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首席记者 李荣)12月13日,省委宣传部、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省林业局副局长薛恩东围绕“深化‘三个年’活动、推动林草事业高质量发展”主题介绍相关情况。
薛恩东介绍说,一年来,省林业局累计谋划储备生态保护修复、生态资源管护等各类林业项目2001个,较2023年增长23%;落地实施项目1145个,较2023年增长14.16%。截至目前,我省已开工项目1110个,开工率达到96.94%,完成投资55.38亿元。1.3亿亩天然林和公益林得到有效保护,254.17万亩退化林、中幼林和低质低效林得到提质增效,244.76万亩国土绿化空间得到绿化美化。此外,17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管理能力和水平得到有效提升。
陕西地处黄河“几字弯”腹地,承担着打赢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的重要战略任务。一年来,全省林业系统聚焦沙化土地全面治理攻坚战、荒漠化土地综合治理攻坚战等14项行动,储备并通过国家审核“三北”工程项目32个,其中,2024年落地实施16个,重点对毛乌素沙地、陕北地区退化生态系统、渭北地区沟渠坡面等生态脆弱区域进行生态修复和综合治理。
“今年,‘三北’工程超长期国债资金项目已全部开工建设,项目开工率达到100%。”薛恩东说,工程区已完成营造林207.28万亩,治理沙化土地95.47万亩,种草改良20万亩;流动沙地治理4.2万多亩,为打赢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筑牢我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作出了积极贡献。
在秦岭生态保护方面,依据《守护祖脉秦岭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全省林业系统落地实施秦岭中段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恢复、大巴山北麓和汉江谷地水土保持与水源涵养等重要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项目16个,新建秦岭区域防火应急道路增发国债项目2个,对秦岭林区130条、总长为876.48公里的防火应急道路进行改造提升。截至目前,“双重”项目已全部开工建设,秦岭区域完成造林107.64万亩,新增国债防火应急道路项目预计12月底前完成投资建设任务;全国唯一一个朱鹮国家保护研究中心落户陕西汉中;自然保护区保护、监管能力进一步提升,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秦岭自然保护地体系趋于完善。
为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发展,2022年以来,省林业局在全国率先启动实施“百万亩绿色碳库”试点示范项目,累计实施“百万亩绿色碳库”项目36个,建立林草碳库试点示范基地36个、36.86万亩,设立碳汇计量监测样地88组176个,为我省林业碳汇可监测、可核算、可交易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撑。
薛恩东说,今年以来,我省累计实施林业产业发展项目102个,提升改造核桃、大枣、花椒等特色经济林75万亩,油茶新增改造面积10.65万亩,认定培育省级林业龙头企业5家。全省林下经济示范基地总数达148个,林业产业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快速发展,全省林业产业总产值超1700亿元。
为全面提升林草要素保障效能,省林业局不断健全完善行政审批联席会议制度、实现“并联审批”,做到一个建设项目同时涉及占用林地、草地、湿地或自然保护地的行政审批事项时“一体化研究、一站式服务”。截至目前,全年依法依规审批使用林地1034宗、14.17万亩,使用草地746宗、7.79万亩,有力保障了全省重大建设项目需求。同时,结合我省实际制定出台了11项具体支持措施,包括明确国家重点项目使用林地定额单独安排、省重点项目使用林地定额追加保障等支持政策,为进一步做好林草要素保障打下坚实基础。
薛恩东表示,下一步,省林业局将聚焦林业改革、数字治理、队伍建设、林业可持续发展等关键领域,坚持项目带动战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高效做好林草要素保障,统筹推进“扩绿、兴绿、护绿”,以林草项目建设高质量、林草要素保障高效能,为建设美丽陕西、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陕西新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