金线线”
“别看这一根根挂面细如丝,做起来可是个力气活儿,得经过和、擀、揉、醒、吊等28道工序。”保安镇眉底村村民李长满说,希望把这门手艺传下去。
洛南手工挂面白、细、韧、筋、香,口感爽滑筋道,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这项技艺的非遗传承人,李长满十几岁开始学习制作挂面,注册成立了洛南县老李家手工挂面专业合作社和陕西长香佳食品有限公司,将手工式小作坊变为工厂化运营,坚持纯手工制作。
“县上把手工挂面纳入‘洛南手工’范畴,通过‘师带徒’的方式,我培养了20多名传承人,辐射带动周边100多名群众就业。”李长满一边说,一边带着几名年轻徒弟把前一天储放的面取出来挂在面架上,拉到两米多长,根根雪白如丝,“等晾干切断包装好,就成了市场上热销的一把把‘金线线’了。”
截至目前,洛南县已累计培训技能人才3200余人,辐射带动2.5万余名富余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洛南手工”劳务品牌已成为推动产业发展、促进乡村振兴的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