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习记者 马尤翼 记者 满淑涵
提及咸阳的纺织业,总给人一种时过境迁的感觉。作为全国最早建成的重要纺织基地之一,咸阳也是西北地区最大的棉纺织基地,这里曾有20%的人口的就业与纺织服装产业息息相关。
在经历产业的转型阵痛后,如今的咸阳纺织业可谓“旧貌换新颜”。2023年,咸阳市纺织服装工业实现产值44.73亿元,同比增长4.6%,这些数据背后涌动着咸阳纺织“换羽新生”的改革浪潮。
爬坡过坎38年,专注西装生产,作为当地服装企业“老大哥”之一的陕西咸阳杜克普服装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杜克普”),就是咸阳纺织业改革“大浪淘沙”后交出的一份漂亮“成绩单”,率先拥抱数字化浪潮,成立西北唯一的服装大数据中心,以往一套高级定制西装从下单到成衣出厂最少需要30天,而如今在杜克普,只需要7天。
杜克普是怎么做到的?记者在杜克普的“前世今生”中寻找到了答案。
不破不立
杜克普的前身是陕西第一毛纺织厂的一条服装生产线,1986年,国内首次引进了三条西装生产线,其中一条来自德国的全套杜克普缝纫设备就在陕西第一毛纺织厂,轰动一时,公司便以“杜克普”注册命名品牌,一个陕西本土的西装品牌就此呱呱坠地。
凭借国际顶尖设备和先进技术,杜克普的生产迅速涵盖了高档西服、衬衣、西裤、时装、羽绒服、户外服饰等多种产品,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杜克普西服”成为陕西省名牌产品,荣获“中国著名品牌”等称号。
“记得在我小时候,大街小巷上看到的西装,八成都是‘杜克普’,所以后来在这儿工作可骄傲了。”聊起杜克普当年的风靡,技术部工艺员郑秀云由衷感叹,她23岁从服装专业毕业后,就应聘入职到心仪的“服装大厂”杜克普工作,虽然当时只是个上西装袖子的裁缝工,但也让她心里乐开了花。
在时代大潮冲击下,郑秀云的工作不免泛起了“涟漪”。随着国企改革在1998年全面推进,杜克普在这场历史激流中也经历了“大洗牌”。2001年,改制后的杜克普有了新的身份:与美国纽约纽佩克股份有限公司合资,合约为期10年,成立了中美合资陕西咸阳杜克普服装有限公司。
所有的变革,必将伴随着重塑新生的阵痛。被迫走出国企“象牙塔”的杜克普,对外承担起许多犹未可知的市场风险,对内则需要严苛执行业绩考核标准,迎接市场“暴风雨”的洗礼。
合资之路让杜克普得到了市场锤炼,同时也让其承担着巨大的生产压力,主做的国际代工业务标准高、利润低、产量大,再加上海外客户的交货期紧,每次交货都像是一场“大考”。
“那个时期的磨炼对整个公司的发展,其实起到了奠基的作用。”杜克普纪委书记孙岿感慨道,2005年他刚来杜克普工作时,明显感受到公司的市场化步履加快,企业管理和质量标准体系日渐“国际化”,所有员工都在日就月将,杜克普就是在那时练就了一身在市场上摸爬滚打的能力,企业的市场化经营、产品质量、技术能力都得到质的飞跃。
低谷自救
2012年,合资到期后,杜克普再次踏上转型之路,创立了“汉普顿高级定制”品牌线。但雄心再大,仍抵不过风口更迭,当时人们的穿着呈现多元化趋势,休闲舒适的服装类型不胜枚举,虽然西装的做工考究,但因价格不菲、受众面窄小和着装场景受限,市场逐渐萎缩。
2016年起,杜克普不可避免地滑入低谷,只有零星订单勉强维持生存。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杜克普开始“自救”。首先从外贸打开缺口,在上海自贸试验区设立窗口,成立杜克普国际贸易有限公司。凭借过往累积的技术和口碑,杜克普开始承接国际一线品牌的服装代工业务,逐渐摆脱困境。
以硬实力包揽了与H&M、金企鹅、BOSS、ZARA、皮尔卡丹等品牌的长期合作后,杜克普年产量从2015年的2万件(套)提升到2016年的20万件(套),2017年甚至突破了60万件(套),职工人数也由原来的200多人增加到600多人。
骄人数据令业内艳羡,但作为陕西本土生长的服装企业,杜克普其实承担着犹未可知的压力。
“你们这么好的企业却给别人做代工,自己的品牌还要不要了?”孙岿说,当时外界对企业的质疑声此起彼伏,毕竟走外贸这条路不是长久之计,承接国际一线品牌的客户又如何?还是为他人作嫁衣,可替代性太强了。
今后如何走,历史的经验告诉杜克普,打造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和品牌化是唯一的出路,做大做强陕西本土品牌服装产业才是根本。
2016年12月,工信部、财政部联合发布《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0年)》,要求工业领域大力加快发展智能制造。
这是个绝佳机会。就在这时,咸阳市委、市政府向杜克普伸出橄榄枝,经联系协调,最终咸阳金融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1亿元入股杜克普,杜克普开始新的智能化探索。
智能起飞
经历了两年多的技术探索与产线改造,2019年,杜克普服装公司智能工厂建成,“一人一版、千人千衣”终成现实。300余道复杂的制衣工序,在智能制造的生产线上完成了柔性转换。
“消费者在家轻点屏幕,就可选择喜欢的上百种面料和款式,一件自己设计的衣服就呈现在眼前。”杜克普总经理助理李朋波自豪地说,在前端,消费者通过杜克普的互联网系统平台,在自选面料、参与款式设计、远程3D量体试衣后便进入正式生产环节。在后端,智能系统对客户的数据进行自动分析,形成版型、用材数据,再传递到裁床,2小时内就能实现自动剪裁。
“为什么我们能建立起西北唯一的服装大数据中心,这就是历史沉淀的好处。”孙岿说,30多年的历史沉浮,给杜克普留下的最宝贵的财富就是顾客,积累了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套顾客的量体和版型数据,就是杜克普最牢固的“护城河”,因为前期建设的数据积累越精细,后期就能为不同体型的客户匹配最为合适的版型。未来,这个西北地区最大的服装私有云数据库还会持续发挥作用,为杜克普的二期数字化建设创新“保驾护航”。
告别了暴风骤雨式的变革,重生后的杜克普终于找到自己的答案。2023年,杜克普实现营收同比增长21%。但不断攀高的杜克普从未停下脚步,继续在高附加值的产品创新上发力。
杜克普公司研发的石墨烯智能温控棉服,利用石墨烯这种二维碳纳米材料,配上电池以后,能够在8小时内保持26℃的恒温,通过手机APP连接智能控服的开关,棉服就可以自由调节温度,最高温度可以调节到50℃。眼下,公司已经开发出智能温控系列产品:地质勘查作业服、电力作业服、新型加热靴、加热手套等,深受市场青睐。
类似这些藏在衣服里的“小玄机”,让杜克普拥有了30多项发明专利及软件著作权,杜克普先后荣获“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陕西省“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陕西省“专精特新企业”等称号。
“面向养老保健领域,我们还会在服装上增加检测人体呼吸频率、血压等保健功能,继续加强原创的技术积累,助力陕西服装品牌乘风突围,织出新的科技华章!”谈及未来,孙岿满怀信心。