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
2024年11月08日 星期五
第03版:理论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推进千万工程 建设美丽乡村

□ 宝鸡市政协农业农村和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

“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重大决策。全面实施20多年来,深刻改变了浙江农村的面貌,探索出一条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中国的科学路径。近年来,宝鸡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千万工程”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学习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按照中省要求,精心部署、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取得新成效。

存在问题

通过学习考察、调研分析,循迹溯源,全市“千万工程”建设与浙江及兄弟地市还存在一定差距。

一是乡村规划总体滞后。截至目前,全市编制完成实用性村庄规划262个,占应编尽编村庄的比率为23.8%。部分重点建设村庄对现有资源系统梳理和挖掘开发不够,区域特色不突出,低层次、同质化开发等问题较为普遍。一些村庄因地制宜、因村施策落实不够,没有统筹考虑村庄人员结构、资源禀赋、区位优劣等,特别是对部分偏远地区空壳村和人员流失严重的村庄村情认识不到位,在盘活利用资源方面还存在差距。

二是工作推进不平衡。部分村庄片面认为抓“千万工程”就是抓人居环境整治,存在重建设、轻管理,重任务、轻规划,重表象、轻内涵,重示范、轻扩面等问题。县区普遍对示范村、重点村抓得紧,一般村工作抓得不紧。统筹推进以普惠性、基础性民生建设为重点的工作整体提档用力不够。

三是资金投入不足,人才短缺。在乡村建设人才方面,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进城务工多,留守乡村的本土人才数量短缺、结构失衡,素质和层次都不高,特别是引领群众增收致富的经济带头人,农旅、电商、农耕等新业态新产业的专业人才和开拓市场、内引外联的市场营销人才,以及招商引资人才更是短缺。在资金投入方面,农村教育、社会、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保障能力都存在差距,特别是农业设施现代化水平不高,优势产业抵御冰雹霜冻等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

四是农民主体作用发挥不够。在村庄规划和建设中没有广泛听取群众意见,群众知晓率、参与度低,群众积极性、主动性不高。在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中存在干部积极干、群众旁边看现象。在人文环境方面,部分乡村仍然存在高价彩礼、婚丧大操大办等情况,乡风文明建设需要加强。

对策建议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谱写宝鸡新篇章,乡村振兴是大战略,“千万工程”是总抓手。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千万工程”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我们一定要准确把握精髓要义和科学方法,补短板、强弱项,学先进、努力干,全力打造宝鸡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一)提高规划设计水平,建设特色乡村

规划科学是最大的效益,规划失误是最大的浪费,规划折腾是最大的弊端。对照浙江经验,针对我们的短板,一是落实县、镇两级工作机构规划职责,配足专业规划人员力量,有序有力推进“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确保依规治村强村。二是突出特色。推行一村一规划、一村一主题,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旅则旅,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充分挖掘资源禀赋,力促产业文化发展有特色、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相统一,努力走出一条符合实际的路子。三是扎实做好村庄分类,强化规划执行力。从村庄主题、土地利用、产业布局、民居特色等方面从严落实规划,特别是对人烟稀、无人住的村组、院落,结合农村改革,积极盘活闲置资源资产。

(二)加强组织建设,建设和美乡村

一是深化思想认识。市县两级要深刻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千万工程”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充分认识到这是以民为本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坚持“五村并进”(美丽乡村、人文乡村、善治乡村、共富乡村、数字乡村)、城乡一体的目标要求,坚持党建引领、依靠群众的工作导向,坚持实事求是,不走偏不走样,有力有序有效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二是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选优配强农村党支部书记,用好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苏陕协作和“万企兴万村”等帮扶力量,发挥基层党组织在乡村建设中的核心作用。三是强化示范带动作用。落实好市、县级“千万工程”重点村、示范村建设计划,梯次推进、迭代升级。在工作指导上要发挥典型示范的引领作用,在工作督导上要建立“千万工程”示范村创建指标体系,制定创建办法、创建标准和年度实施计划,明确创建程序,严格评审验收。

(三)加大投入力度,建设宜业乡村

教育资源不足、医疗条件有限、基础设施不完善,就业岗位少,自主创业难是农村留不住人才的根本原因。一是要加强资金投入保障。持续加大对农村公共服务的投入力度,不断完善教育、医疗、养老等便民利民设施,使村民幼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让村民享有城镇的现代化水平。加大对设施农业的投入力度,进一步提高种植养殖产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运用数字化管理技术,向科技要效益,让传统弱质低效的农业产业成为聚集人才、干事创业、高质高效的阳光产业。二是要建立共建共享机制。把美丽乡村与农业、休闲、康养等结合起来,建设农旅融合先行区,使农村变景区、产业变景点、农房变民宿、农产品变商品。学习上海宝山区罗泾镇“五村联动”经验,打破乡村建设行政壁垒,建立强村带动、多村联合、共建共享机制。三是要多方引进人才。要学习借鉴浙江以乡贤能人为主的“领头雁”工程,优化政策支持,搭建创业平台,激活各类人才,用创业干事的平台、宜业宜居的环境、高质高效的产业引进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让返乡的大学生、退伍军人、有一技之长的回乡创业者在农业农村大舞台上干事创业,使之成为引领乡村建设的生力军。

(四)组织群众广泛参与,建设宜居乡村

让城乡融入大自然,让居民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浙江随处可见的标语,也是我们学习借鉴的一个重点。一是组织群众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动员群众从自身做起,改变陈规陋习,提高自身素质。从身边干起,主动作为、积极参与,持续推进农村改厕和垃圾、污水治理“三大革命”,建立长效机制,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与村级产业发展、乡村治理有机结合起来,努力打造环境美、产业强、农民富的乡村振兴之路。从身边改起,运用好乡规民约,弘扬新风美德,改变高价彩礼、大操大办婚丧嫁娶等陈规陋习。加强农耕文化传承保护,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二是组织群众参与公共事务。坚持从人民切身利益出发制定决策规划,广泛动员群众参与村级公共事务,激发农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探索村级事务协商决策新路径,坚持以民主协商助力建设美丽家园、推动乡村振兴。三是组织群众推动乡村治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好德治“风向标”,强化村规民约的激励约束功能,赋予德治以新的时代内涵,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繁荣发展乡村文化,培育农村文明新风尚,总结推广一批基层治理模式。

投稿邮箱:news@gjnews.cn 备案号:陕ICP备13008241号-1 新闻热线:029-63903896
Copyright @ 2013 各界导报社 各界新闻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内容监督投诉电话:029-63903896,或发邮件gejielwd1970@163.com 本网法律顾问:陕西希格玛律师事务所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