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蒋维博
王栓兴委员提出的“一次挂号管三天”建议已落实实施到全市12家二级以上公立医院,惠及群众3.1万人次,累计免除挂号费36.22万元,群众点赞,好评如潮。
薛海瑞委员关注的部分小区集中供暖“供不暖”问题,提案办理单位开展“冬病夏治”,对热换站、供热管网进行工程改造、清洗维护,切实保障群众温暖过冬。
梁军庆委员提出的关于减少使用融雪剂的建议,城市管理部门积极采纳,添置21台套大型除雪设备,大力推行“机械化除雪为主,人工除雪为辅”除雪模式。
……
这是近日在铜川市政协提案工作座谈会上,提案办理单位反馈上来的“好声音”。
市政协十五届三次会议以来,铜川市政协共征集提案和建议226件,其中立案提案161件、意见建议55件、平时立案提案10件。截至11月末,已全部办理完毕并答复委员,一批涉及全市经济、社会、科技、文化、生态文明领域以及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市政协提案委主任杨延军介绍,在提出提案方面,铜川市政协严格贯彻落实“提案不在于多而在于精”的重要要求,引导委员围绕改革发展大事、党政中心要事、民生改善实事、社会治理难事等深入调查研究,“小切口”精准选择方向,高质量撰写提案,推动提案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
这些提案坚持“不调研不提案”原则,聚焦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主题,紧扣深入实施“六大战略”、着力壮大“三大产业集群”、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民营经济、开放型经济、数字经济等全市重点工作和人民群众所思所盼,为助推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福祉改善建言资政、献计出力。
高效能办理是提案发挥作用的“最后一公里”,是提案工作的“下半篇文章”。今年以来,铜川市政府部门将提案办理工作与全市中心工作紧密结合,把提案蕴含的智力成果转化为推动工作、促进发展的务实举措,凝聚了各方共识,提升了工作质效,实现了提案办理“小切口”,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大变化”。
结合办理《关于推进我市高质高效精准招商的建议》《关于以招商引资新突破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建议》等提案,铜川市政府把提案办理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有机融合、同步发力,推动年度招商引资相关措施落地落实,有效推动了经济发展动能加快释放。
采纳落实《关于进一步壮大特色产业 助力乡村振兴的建议》《关于我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建议》等提案建议,铜川市农业农村局大力开展乡村风貌提质、乡村建设提档、乡村产业提级、农民收入提升、乡村治理提效“五大行动”,使提案办理成为推动“三农”工作提质增效、乡村全面振兴的有力“抓手”。
提案是反映群众意见呼声的重要途径,“小切口”里饱含“大民生”。《关于在210国道青岗岭丁字路口增设红绿灯的建议》《关于加强漆沮河两岸综合治理的提案》等一批反映群众呼声的提案得到办理落实,丁字路口有红绿灯了,家乡的母亲河水更清了、水鸟更多了,通过提案办理民生福祉更加殷实。
据铜川市政府办公室相关负责同志介绍,今年以来,铜川市不断创新工作机制、改进办理方式,特别制定了提案复函统一模板,要求各承办单位建立“一件政协提案、一名分管领导、一个办理专班”、“一把手”至少与提案者面商沟通1次等工作机制,确保政协提案“落地有声”、民生民意“开花结果”。对于提案办理工作,铜川市政协主席刘西林明确要求:坚持以质量为重心,以问题为导向,深化提案办理协商,认真落实提案“办前、办中、办后”协商制度,提升提案办理质效,做到提案办一件、协商深一层、共识增一分,不断提高提案办理的实效性和委员的满意度。
今年以来,铜川市政协充分发挥重点提案以点带面作用,从审查立案的提案中遴选出《关于加快完善我市养老服务的提案》《关于在全市推广“智慧消防”的建议》《关于提升农村体育公共服务的提案》等9件提案,作为市政协领导领衔督办的重点提案。
从“小切口”入手,把关注和改善民生作为重要内容,铜川市政协以《关于调整铜川妇幼保健院公交车停靠站点的提案》《关于加强住宅电梯安全监管的提案》等提案为抓手,充分发扬“四下基层”优良传统,开展提案“面对面”办理协商,推动一批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围绕《关于加强宜君县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的提案》与宜君县政协开展联合督办,在促进提案办理工作的同时,加大提案办理工作经验交流。召开提案办理工作座谈会,与承办提案较多的6个部门开展“面对面”座谈交流,共同解决“时间”“质量”和“数量”间的矛盾,推动提案由“按时办结”向“高质量办好”转变。
提案工作是人民政协的一项全局性工作。市政协副主席侯小洲表示,下一步,铜川市政协将认真总结今年提案工作的好经验好做法,着眼深化“提、办”同频共振,确保提案办理有章可循、有据可查,不断提升提案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水平,全面推进提案工作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