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
2024年12月31日 星期二
第02版:协商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委员建议助力“非遗”常态化进校园

□ 记者 冯倩楠

“赵氏女笑眯眯、笑眯眯,一步跌到福窝里……”12月24日,放学后,在兴平市逸夫小学非遗文化秦腔社团,伴随着铿锵的锣鼓声,“小戏迷”们唱着经典唱段开始秦腔训练。这是逸夫小学的王牌社团,由学校聘请秦腔表演艺术家担任社团辅导员,教学生进行秦腔基本功、唱腔、表演等方面的学习和训练。

“被选定为我省第二批戏剧戏曲课程进校园试点学校后,我们成立了秦腔社团。秦腔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艺术价值,希望孩子们能在唱念做打中传播风雅古韵、传承文化自信。”兴平市逸夫小学校长张雷说。

2022年,文化和旅游部等十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推动传统工艺高质量传承发展的通知》中,对推动非遗进校园、支持中小学结合区域和学校特色落实国家课程等提出明确要求。这引起了省政协委员、陕西广电融媒体集团新闻中心主持人部主任申虹的关注。

“陕北民歌创造了唱红了天、唱恸了地、唱出一个欢天喜地的文化传奇;秦腔作为全国梆子戏的鼻祖,演绎了文化交流递进、百花齐放的繁华景象。但是随着普通话的日益普及,方言生存环境极度萎缩,这些优秀传统文化面临挑战。”对以非遗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申虹认为,既要保有历史的厚重,也要在当下保持鲜活,更要走向未来。

在省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上,申虹提交了《关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中小学课堂的提案》,建议精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走进中小学课堂,培育学生爱国爱乡的文化情怀。

“剪纸、刺绣、陶艺、木版年画等传统技艺类,陕北、陕南民歌、陕北说书等音乐类,安塞腰鼓、横山腰鼓等传统舞蹈类都很适合进校园。”申虹说,这些非遗项目还具有培养学生耐心、创造力、艺术审美,了解本地风土人情,锻炼团队协作能力、叙事能力等优点。

据省文化和旅游厅提案办理人介绍,目前,我省已在部分中小学开展了传统体育进体育课、传统技艺进手工课、传统美术进美术课、传统音乐进音乐课的试点探索。“在试点学校,我们把非遗项目与学生美育教育、课后服务、社团活动相结合,定期开展非遗研学、非遗制作、非遗讲解等活动,让学生在亲身体验、实际操作中受熏陶、受教育。”

记者了解到,在杨陵区揉谷镇中心小学,学校乡村学校少年宫根据收集的木偶戏曲谱,邀请非遗传承人、秦腔名家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学校实际,编创了《揉谷中心小学木偶戏曲谱》《揉谷中心小学秦腔曲谱》两本校本教材,不仅适用于学校社团教学,还被推广为学校高年级的通用教材。

“这也是我们‘非遗进校园’工作中的一环,我们鼓励各中小学校对内挖掘校内资源、对外聘请非遗传承人,将本地的非遗项目编成校本教材,丰富学生美术课、劳动课、音乐课内容。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各地非遗校本教材已有近百种。”省文化和旅游厅有关负责人表示,目前,《陕西地方戏曲》高中一、二年级教材已获省教育厅审批通过,正在积极推进中。

近日,我国春节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对于推动非遗文化发展、进一步弘扬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意义重大,也是一剂‘强心针’。”申虹表示,接下来,将乐于看到“非遗进校园”从部分变为全部、成为常态,自己也将持续关注“非遗进校园”活动,继续为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献计出力。

投稿邮箱:news@gjnews.cn 备案号:陕ICP备13008241号-1 新闻热线:029-63903896
Copyright @ 2013 各界导报社 各界新闻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内容监督投诉电话:029-63903896,或发邮件gejielwd1970@163.com 本网法律顾问:陕西希格玛律师事务所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